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秋生 陈仁山
近日,吴百亨故居改造提升工程,让吴百亨(1894—1973)这位有“中国乳品工业创始人”和“温州近代工业奠基人”之称的实业家重回人们的视野。只是,瑞安人在谈及他于1926年创办的百好乳品厂及“擒雕”牌炼乳时,却鲜少提到,他作为创始人之一,于1939年创办了温州蛋品厂(即后来的瑞安远东蛋品厂。因该厂八易其名,除需要特别注明的,为便于阅读,下文统一用“远东蛋品厂”这最广为人知的厂名)。
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岁月长河里,在瑞安人的心目中,远东蛋品厂是可比肩百好乳品厂的瑞安民族工业代表性企业,该厂生产的“和平牌”蛋品和“梅林牌”(做内销后改为“工农牌”)罐头,享有“放心食品、免检出口”的崇高荣誉,而作为国家轻工部出口定点企业,它还一直是瑞安创汇第一大户。
1996年,它从人们的视线中消失。近日,笔者穿梭于温州与瑞安之间,寻访远东蛋品厂的老职工,一起追忆那渐行渐远的企业传奇,重现昔日生产的繁忙景象,并深入探究其隐入尘烟之谜。随着记忆的闸门缓缓开启,远东蛋品厂的兴衰历程如画卷般铺陈开来……
远东蛋品厂的
“曾用名”和创办人
在翻阅远东蛋品厂的故事前,得先说说它的“曾用名”。该厂在58年的存续期内,曾用过8个厂名。如果没能捋清这一脉络,可能会影响阅读下文。
1939年企业创办伊始,取名“温州蛋品厂”;不久,改称“温州蛋粉制造厂”;1947年更名“瑞安远东蛋品厂”;1954年10月改称“公私合营远东蛋品厂”;1968年改称“地方国营瑞安远东蛋品厂”;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改名“瑞安蛋品厂”;1979年9月25日,瑞革(79)196号文件批准,改名“浙江省瑞安远东蛋品厂”;1989年改名“瑞安远东罐头厂”,至1996年改制为非公企业,谢幕退场。
易名过程中出现的“远东”二字,是因为这是一个出口企业,对西方而言,厂名中带有“远东”,似乎叫得更响一点!
远东蛋品厂在瑞安本土叫得响,但关于创办人,许多人却知之甚少。
民国《瑞安县志》上有124字的文字记载:“蛋粉制造厂,在仙降区乔里,民国二十八年永嘉翁来科等创设,资本额二十万元,流动资金六十万元,内分总务、会计、制造、进货、仓库五股,职员二十人,技工四十六人,男长工二十人,临时工一百二十人,女工一百五十人,二十九年遭日机轰炸,业务停顿,三十五年建议复兴。”查《瑞安地名志》,当时飞云镇归辖仙降区,乔里即后来的桥里村。
这段文字,在温州市档案馆相关资料中,及电视剧《吴百亨》中可得到印证。温州市档案馆“吴百亨专题档案”中明确记载,吴百亨是温州蛋品厂创始人之一,企业由多人合资创办。1985年温州电视台拍摄的六集电视剧《吴百亨》,详细介绍了温州商界大亨、温州首富吴百亨,在那个风云际会的年代,创办了众多民族工业企业,如1926年创办百好乳品厂、西山造纸厂,1939年创办温州蛋品厂、西山瓷器厂等。
至于其他合资创办者,现在找不到实证。不过,笔者在温州档案馆“吴百亨专项档案”中看到,吴百亨、翁来科两人与“温州商界三杰”来往密切,且经常合伙投资,如西山造纸厂、西山瓷器厂、五马街大药房、瓯海医院(现温一医)等。这“三杰”包括:徐寄庼(1882—1956),鹿城人,上海商会会长,曾担任上海、江苏多家银行董事长;周守良(1892—1947),鹿城人,中国实业银行(行址在上海)常务董事兼经理;黄溯初(1883—1945),平阳县人,温州近代实业家。这五人是温州近代民族工业倡导者和实践者,五人志趣相同,合作密切,极有可能是远东蛋品厂的合伙人。
佐证这一观点的,还有一个实例。远东蛋品厂开办不久,从江苏、上海请来了31名技术骨干来厂工作。如果资方没有上海、江苏的社会活动背景,在那个年代,是不可能请到这些人的。而当时的温州,唯有徐寄庼、周守良这些商界大佬具备条件。
眼光独到选址桥里
每年出口产品30吨至50吨
当年这些温州的商界大佬办厂,怎么会选址瑞安,且还是仙降区桥里村(现飞云街道远东路9号)?
