第00003版:天下瑞安人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王 强:以笔筑梦 为八一军旗添彩
王强作品《一马三司令》海报
王强(右一)参与研讨会
参加《塘河保卫战》首映式

    ■通讯员 胡晓霞 记者 金邦寅

    2024年2月21日20时许,王强主编剧的电影《非常警情》在央视电影频道首播,不知这是他第几次给家乡瑞安带来的喜讯。王强,一位喝着塘河水,从瑞安大地走出的军旅编剧,他用一支精彩的墨笔,描绘了军旗的猎猎雄姿。

    数十年来,他以笔筑梦,创作电视电影剧本30多部,收获各种闪耀的荣誉,其中《孔庆德生死护送卡尔逊》《飞天》《有这么一群兵》《凤凰涅槃》《一马三司令》《老阿姨》《塘河保卫战》等多部电视电影作品,获第七届夏衍文学奖青年优秀剧本奖、“五个一工程”奖、华表奖、金鸡奖、百花奖、飞天奖等荣誉。

    心怀梦想的乡村教师

    1979年,塘下的商贸氛围已悄然形成,16岁的王强已是个有梦想的青少年。很多跟他同龄的街坊邻居,选择了在家庭作坊赚钱,而王强,却选择了报考温州师范专科学校(简称“温师专”),并如愿被该校中文系录取。

    九山湖畔,是温师专的“未名湖畔”,留下了王强这位“九山湖文学社”社员的青葱足迹。从小爱阅读、写得一手好文章的王强,学业成绩优异,每月都享有19元助学金。再加上家里给的生活补贴,日子过得还算滋润。期间,他遇见了一生的良师——姜嘉镳(著名歌唱家姜嘉锵的胞弟)。温师专的求学经历,让这位未来编剧受益匪浅,他说:“大学期间系统地读了文学史,进行了写作训练与教师持能的培训,加深了对写作的了解,对我后来的写作产生很大影响。”

    1982年,王强从温师专毕业,被分配到塘下中学教书。他说自己那阵子“非常不安心不安分,整天蠢蠢欲动”。

    1985年,远在北京航空航天学院上学的王强二弟,如雪中送炭般地给他寄来一张报纸,上有一则北京电影学院的招生信息。“就像盲人看到复明的希望,赶紧行动,报考了北影文学系剧作班。我还记得,那张报纸是《光明日报》,它真是给我带来了光明。”王强如是回忆。最终,他顺利考入北影文学系剧作本科班,放弃教师工作北上求学。

    不满于安逸,不甘于墨守,大胆冲击更高目标,追逐梦想,为人生注入无限可能——王强的胆气与魄力,是温州人“四千”精神的生动体现。

    北影五花八门的专业课程,给了挚爱文学创作的王强丰富给养。大三那年,王强创作并投拍了自己的第一部电视短片,三分多钟,以当时刚刚兴起的银行ATM机为主题,融入许多真实可信、清新生动的生活细节,形象地诠释了当年这项新奇无比的金融业务。短片备受好评,他因此第一次体会到文艺服务于民的喜悦。

    赤胆忠心的军旅编剧

    从北影毕业后,王强在瑞安同乡前辈、著名剧作家黄宗江的鼓励下,入职八一电影制片厂,成为军旅编剧。

    编剧之路充满荆棘。王强坦率地说:“刚开始工作的时候,热情高涨,总是不停写呀写呀,很快,高校里学的那一套本领被无情的现实碾轧得粉身碎骨。自以为是的剧本,到制片人手里,连看一眼都觉得浪费时间,投拍更是遥遥无期。那段时间,我的三弟曾经讽刺我是‘专业电影爱好者’。那时的自己,可用‘坚忍不拔’这四个字形容。”

    是金子总会发光的。王强编剧的电视电影《共和国名将系列之:孔庆德生死护送卡尔逊》成为央视电影频道为建党九十周年献礼影片,获解放军金星奖最佳电视电影奖、电影频道百合奖特别奖。

    好的编剧,讲究对真实生活的掌握和提炼,源于生活,高于生活。王强的电影剧本《敌人永远不死》,获评2015年夏衍电影文学奖“潜力电影剧本”奖。在颁奖会上,王强说到自己到某特战部队训练场深入生活的艰苦经历;王强编剧的三十三集电视连续剧《一马三司令》,是2017年广电总局重点推荐剧目,2017年剧本精品发展扶持专项资金剧本扶持项目。为创作该剧,王强到山东淄博市周村区、滨州市等地采访,写提纲,改提纲,百炼方成“钢”。

    知名导演和小江说:“认识王强之前,早就知道他的大名,我们厂电影学院科班出身的不多,文学系的似乎更少,他是一个。相识后接触较多,最直接的印象是直率、有才。他知识面广,比如党史军史这一块,跟他交谈中能学到很多东西。他的电影剧作基本功扎实,写出来的剧本脉络清楚、人物突出、情节生动、语言准确,对导演的再创作具有很好的可操作性。我拍过他两个剧本,都是如此,不用怎么改动。”

    知名美术师刘明说:“王强之所以在专业上得到公众的认可,和他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厚重的社科知识、正确的价值观有关。作品要传达给观众的正确价值取向,还得让观众接受,其实是编剧很难判断和把握的,在史实和史诗气质表达上,他每每游刃有余,举重若轻。”

    面对各种高规格的评价和荣誉,王强只是淡然一笑,说:“至今为止,我还没有写出过令自己满意又已经投拍的剧本。”

