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林长凯 通讯员 芮萱)近日,某破产企业的债权人收到瑞安法院确认财产分配方案的裁定书后,通过破产案件智能审判应用(以下简称“破产智审”)管理人端批量发起十余名债权人的转账并向法官报备后自动出账。“多亏了法院的‘破产智审’,帮我们及时拿到了工程款,这下我们能安心了!”某破产企业的债权人向瑞安市人民法院法官詹应国连声道谢,他激动地说,原本需要破产企业债权人多头来回跑的费劲事儿,如今一次也不用跑。
詹应国是“破产智审”这项应用改革的见证者和参与者。他告诉记者,以前,破产案件进入审判环节后,需要调查破产企业的工商信息、企业财产处置、财产过户登记等内容,涉及多个部门,调查过程费时费力,工作量大。法院原有办公办案平台功能无法涵盖破产案件的各个业务环节,也无法满足法官、破产管理人、债权人等参与破产程序的各方主体个性化需求,破产管理人和法官在办案过程中往往需要长时间对接,司法成本较高。
为化解传统破产审判模式存在的各方主体参与难、部门协同难和法官监管难等问题,市人民法院在省高院、温州中院的指导下,试点打造了“破产智审”全新应用。“破产智审”应用设置了法官端、破产管理人端、当事人端、协助单位端4个子模块,为参与破产程序的各方主体提供对应的功能权限,既满足参与破产程序的各方主体个性化功能需求,又将企业工商信息调取、银行账户交易情况查询等15类高频协助事项接入应用,打通了市场监督管理局、金融机构等45家单位部门间的数据壁垒,破解了“部门业务协同差”“数据共享难”“资产调查和处置程序复杂”等痛点,实现破产案件办理协助事项一键流转、一端通办,打通破产事务协助“最后一公里”。以申报债权和财产调查为例,当事人通过应用线上申报债权后,债权信息会自动同步至破产管理人端,经破产管理人审核通过后,再同步至法官端。这种多角色参与案件办理信息的方式,能够共建共享协同推进破产案件办理。
过去,法官多采用电话、纸质报告等方式来掌握破产管理人履职进展,这种监管方式存在滞后性,特别是在资金转账上存在监管盲区。“破产智审”应用场景和用户体验,采用网页端、移动端“多通道”运行模式,功能覆盖破产案件办理全生命周期,实现报告材料、裁判文书线上流转,打造破产案件全程留痕、绿色办理,满足参与破产程序的各方主体个性化功能。
“改革后,在‘破产智审’打造办案智能监管场景,全面覆盖破产案件办理、查询、统计等案件流程,承办法官能够一目了然地看到管理人完成了哪些事项,对管理人履职进行全程监督。”詹应国说,“破产智审”应用还涵盖破产清算、和解、重整三个不同子程序,对案件资金账户设置转账额度,对管理人在发起财产分配过程中的大额资金、异常支出资金进行实时监管。2021年至今年9月,已累计支出金额12.1亿余元。
“破产智审”应用自上线投用以来,极大便利了法院与管理人之间的工作衔接,提高了破产审判效率,降低了当事人参与破产程序的成本。
目前该应用已在线运行我市破产案件2817件、结案2699件,并形成理论成果4项、制度成果5项,获得省高院发文并在全省推广上线,入选全省营商环境改革创新十佳案例,并在温州市数字化改革路演观摩会上作演示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