黄修荣今年75岁,他1982年2月由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调入该厂,1987年任副厂长,后任瑞安远东罐头厂厂长。据他分析,蛋品厂选址于此,主要考虑原材料供应和运输安全。
桥里村位于瑞平平原的北面,东南西三面纵深长,村庄连片,鸡多蛋多,原料有保障。厂旁有一条桥里河,河宽近3米,水深1.5米,直通瑞平塘河水系,在当时包装条件简陋的情况下,鸡蛋运输走水路最为安全便捷。另外,蛋品厂需用地46亩左右,桥里村人少地多。“所以,他们把厂子建在了这里。”黄修荣说。
据悉,远东蛋品厂最初占地面积31249平方米,建筑面积21298平方米。1988年,又从桥里村征地3.9亩,修建家属厂和配套设施,占地面积扩至37900平方米,厂房增至23298平方米。
1974年之前,工厂设有打蛋、蛋白、飞黄、白铁和动力5个车间。主要生产蛋白片、蛋黄粉、全蛋粉三种产品,统一使用“和平牌”商标,主供出口。由于管理严格,质量到位,产品一直被予以免检出口。
沈桂香,1945年生,杭州人,浙江农业大学毕业,1970年与同学兼丈夫潘正中一起被分配到远东厂蛋品厂工作,后担任厂技术科科长。据她介绍,当时的蛋品制作技术主要来自江苏淮阴的技术人员周浩贤、周浩铭等,鸡蛋在打蛋车间被敲碎后,分成蛋白和蛋黄,分别被送至蛋白车间和飞黄车间。蛋白需要经过十几个小时发酵,然后脱糖、脱脂,再送去烘焙,制成蛋白片。成品蛋白片,薄薄的,半透明,广泛用于航空、陶瓷和皮革领域;蛋黄在飞黄车间加温到一定温度,喷入不锈钢大罐中,过漏斗,制成蛋黄粉,用于调色和制作蛋糕、蛋羹等;全蛋粉相对简单,蛋白蛋黄混在一起加工成品即可,主要用于食品加工等。
宋维远,今年92岁,《瑞安市志》主编,平阳万全人,初中在瑞安中学就读,远东蛋品厂是他回家、返校的必经之路。据他描述,当时,远东蛋品厂生产时散发的香味,很远都可以闻到。“我很好奇,就想进去看看。那时候,工厂对路人进厂参观不作限制,我进去过好几次。”宋维远说,他曾在一个车间看到20多名妇女、坐在一张长方形的桌子旁,双手忙碌,快速处理蛋清蛋黄的情景。“鸡蛋壳在厂外堆积如山,隔些天就有人开船过来运走。至于用途是什么,就不得而知了。”
据了解,远东蛋品厂的产品主要出口到美国和加拿大。年消耗鸡蛋300吨至500吨,一般10公斤鸡蛋出1公斤产品,每年出口量在30吨至50吨之间。这也是该厂发展史上第一个春天。
改造加转产
远东蛋品厂的两次“新生”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对官僚资本企业和民族工业企业采取了不同的政策,前者没收,后者赎买。
1949年5月10日,瑞安和平解放,瑞安县人民政府接收了远东蛋品厂、百好乳品厂和棉织厂等企业。《瑞安市志》记载,1950年初开始,远东蛋品厂暂时关闭停产,1952年恢复生产。1954年9月2日,国家发布《公私合营工业企业暂行条例》,当年10月,瑞安县人民政府派工作组进驻远东蛋品厂,对该厂进行社会主义改造,通过国家资本主义的形式,将私人企业改造成公私合营企业,即对资本家采取赎买政策,将资产评估作价,按年息五厘标准,规定年限分付给资产所有者,而企业生产资料由国家统一调配使用,企业交由国家派出的干部管理,资本家除了拿年息外,不再行使经营管理权。
改造工作当年完成,远东蛋品厂获得新生。
新的时代,新的劳资关系,工人们扬眉吐气,干劲倍增,企业生产蒸蒸日上,鸡蛋消耗量逐年上升,1961年增至600吨。