    王强对中国影视事业赤胆忠心,不仅表现在他创作了大量的优秀作品,还表现在他对国内电影剧本创作的殷殷期待上。

    2013年4月19日,中国电影编剧高峰论坛在浙江绍兴召开。王强在会上坦言,尽管不少业内人士认为,剧本的缺乏已成制约电影事业发展的瓶颈,但他个人却认为,目前电影剧本创作,往往是因为没有重视电影本身,而失去了一些该有的独特表现方式。为此,他大声呼吁,电影编剧须“练好内功”。在王强看来,每个编剧都不该忘记自己入行时的初心。王强热切希望:“一个电影编剧应该有起码的人道主义精神,用人的两个底线去思考和反映问题,这是编剧的基本功。也只有练好了这些基本功,编剧才能在电影界有更大的发言权。”

    心系家乡的瑞安骄子

    作为塘下游子,王强在不同影视题材的尝试中,将创作的目光聚焦到温州不同年代的大事件上。

    1998年,由王强主编、央视影视部等单位制作的八集电视连续剧《有这么一群兵》,在央视一套播出。该剧反映了一群温州兵到导弹部队服役的经历,荣获飞天奖二等奖、全军电视剧金星奖二等奖。

    电影剧本《点亮欧洲》,系广电总局纪念中国电影百年电影剧本征文得奖作品,由中影投拍。剧本中,王强以其高超的艺术语言,生动形象地讲述了温州人斗智斗勇、不屈不挠、最后取胜的故事。

    曾发表于上海《电视·电影·文学》的十三集电视连续剧剧本《温州退伍兵的故事》,获上海“2005-2006年全国剧本征集”二等奖(一等奖空缺),以及二十集电视连续剧《南麂情缘》等剧本,都属王强主创的精品作品。

    多年来,王强一直心系家乡建设,用作品关注家乡的发展与变化。

    2019年7月,王强的作品微电影《咱们村的文化礼堂》首发。创作前,王强实地踏访家乡多处农村文化礼堂,多次与瑞安老乡沟通,从中了解到自2013年起,浙江省委、省政府连续7年把建设农村文化礼堂列为浙江省十件“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看了这部以瑞安乡村振兴建设为背景,以文化礼堂建设中基层干部先进事迹为缩影的电影后,观众们无不为快建、多建、建好农村文化礼堂的举措点赞。

    2021年推出的以瑞安为题材的电影《塘河保卫战》,也是王强的作品。王强说自己的创作灵感,源自与老乡的一次聊天:“当时,我听在基层工作的老乡讲述自己在开展塘河治理工作时的苦恼后,就在温州住了数天。我沿着家乡的温瑞塘河走了很多次,看到了很多现象,也听到了很多故事,在收集了大量素材后,就开始用自己的‘笔墨镜头’展示塘河治理的成效。”

    王强不仅自己编撰“温州模式”剧本,还提携、指导瑞安本土编剧展开创作。

    比如荣获第四届曹禺杯微电影类“优秀剧本”奖的《红色旗袍》,其编剧江海,就是王强的学生。江海说:“《红色旗袍》这个剧本初稿到终稿,至少修改了七八遍。最后在王强老师的指点下,我才有了新思路。”

    王强就是这样身体力行,激励并带动了更多的瑞安文化工作者努力创作精品,推广和发展优秀的本土原创作品,促进了瑞安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

    在2023年世界瑞安人大会城市文化发展座谈会上,王强说,影视创作是瑞安文艺的一大优势,他建议瑞安市委、市政府更加重视瑞安的影视创作,并建议高度重视《小马过河》,建议尽快组织人员,开展彭文席先生生平事迹的采访及文稿收集工作,启动彭文席先生传记的撰写。

    对王强而言,写作不仅是一份职业,更是一份挚爱。几十年来,他一直笔耕不辍,虽已退休,但他打算从今往后,每年都回家乡住上几个月,多关注故土的一城一池、一砖一瓦,继续创作有温度、有人情味的影视文学作品。他笑呵呵地说,自己正如“永嘉四灵”之一赵师秀诗句中描写的一样:“此生谩与蠹鱼同,白发难收纸上功”。王强在自谦中传达出了自己对实现理想、人生追求的矢志不渝。

    瑞安作家胡小远说:“在战争的过去或不战争的当下,当复杂成为绕不过去的一道坎,王强的创作便面临着抉择,这个抉择是艰难而必需的。”王强的作品,记录了时代,歌颂了人民,惩恶扬善,撒播了美和爱的种子。王强的成就和贡献,就是对影视剧文学事业最可贵坚守的体现。面对那“艰难而必需的”抉择,王强给出了最漂亮的答卷,这答卷,给瑞安人民长了脸,给八一军旗添了色!

    【人物名片】

    王强,1963年出生,瑞安塘下人,全国知名军旅题材编剧,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原八一电影制片厂文学策划部副主任,创作电视电影剧本达30多部,收获第七届夏衍文学奖青年优秀剧本奖、“五个一工程”奖、华表奖、金鸡奖、百花奖、飞天奖等荣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瑞周刊
   第00002版:聚焦点
   第00003版:天下瑞安人
   第00004版:嗨!同学
王 强:以笔筑梦 为八一军旗添彩
瑞安日报 天下瑞安人 00003 王 强:以笔筑梦 为八一军旗添彩 2024-10-1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