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蒋震 杨洋 叶晨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加速推进,国内农村耕作劳动力出现了明显的“断层”现象。当前,中老年人已成为传统种植业的主力军,而年轻人则普遍表现出“不愿种田”和“不会种田”的现象,农村种地“断代”的危机日益凸显。那么,瑞安农村基层传统种植业劳动力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近日,记者前往瑞安的平原地区、半山区以及山区进行了实地调查。
田间耕作的老龄劳动力
田间耕作老龄化
劳动力“断层”危机渐显
在瑞安东部平原的滨海十万亩都市田园里,莘塍街道办事处农办副主任蔡建福和种植大户叶晓武正在查看即将成熟上市的盘菜生长情况。据了解,滨海十万亩都市田园由东山、上望、莘塍、汀田和塘下等五个镇街的田园组成,其中莘塍占地19000多亩,土地流转承包率高达98%以上。叶晓武承包了120多亩,并在此基础上创办了瑞滨生态农业专业合作社。
叶晓武告诉记者,由于莘塍、塘下一带工商业发达,许多本地人放弃了传统农业,特别是年轻人,他们更倾向于从商,导致当地愿意从事种植的农户年龄普遍偏高,大多在六七十岁,五十岁以下的种植户已经很少。为了维持农业生产,他们现在大多雇用外地工人帮忙打理土地,这些工人大多来自贵州,年龄也普遍在五六十岁之间。
为啥传统农业会遭到年轻人的“冷遇”呢?蔡建福和叶晓武说原因很直接。首先是种植业利润低,农活又累又脏,还要靠天吃饭。天气好、市场行情佳时,或许能勉强赚点辛苦钱;天气不好、农作物收购价低的话,勉强保本甚至亏损。叶晓武表示,前几年花菜的收购价还可以,但这几年全国各地花菜种植多了,利润低了,只能赚点劳务费。其次就是现代化程度不高,有些地块无法推行机械化。滨海十万亩都市田园上半年种西瓜、下半年种花菜等农作物,这些蔬菜瓜果是否成熟,靠的是眼光和经验来辨别,采摘只能用人工。叶晓武说,种的西瓜是否成熟,都是靠他们一个个挑出来的,蔬菜现在还没办法进行机械化收割。另外他们这里属于条块田,田间管理采用无人机的话,如果化肥、农药会撒入田间的河渠,既浪费又容易污染水质,导致混养的鱼虾死亡。
之后,记者又来到瑞安的半山区——陶山和马屿镇展开调查。当时,陶山镇镇南村几位农户正在收割甘蔗。据了解,陶山全镇每年种植甘蔗4000多亩,从业人员4000人左右,在田间劳作的绝大部分是老年人。据陶山镇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联合会副会长林城可介绍,下地劳作的蔗农年龄都在60岁以上,过几年就干不动了,像收割下来的一捆甘蔗重近30公斤,年纪稍微大一点就背不动了。
林城可告诉记者,甘蔗地里最忙的时候集中在6月至8月,这3个月是甘蔗长势最快的时候,也正处于高温时期。在密集的甘蔗地里除草、施肥、打农药,就像闷在锅炉房里,这么累的体力活,加上很多年轻人又不懂技术,吃不了这么多苦,他们就更不愿意加入田间劳作。
林城可说,这几年他们也在尝试机械化操作,成功研发出了甘蔗清洗机,并在下种阶段引入培土、覆膜等小型设备。然而,在甘蔗的生长期管理阶段,仍然主要依靠人工操作。这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甘蔗属于密集种植作物,机械设备无法进入;二是甘蔗秆很脆弱,机械收割就会断裂,影响品质。因此,尽管甘蔗的种植效益还不错,但很难吸引年轻人。他们情愿去厂里上班,也不愿意干这个,吸引过来的年轻人很多只愿意从事销售,不愿意从事种植。
陶山的另一特色产业温郁金产业也同样存在劳动力“断层”问题。据弘景温郁金专业合作社执行理事吴文庆介绍,陶山温郁金现在种植面积有3000多亩,下地用工的都是六七十岁老人。种植温郁金很辛苦但还赚钱不多。
