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04版:云江潮
上一版3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舌尖上的“下洋晒”
■林南斌

    又盼来鱼肥风干的日子,那是渔人晒鱼鲞的时节。

    初冬的阳光没有夏日的炽热,也没有春天的明媚,却带着一份独特的温柔,晒在身上暖洋洋的,连骨头都酥了。它像是薄如蝉翼的轻纱,缓缓地把你裹住,给人一种静谧的温馨。此时,远方一阵略带咸味的风从耳边掠过,仿佛有一种熟悉的味道在我舌尖上跳跃,我开始想念小岛上那独有的“下洋晒”了。

    温州人把北麂岛叫做“下洋山”,也有把飞云江口以外近海及岛屿叫做“下洋山”的。北麂岛离瑞安市区37海里,是瑞安唯一的海岛乡。也许是小岛上特殊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才造就了此等人间珍馐,那柔和的阳光伴随狂野的西北风,令渔娘们晒的鱼鲞自然鲜美、恰到好处,当地人都称之为“下洋晒”。

    丁香坦是北麂乡的商业街,也是最好的晒场。街上仅有几间小店,却能满足岛上居民的基本生活需要,然而这里地面平坦且空旷,日照充沛,一到冬天,街巷里到处飘荡着鱼鲞的鲜香。放眼望去,晒场上一大片色泽鲜亮的鱼鲞,远近高低、错落有致,泛着银光,散发着大海的气息,是风景也是风味。

    剖鱼鲞是渔娘们的“女红”,手艺尤其讲究。我们平时见到最多的是剖鲳鱼鲞,从鱼尾落刀,干脆利索,沿着鱼的脊背“深入浅出”,直达头部,然后稍使点劲,把鱼头从中间劈开,一气呵成,略呈扇形的新鲜鲳鱼鲞就剖好了。

    晒鱼鲞,要选择缝隙大易通风、透气好的工具,不外乎竹簟、篾席、渔网之类的东西。竹簟,是过去农户用于晾晒农产品的竹席,常把它卷成筒状,用到的时候展开、铺平,非常实用,渔家人常用它晒海货。篾席、渔网则通透且耐用,晾晒效果甚佳。

    渔家人好客,凡有亲朋好友上门,就热情地拿出刚捕获的海鲜和独具海岛特色的“下洋晒”招待客人,同时也会毫不吝啬地端出家酿的糟烧(当地人叫“人家烧”)开怀畅饮。畅饮的场面总是那么粗犷热烈、酣畅淋漓,有点类似于梁山好汉“大块吃肉、大碗喝酒”,当地民谣是这样唱的:“江蟹满是膏,雄鸡炒大蒜,炖鱼味最高,老酒味忒甜。”渔家人劝酒的方式也很特别,叫做“拎落筛窄贡”(闽南话音译,意思是“先喝下再说”)。渔民称喝酒为拎酒(闽南话音译),听起来很有趣。

    有酒,当然还得有故事。在这个神奇而美丽的小岛上,一边品着海鲜,一边吹着海风,听渔民讲一段有关海的故事,别有一番情趣:“相传虾蛄和龙头鱼(俗名水潺)本是邻居,它们在水族科考中高中文、武状元。到了授冠那天,虾蛄一贪心,便将文状元的冠帽和武状元的头盔都据为己有。你别看它头戴盔、脚套帽,威风凛凛的,可一见龙头鱼便羞愧难当、缩成一团,成了龙头鱼的腹中美食……”故事看似荒诞,却给这座小岛增添了神秘的色彩。

    现在,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大批海产品摆上了寻常百姓家的餐桌,满足了味蕾的享受。然而,这种正宗的“下洋晒”却成为餐桌上的“稀客”,那是经过阳光沐浴和风浪洗礼的自然馈赠,尝上一口就会入味入心,念念不忘……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要闻
   第00002版:聚焦点
   第00003版:百姓事
   第00004版:云江潮
丰赡的史料 厚重的礼物
坎坷求学路
一轮落日挂在秋林的上空
沉 浸
舌尖上的“下洋晒”
瑞安日报 云江潮 00004 舌尖上的“下洋晒” ■林南斌 2024-12-2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