由于本地鸡蛋供应不足,厂里有30%的实际生产能力放空,工人们经常被抽调去支援瑞安岑岐糖厂运送甘蔗等。《瑞安市志》记载,1963年,远东蛋品厂成为瑞安县唯一的“浙江省五好企业”。由于金华、绍兴、衢州、台州等周边地区纷纷办起蛋品厂,鸡蛋原料供不应求。
1967年开始,远东蛋品厂从江苏省购买鸡蛋。鸡蛋从上海十六铺码头装船,走海路,到温州安澜亭码头上岸,再用汽车运回厂。鸡蛋千里辗转,采购人员一路提心吊胆,来回一趟,心累力乏,但为了企业生存,他们无怨无悔。
1971年,上海益民食品一、二厂扩能增量,江苏的鸡蛋被上海益民截收,远东蛋品厂生产难以为继。为开辟新路,厂里决定试产食品罐头。
潘正中,温州龙湾人,今年80岁,浙江农业大学果蔬专业毕业,与妻子沈桂香一起,于1970年被分配到远东蛋品厂工作,是该厂屈指可数的大学生。1972年2月,他开始动手种植蘑菇,并制成12瓶罐头,送到浙江省粮油食品进出口公司,请他们做质量检验,并要求给出口指标。由于罐头质量好,省公司从当年出口指标中调剂出20吨交给厂里生产,厂里给罐头注册了“梅林牌”商标。远东蛋品厂从此迈开了罐头生产的步子。
1973年,在适量生产鸡蛋产品的同时,该厂大量购进瑞安、平阳、文成、瓯海等地的蘑菇,当年蘑菇罐头出口量达260吨。1974年底,厂里决定停止蛋品生产,转产果蔬罐头,把原来生产蛋品的5个车间重组,设空罐、实罐、包装、综合、机修和动力6个车间。增设农务科,抽调精兵强将,从事原材料导种、监管和采收工作。远东蛋品厂进入一个全新发展时期。
开足马力生产果蔬罐头
远东蛋品厂迎来第二春
1975年,是远东蛋品厂发展史上一个重大转折年份,是一个时代的结束,另一个时代的开启,由此企业也迎来发展的第二个春天。
农务科,1名科长,7名副科长,固定职工60人,长期雇用工200人,总人数268人。这么大的一个科,着实让厂内和厂外的人侧目,大家开玩笑称它是“天下第一科”。潘正中1979年以厂党委副书记名义兼任科长,1993年卸兼,主持农务科工作14年。“我们科这些人,大多数同志分驻在3个县41区60个技术辅导组、果蔬收购组里,指导农民种植蘑菇、番茄、青刀豆、芦笋、朝鲜蓟、马蹄笋、黄桃等果蔬,跟踪果蔬生长,解决各类问题,并采购回厂。”他告诉笔者,"科领导一年360天,约有200天泡在这两个组里,时间一长,人晒得很黑,皮肤粗糙,工友们戏称我们为‘乡下人’,喊我们为‘农民伯伯’。”
据潘正中介绍,那个年代,果蔬生产还没进入工厂化时代,要按季节种,按时令收,所以,农务科只能根据果蔬应季时序,有计划地指导辖区农民种植生产,以保证企业一年都有原材料供应。西方人喜欢吃蘑菇罐头,出口量大,本地又适种,每年10月到来年5月是盛产期,蘑菇可保证企业半年生产。除此之外,4月份抓黄桃,制作黄桃罐头,5月、6月、7月组织青刀豆、芦笋、杨梅、马蹄笋和朝鲜蓟等蔬菜生产收购,8月、9月种采番茄等。通过努力,保证了工厂月月有原料,月月在生产。
1966年出生的蔡桂平,1982年进远东蛋品厂当工人,1992年离厂自办企业。他向笔者讲述当年车间生产情况:“6个车间中,空罐车间,负责制作不同规格的铁罐。上海采购来的马口铁,在本车间加工成850、425、284、184、567、425、312等十几种空罐,交给实罐车间灌装,数字代表罐头容量。玻璃瓶容易购买得到,所以厂里不制作;实罐车间是工厂生产‘主力兵团’,两幢厂房,工作面积近4000平方米,房子现在仍在,只是出租给了平阳县一家塑料企业作仓库。这房子20米高、15米宽、200米长,大开间,很有气势,站立其中,遥想当年160名工人围在流水工作台前忙碌的样子,该是何等的壮观!这个车间的任务是把本车间加工过的材料装入罐中,送到保暖间杀菌,保暖间温度控制在21℃至25℃,装好的罐头在此停留7天,时间到,剔除腐败暴罐的次品,正品送去包装车间打包;综合车间,主要在夏天生产棒冰、汽水和饮料,在厂里只是个配角。”