在马屿镇,顺泰毛芋等农特产也名声在外,但它们的种植也基本靠人力,田间耕作人员最年轻的也有50多岁了。
记者又来到瑞安西部山区高楼镇东泽村,种养大户苏士科正在忙着组织收割有机稻米,58岁的他说自己在高楼田间地头属于比较年轻的了,从事种植的很多人都70多岁了,这样下去以后不知道谁来“种地”。
高楼杨梅远近闻名,大京村就种了近千亩,上山打理杨梅的村民也大多60多岁。据高楼镇副镇长孙志祥介绍,高楼镇的人口年龄结构逐渐老龄化,很多年轻人选择去城市或国外找一份更好的工作,因为高楼这边主要是农业和旅游业两大块,经济效益相对偏低,难以吸引年轻人留在本地。
孙志祥给了记者列出一组数据,高楼镇农合联今年换届选举,吸收一些有代表性的农户参加,平均年龄50多岁,最大的73岁,这还是因为他们主要吸收合作社负责人、种植大户等人员,所以年龄结构相对还算比较年轻,而实际种植人员的年龄结构比这个还要更老一些。
随着农村人口,尤其是年轻劳动力越来越多地离开土地,而当前这一代从事传统农业生产的劳动力在逐渐老去,如果任由这一趋势发展,再过十年、二十年,广大农村地区势必出现“无人种地”的问题。为此,目前各地正在积极探索,寻找破解的有效方法,保障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各方积极支招献策
“希望的田野”有“希望”
那么,针对瑞安农村耕作劳动力“断层”的问题有何良方?如何破解传统种植领域老龄化问题呢?下面听听瑞安种植大户、合作社和相关部门、镇街负责人、市政协委员的意见。
各界人士在接受采访时普遍认为,要想破解农村耕作劳动力“断层”问题,首先要保障种植户的经济效益,增加他们的收入。高东淡水养殖场负责人苏士科说,现在农民种的农产品价格都卖上不去,比如毛芋,他们今年种了4亩,去年一亩产值可达1.5万元,今年才卖了五六千元,算上人工成本的话,农民基本没有利润。陶山镇农办主任单秀焱认为,最大的问题还是盈利点,农民赚的都是辛苦钱。市政协委员王孔群觉得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农民从事的都是收入比较低、劳动强度高的农业种植产业,并且从业人员的社会地位比较低。
市政协委员胡利盛认为,各级党委政府要出台补贴、提供技术支持等一系列实实在在的措施,想尽一切办法保障农业基层人员的收入水平,使种田收益能够达到他们的心理预期,让他们有成就感。
市农业农村局副局长叶漪漪建议,加大政策的支持和激励,继续实施并优化农业的补贴政策,确保农民种植不亏本、有钱赚,从而吸引和留住年轻劳动力。同时加大农民创业资金的扶持,通过贷款优惠、税收减免等政策,降低有志于返乡创业青壮年的门槛和风险。
记者在走访调查时发现,近几年瑞安的粮食生产稳中有进,实现了从耕、种、收和植保、施肥全程机械化,不仅提高了生产效率、产量和质量,还大大降低人力等生产成本,涌现出很多“农二代”。其中,机械化、社会化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叶漪漪指出,发展合作社、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能实现资源的整合和分享,这不仅能为农户提供作业、技术咨询、市场信息等全方位服务,还能有效帮助农户抵御市场风险。
各界人士都认为,加速土地流转,转变农业模式,实现农业现代化是破解农村劳动力流失的有效方法。目前瑞安很多种植户的农田面积比较小、种植品种比较杂。王孔群建议,瑞安其他种植类产业要因地制宜,积极推广机械化、社会化,并加快土地流转承包,这是实现大面积连片机械化种植的基础。叶漪漪表示,市农业农村局也在积极鼓励农民发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通过鼓励农民成立农业合作社、支持家庭农场发展等多种形式加快土地流转,实现适度规模种植和机械化生产,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和农业生产的效益。
