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苏梦璐/文 孙翔/图
近日,来自温州龙湾的周先生从家里自驾出发,前往500公里外的部队驻地,他要去那里完成一个“面谢救命恩人与部队”的心愿。
1个多月前,他在明镜公园旁河边不慎落水,危急时刻,回乡休假的陶山镇现役军人戈畅跃入水中,将他救起,并悄然离开。经过20多天的多方打听,周先生终于联系上了戈畅,但他已经结束休假返回部队。
500余公里,驱车要6个多小时,周先生说,这一趟,他必须去,比起救命之恩,这点距离不算什么。
关键时刻,“00”后现役军人救起不慎落水者
他说,比起感恩,更希望将这份善意传递下去
“如果不是小戈出手相救,后果不堪设想。”10月24日上午,在陆军第73集团军某防空旅,周先生见到了戈畅,并将一面印有“英勇救人展军人英姿 义无反顾彰军人本色”字样的锦旗送到他手上。在周先生的讲述中,大家被重新拉回那个危急现场。
“快来人!这里有人掉水里了。” 9月13日下午,正在明镜公园河边跑步的戈畅突然听到身后传来呼救声。“我立马折返回去,看到落水者在水中不停挣扎,快没力气了。”戈畅说,“我观察了下四周水域,确定安全后,赶紧下水救人,好在落水者距离岸边不远,我一蹬腿就够着了。这也是我第一次救人,能挽救一条生命,十分激动。”
据周先生回忆,当天,他在朋友家喝过酒后来到明镜公园散步,走了一会儿突感身体不适,就想去河边洗把脸,并在台阶上坐下休息,不知为何就滑进水里去了。“平常我容易低血糖,加上当天喝了点酒,只记得在水里一点力气都没有,扑腾时喝了好几口水。”周先生说。
把周先生救起并确认其无大碍后,戈畅就离开了。直到10月中旬,戈畅的父亲戈存斌接到一个电话,来电者表明来意后,戈存斌才知道儿子救人之事。“既意外又欣喜。孩子直到休假结束回部队都没有与我们提及此事,我为他感到骄傲,身为军人,就应该这么做。”戈存斌说。
戈畅的父亲是一名退役老兵,他说:“平常在家,我喜欢看军旅题材的电视剧,这类题材的电视剧基本都看遍了,偶尔拉上孩子一起看,还会时常跟他聊起我在部队里的故事。”
10多年如一日,在父亲的影响下,戈畅自懂事起就在心里埋下了一颗想要参军的种子。2021年,戈畅怀着对军旅生活的向往正式入伍,成为陆军第73集团军某防空旅的一名战士。入伍以来,他务实争先,勇于担当,表现突出,曾多次参加大项任务,2022年荣获“四有优秀士兵”称号。
今年是戈畅入伍的第三年,他虽从事部队机关文书类工作,但仍不忘日常夯实体能基础,练就过硬本领。
当天下午,记者在部队驻地初见到戈畅时,他正在操场上开展自救互救训练,1.83米的高个儿,一身笔挺军装,身材健硕,目光坚定有神。但与个子形成反差的是,在进行包扎伤口的模拟训练时,他十分细心、动作轻柔却迅速。随后,他还进行了组合体能练习。
成功救起落水者,离不开戈畅在部队这样日复一日的训练,让他掌握了过硬的救援技能。入伍前只会“狗刨”式游泳的戈畅已连续两年担任海训时的“开浪手”。
据悉,“开浪手”位于游泳编队的排头,海上情况复杂,浪涌繁多,开浪手需在海上劈波斩浪,开辟通路,往往是由连队里游泳技能好,经验丰富,应急处突能力强的人担任,为后面的战友指引方向,并创造良好的水流环境。
“每年有4个月参加部队的水下适应性训练,一周基本有三四天时间、每天六七个小时“泡”在水里;每年7月、8月,我们会参加海上集训,每天差不多要游3公里。此外,日常还会开展岸上救护、心肺复苏、人工呼吸等急救知识培训。”戈畅表示,正是一次次高强度的训练,自己的泳技得到了提升,身心素质也得到了全面锻炼,使得此次面对落水者,可以冷静处理、成功将其救上岸。如今,他更是喜欢上了游泳这项运动,空闲时刻时常会去部队游泳馆畅游一番。