据了解,空罐车间4条半自动生产线为国产设备,实罐车间生产线设备由德国苏德罗尼克进口。根据瑞安市档案馆提供的“远东蛋品厂1981年1月10日统计表”显示:1980年,远东蛋品厂全年生产各种罐头1175吨,工业总产值690.49万元,全厂职工671人,全年工资总额为569078元。
具体到工人,黄修荣提供的工资表显示:1977年4月1日发放工资,供销科16人,最高工资68元,最低工资52元;蘑菇验收16人,最高60.84元,最低37元;1991年3月10日工人工资表,厂部6人,最高工资195.5元,最低工资138.10元。空罐车间16人,最高工资139.60元,最低工资102.50元。蛋品厂还发加班补贴费,1984年12月29日的发放情况是:厂部7人,补贴从92.34元到40元不等;动力钳工8人,补贴从35.14元到12.33元不等。
《瑞安市志》记载,1980年至1989年是该厂最辉煌的时期,罐头总产量达到3.3万吨,80.9%出口美国和加拿大,出口创汇2908万美元,实现利税675万元人民币,累计向果蔬种植点投放收购原料资金9362万元,为农村脱贫致富作出了贡献。4次被温州市政府评为“先进单位”,获“浙江省出口创汇先进企业”荣誉称号。
订单是企业的“王道”。拿出口订单,既靠产品质量,也靠采购人员不懈努力。远东厂蛋品和罐头长期免检,订单能否到手,就看采购员本事了。虞格利今年71岁,他1980年开始在远东蛋品厂当采购员,后来任副厂长兼供销科长。“一年中,我有7个月在上海和杭州,不了解情况的人,认为采购是美差,东遛西逛,其实完全不是这样。”他说,“浙江有11个罐头厂,都在做食品出口,远东排名第九,没多大优势,只能靠腿勤嘴甜弥补。因为我们很努力,厂里生产出来的产品都能推销出去。”
出口遭遇变故
内销受阻企业无奈改制
1996年,经厂职工大会表决,瑞安市远东罐头厂实行改制,由全民所有制改为非公有制企业,职工买断工龄,自主择业。至此,在瑞安挺立了58年的远东蛋品厂谢幕。
迫使该厂改制的原因有两个:一是1989年春夏之交那场政治风波带来的重创。风波之后,中美关系恶化,两国贸易中断,该厂与之签订的5000吨罐头合同作废,已经生产出来的3000吨罐头积压在仓库里。无奈之下只能作内销处理,内销价与出口价相差3倍,仅此一项,厂方亏损1050万元。本来家底就不厚实的远东蛋品厂从此背上债务包袱,举步维艰。
二是国内市场竞争又败走麦城。出口业务没了,在国内市场与私营企业拼杀,在营销手段等方面明显处于劣势。3年过去,旧债未清,新债又来,债务包袱越背越重。1993年,企业采取自救措施,车间承包,场地出租,但仍然没能改变企业快速衰退的趋势。1996年,企业无奈改制买断,止损退场。
远东蛋品厂,这一昔日辉煌的国有企业,虽已悄然退出历史舞台,但其长达58载的光辉岁月,在瑞安这片热土上镌刻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为瑞安经济的蓬勃发展倾注了满腔热忱与卓越贡献,它如璀璨星辰,不仅照亮了过往的征程,更将在时间的长河中熠熠生辉。
(感谢宋维远、何光明、潘正中老师为本稿采写所给予的大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