其次是通过科技手段提升经济效益。这几年,陶山镇在甘蔗、温郁金两大特色产业机械化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由于使用机械收割甘蔗会导致甘蔗断裂,他们在种植前期、后期都下了不少功夫,比如引入培土、覆膜等小型设备,自主研发了甘蔗清洗机,给蔗农带来很多便利。单秀焱介绍,甘蔗属于密集种植型农业,机械设备无法进入,于是陶山几位返乡青年提出采用水肥一体化智能管理,通过监测土壤的土质酸碱度、湿度,把管道引到田里直接滴灌,以解决甘蔗生长期的水肥问题,目前正在设计相应的管理程序。
这几年,弘景温郁金专业合作社主动与温州科技职业学院合作,研发了温郁金专用采收机。据了解,采收机效果不错,平均每亩地可节省五六百元成本。接下来,该合作社还计划引进培土机、覆膜机、无人机等机械设备,并通过土地流转,连片种植温郁金,实现全程机械化,以此吸引年轻人加入这个行列。
此外,吴文庆、王孔群等人还提出引入社会力量,鼓励一产积极向二产、三产发展,全面提升经济效益。弘景温郁金专业合作社执行理事吴文庆认为,发展一产需要二产的支撑,这样农产品收购价才能稳定,农民收益才有保障。“瑞安花菜产业发展了这么多年,但我们一直都是卖新鲜花菜,没有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王孔群说。
胡利盛则提出,破解难题需要逆向思维。“现在很多返乡青年参与的是管理、销售等环节,可以鼓励他们进入生产环节,让一些有技术储备或有销售流量的人从末端进入前端,直接参与一线生产。”他说。
胡利盛还指出,学校教育在这方面也存在缺失,很多学校的劳动传承教育只是停留在“让学生体验种植劳动的辛苦,观赏种植劳动的成果”的层面,特别是初高中学校由于升学压力,更忽视了农业劳动教育,在瑞安设置种植业相关专业的职业学校也很少。
各界人士反映,以前农村孩子在农忙时会帮家里干活,多少懂点农业知识,但现在很多年轻人一点农业知识也不懂。胡利盛建议,在学校教育阶段要让学生真正参与农业劳动,比如开辟试验田、运用现代种植技术,培育他们对土地的情怀。
他们还建议相关部门、镇街,加大培训力度,提升新型农民的技能,培育新农人。据悉,目前,市农业农村局每年根据实际需求,安排近百万元专项资金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提升农民学历,今年重点围绕畜牧、水产种植等传统农业,开设蔬菜现代化生产、粮油技术提升、茶叶产业提升等各类实用技能培训班近20期,培训人员1000多人。高楼镇也定期邀请省、温州农科院老师和暑期学生实践团队,给当地农民开展培训。
王孔群还建议,政府部门应该加大宣传和激励力度,鼓励更多农民特别是年轻人参与职称评定,给予有职称的农民更多优待,让大家热衷于学习掌握农业科技,从而促进农业科技水平的提高。
农村年轻劳动力日益流失,种地“断代”危机渐显,“希望的田野”今后谁来守护?这几年各地政府部门都在积极采取措施,加大财政投入,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广现代农业技术,吸引更多年轻人从事农业生产;推出创业补贴、减免税收、低息贷款等“豪华套餐”,支持年轻人在农村创业;加强技能培训,让年轻人能够更好地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希望这一系列激励政策、措施,能够让年轻人安下心发展现代农业,带动农村经济健康持续发展,让农村成为宜居宜业的美丽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