看到周先生等人亲自来到部队,戈畅十分惊喜也很感动,他表示,希望周先生将这份善意传递下去,帮助身边遇到困难的人,能及时向他们伸出援手。
20多天打听,被救者当面感谢救命恩人
他说,今后也要帮助身边有需要的人
10月15下午,在戈畅家中,周先生在陶山镇人武部工作人员的陪同下,第一次与戈畅家人见面。不善言辞的他准备好了一封感谢信和一面感谢锦旗,握着戈畅家人的手,连连道谢。
这次面谢,周先生寻找了20多天时间。“当天,我吓坏了,当时也没有想到留下小戈的联系方式。”周先生说,自己一直惦记着,想要找到救命恩人。
事情发生两三天后,周先生在抖音上无意间刷到了网友的视频,他就把视频转发给身边的人帮忙一同寻找。几天后,有人打听到了戈畅居住的社区,通过社区负责兵役登记工作的人员,联系上了戈畅的父亲,表明来意后,却被其父亲婉拒。“我就继续想办法,说来也巧,多番打听后,一位共同好友联系了我。得知小戈是陶山人,我就请该镇人武部工作人员牵线搭桥,帮我完成答谢心愿。”周先生说。
由于戈畅已经结束休假回到部队,首次上门面谢,周先生没有碰到他。“过了几天后,我就想着直接去部队找他,主要还是想看看他生活、训练的环境,更得好好感谢部队的培养,这才有了这趟远赴500公里的答谢之旅。”周先生表示,“小戈不仅救了我,他的善举还感染了我,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也要尽力帮助身边的人。”
500公里,只是一个距离数字,但这份心意难能可贵。一边是救人者的义无反顾,义不容辞;另一边是被救者的知恩图报,感激之情。这个故事不仅让我们看到了戈畅的善意,还有被救者周先生的用心感恩,让原本不相识的人变成了亲人。
我们期待这样的故事越来越多,让见义勇为与知恩图报“双向奔赴”,不断凝聚温暖向上的力量。愿世间多点双向奔赴的美好,也愿世间善意不被辜负。
番外篇 | 他们眼中的戈畅是怎样的人?
陶山镇人武部成员叶增杰:戈畅入伍送兵是我去的,入伍前役前集训时我们俩也相处了好几天。当时他的参军意愿十分坚定、强烈,役前集训的表现也是可圈可点,十分认真。
班长何小程:平常的生活中,他责任心比较强,尤其是完成日常的训练之后,能够发挥自己的特长,帮助撰写新闻稿,拍摄新闻图片、视频。
在连队中一直是默默无闻的,不管是经常加班加点,还是干其他事情,都是默默无闻地付出。当他班长以来,我见证他一路转变,从之前的比较莽撞,到后来事情越来越有条理有章法。特别是每年海训,戈畅一直处于排头兵状态,始终想着要扛红旗、争第一。
战友黄科元:我跟他生活在同一个排里,戈畅平时在我们排是个阳光开朗的大男孩,又乐于助人,不管是生活方面,还是专业训练方面,他都起到很好的传帮带作用,在专业训练当中,他也是起到带头的作用。
听闻他勇救落水者,意料之中,因为作为一名军人,帮助他人本身就是我们的职责,再加上他自己的专业素养过硬,遇到这种情况,他肯定会挺身而出的。
父亲戈存斌:戈畅是家里的独生子,长辈们对他宠爱有加。入伍前,个性十足,父子之间的沟通也常犯冲。3年部队生活,他的改变很大,特别是待人处事方面,变得更加懂事了,父子间沟通变得心平气和,对长辈也更加关心了,现在每月都会抽时间打电话回家问候父母与家人。他爱好广泛,喜欢架子鼓,摄影等,在部队也发挥了自己的所长。最让我开心的是,孩子变强壮了,身心素质都好了。
戈畅眼中的自己:我以前比较宅,不喜欢社交。来部队锻炼后,特别是从事部队机关文书类工作后,开始喜欢接受新鲜事物,在人际交往方面也得到了提升,更善于沟通了,还学到了材料编写方面的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