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潘虹
不久前,位于瑞安的时尚轻工眼镜创新供应链产业服务综合体(以下简称“马屿眼镜综合体”)“上新”了。位于二楼的马屿眼镜博物馆开馆,丰富了“马屿眼镜”的文化内涵。
马屿眼镜博物馆馆内共有与眼镜相关的藏品100件,全部来自马屿爱心人士胡允楷的捐赠。胡允楷是一位从马屿镇走出去的“马屿眼镜人”,是天津品派眼镜有限公司董事长和天津标准眼镜博物馆副馆长。今年3月,在第二十二届上海眼镜展上,天津标准眼镜博物馆为眼镜博物馆展区提供的宋、元、明、清、民国时期的眼镜及眼镜盒、仪器设备等藏品,成为展位的一大亮点,吸引了众多观展者驻足。
前来参展的马屿镇镇长陈早看到这些精美的藏品,动了“心思”:这些藏品如果也能在马屿眼镜综合体展出,让更多在家乡的“马屿眼镜人”看到、学习,这将为唱响“马屿眼镜”区域品牌注入一股文化的力量!
助力家乡产业发展
为新综合体送来老物件
参展后,陈早找到胡允楷,说出自己的想法。胡允楷听后,内心也很触动:“我是从马屿走出来的眼镜人,马屿是我的家乡,也是我眼镜生意的源头所在,我会挑选一些藏品放在综合体展出。”
今年4月,胡允楷回到家乡马屿,参观了马屿眼镜综合体。他说:“综合体功能齐全,虽然梳理了眼镜的发展历史,但是没有藏品做支撑,显得略为单薄。”胡允楷捐出自己收藏的100件与眼镜相关的藏品,成立马屿眼镜博物馆的想法也油然而生,“综合体很‘新’,代表着马屿眼镜蓬勃发展的朝气,希望这些‘老’物件儿的加入,让‘马屿眼镜’的文化内涵更加深厚。”
经过几个月的准备和布置,马屿眼镜博物馆开馆了。步入二楼展厅,一排展柜映入眼帘,展柜内的展品从水晶原石开始,按照时间顺序展示了从汉代至民国时期的眼镜及藏品,呈现了各个朝代眼镜文化的发展和演变历程。
开馆当日,胡允楷来到展厅,仔细观看了藏品的布局,对藏品摆放的细节进行了调整。他轻轻叮嘱工作人员,移动藏品时戴上白手套,南方潮湿,手上如有汗渍会对藏品保存有一定影响。在胡允楷眼中,博物馆内的每一件展品都是他的“心头好”,是他通过各种渠道和方法“淘”到的宝贝。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
30年藏品供世人欣赏
早在上世纪90年代,胡允楷就迷上了眼镜以及眼镜文化,甚至还为此结识了收藏界的“搭子”。闲暇之余,他开始在全国、全世界收集老眼镜盒、老眼镜、验光配镜设备等。
功夫不负有心人,自1995年至今,胡允楷已收藏眼镜及周边藏品2000余件。随着收集的老物件越来越多,本着“独乐乐不如众乐乐”的想法,他开始在天津标准眼镜的各个门店开设单独的柜台展示。这一过程中,来自顾客的称赞及认可,给了胡允楷信心,同时也更加坚定了他通过眼镜讲故事、传递眼镜文化的决心。2022年9月,天津标准眼镜博物馆正式开馆。
曾要远赴天津才能看到的眼镜藏品,如今,在马屿就能欣赏到。“在古代,眼镜多以金银、玳瑁、水晶、黄杨木等天然珍稀的材质制成,镜盒配以巧夺天工的雕琢、刺绣工艺,精致高贵且寓意丰富。由于制作工艺以及材料的珍稀性,只有那些有身份、有地位的人才能拥有一副眼镜,‘一副眼镜胜过一匹马’。几百年来,这些眼镜、眼镜盒仍然完好无损,可以说是古人智慧的结晶。”胡允楷说道。
细细欣赏马屿眼镜博物馆内的展品,在不同的眼镜盒、眼镜袋上,不仅能看到传统孝道故事,更有琴棋书画、花鸟鱼虫、民间传说、主人生平志向等,承载着手工艺人的智慧结晶,不同地域的属性及特色,灵动的色彩和故事无不令人感叹;而一张张跨越百年的票据,在网络与科技不甚发达的年代,记录的是一代代视光人对光明事业的执着与匠心,更是社会变迁发展的真实呈现。
“开博物馆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通过眼镜这个窗口,可以呈现历史发展中人类社会的文明进步和发展演变,而传承与发扬眼镜文化,是每一位视光人的使命。”胡允楷表示,纵观马屿眼镜产业的发展历程,从沿街叫卖到回乡创业、从专攻内销到壮大外贸,处处体现着马屿人自强不息的顽强斗志和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希望我此次捐赠是抛砖引玉,从而吸引更多马屿眼镜人关注家乡产业发展,丰富‘马屿眼镜’的文化内涵。”
据悉,眼镜产业是瑞安市时尚轻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屿镇是瑞安眼镜产业的主战场。马屿镇眼镜产业发展历史悠久,上世纪60年代,马屿人研发制作温州第一副老花镜,从此开启了马屿眼镜的制作与销售之路。目前,马屿镇集聚了瑞安90%的眼镜产业,拥有600亩眼镜生产基地、1万多名从业人员,眼镜产业年产值超30亿元,是当代中国眼镜制造销售的发源地之一、温州眼镜的主要生产基地,被誉为“中国眼镜之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