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03版:最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筐柿子背后的温暖故事
新力持续22年帮扶低收入员工实现共富
■记者 林长凯 通讯员 廖瑾
员工在包装塑料粒子

    日前,浙江新力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新力”)“共富工坊”的组长王增锡给公司总经理陈培送去一筐老家平阳坑大山中的红柿子,感谢公司一直以来帮助他们这样的困难户,也祝福公司的事业事事如意。

    这是否只是老板和员工之间简单的“双向奔赴”?记者采访得知,王增锡是该公司的特殊员工,这筐柿子的背后有一个温暖的故事。

    跟随父辈脚步

    22年前开始招收弱势群体

    故事还要从2002年开始讲起。

    2002年,新力落户我市云周街道,当时正处于公司发展的关键时期。然而,在爬坡期,新力决定招收一批特殊的员工——残疾人、低保户和困难户。

    “20多年前,弱势群体找工作非常困难。”1987年出生的陈培回忆道,爷爷和父辈们经常跟他讲起,他们在创办企业的过程中吃过很多苦,对困难人群有一种特殊的情结,总想着尽自己微薄的力量帮他们一把,现在这种理念也深深地印在他的脑海里。“长辈们觉得,企业不仅要创造经济价值,更要承担社会责任。”陈培说,逢年过节,企业都会看望慰问困难人群,送去慰问金,但这无法解决根本问题。为此,新力干脆把企业打造为福利企业,招收周边地区的残疾人、困难户和低保户等弱势群体。

    为了让特殊员工能够安心工作,新力安排了适合他们身体状况的工作岗位,提供了包吃包住的便利条件,并严格按照国家规定为他们缴纳“五险一金”。这些举措,在当时无疑是一股清流,温暖了无数颗曾经绝望的心。

    特殊关怀下

    60多位员工撑起家庭

    今年51岁的王增锡是平阳坑镇界后自然村人,也是新力特殊关怀的员工之一。他出生在大山深处,家境贫寒,加上没有技能,一直在家务农。2005年,王增锡经人介绍,加入了新力。从最初的普工做起,他凭借着勤奋和努力,逐渐成长为车间组长。

    来新力工作后,王曾锡的生活有了很大变化。“在这里工作有成就感,收入也不错。”他笑着说,他还介绍妻子加入,两人加起来一年纯收入近10万元。家庭开支有了稳定的保障,前年他还买了一辆新能源汽车代步,孩子也在市区上高中。“老板对困难户很关怀,给了我们改善生活条件的机会,如今我们一家也算是走出大山了。”他说。

    来自苍南的郑鹏驾今年61岁,患有小儿麻痹症而行动不便。2002年,他来到新力工作,从此,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来新力之前,我一直在家务农,收入微薄,生活很艰辛。”郑鹏驾感慨地说,来到新力后,公司给他安排了相对简单的包装工作。由于行动不便,他的工作量只有正常员工的三分之二,公司不但没有嫌弃,反而给他发放与正常员工一样的薪酬,让他深受鼓舞。在新力,郑鹏举兢兢业业地工作,直至退休。由于工作出色且身体硬朗,今年他被返聘,继续从事包装机械附着物清除工作,每年有5万元的纯收入。

    在新力,这类特殊员工有60多人,占企业总人数的30%。他们在这里不仅获得了经济上的收入,更找回了生活的价值和生命的尊严。

    响应上级政策

    积极寻找新时期的帮扶方案

    随着时间的推移,新力不断发展壮大,但那份对特殊员工的关爱却从未改变。2015年,新力新厂房搬迁到飞云街道飞云新区,面对一些因年龄增长或上下班不方便而未能继续跟随的员工,公司并没有选择放弃,而是积极寻找新的帮扶方案。

    2021年5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支持浙江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2022年9月,浙江省印发《关于强化党建引领推进“共富工坊”建设的指导意见》……

    新力积极响应上级政策,2023年8月,企业党支部推行“党建+龙头企业+共富车间”带动增收的模式,在包装车间打造了一个“共富工坊”,安排没学历、年纪大的残疾人、低保户和困难户从事包装工作。在这里,他们不仅享受到了与其他员工一样的全勤奖、工龄奖和“五险一金”等福利,还拥有了更加灵活的工作时间和更加人性化的管理制度。

    “如果年龄大了,可以不用上夜班,法定节假日还可以带薪休假。”陈培的话语中充满了对员工的关怀与尊重,“我们希望通过这些举措,让每一位员工都能感受到公司的温暖。”

    目前,该公司共吸纳剩余劳动力30余名,分别来自瑞安、苍南、福建南平等地,其中低收入人群6名,残疾人4名。在这里,他们不仅有了稳定的收入来源,还找到了归属感和自我价值。

    “我们本可以上一条全自动的包装生产线,不但大大提高生产效率,而且每年还可以减少150多万元的人工成本支出,但为了这些人的生计,我们依然采用人工包装。”陈培告诉记者,“未来,我们希望不断探索和实践共同富裕的新路径,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共同富裕贡献一份微薄的力量。”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要闻
   第00002版:最新闻
   第00003版:最新闻
   第00004版:玉海楼
一筐柿子背后的温暖故事
向“平民英雄”致敬
圆28名残障人士的“上班梦”
瑞安日报 最新闻 00003 一筐柿子背后的温暖故事 ■记者 林长凯 通讯员 廖瑾 2024-11-2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