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备受瞩目的“2024年中国工业百强县(市)”榜单正式公布。其中,我市凭借强劲的工业实力,位居全国第32位,相较去年,排名提升5位。此次温州有3个县(市)入围。
跻身工业百强县(市)行列,无疑是对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的高度认可。在亮眼成绩背后,究竟有着怎样的秘诀呢?
工业经济稳进提质
规上工业产值增速居温州第一
在工业经济发展的征程中,我市紧紧围绕稳进提质目标,全力以赴推动各项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2024年,全市规上工业产值达到1509.5亿元,同比增长9.7%,增速居温州市第一位;规上工业增加值实现308.81亿元,同比增长11.1%,增速位列温州市第二;规上工业产值与增加值增速始终稳居温州市前两名,增加值增速更是创下近十年的新高,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
在投资领域,我市制造业投资完成113.19亿元,同比增长14.5%;工业技改投资完成110.92亿元,同比增长12.7%,投资增速全年保持两位数的高增长态势,为工业经济的持续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我市在数字经济领域同样成绩斐然。2024年1至11月,规上数字经济核心产业服务业营收达60.09亿元,同比增长26%,增速位居温州市第一;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营收达37.1亿元,累计增速50.1%,居温州市第三位。数字经济发展持续向好,成为我市工业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创新发展实现突破
新增省“隐形冠军”企业5家
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主体,我市高度重视企业的培优育强工作,不断激发企业的创新活力,推动企业实现高质量发展。在这一过程中,众多企业脱颖而出,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的成果。
2024年,我市有3家企业被省经信厅推荐至工信部申报国家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此次温州仅有4家企业申报;新增省“隐形冠军”企业5家,数量位居全省第一;新增国家级重点“小巨人”企业1家、“小巨人”企业4家,数量位居温州第二。
在工业互联网领域,华峰集团、瑞立集团两家企业顺利通过省级重点工业互联网平台验收;浙江戈尔德智能悬架股份有限公司成功入选省级重点工业互联网项目,并获得500万元的财政激励,这是温州唯一入选该项目的企业。
此外,我市入选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3个,创下历年新高;入选省级制造业云上企业3家;新增温州市级两化融合示范企业11家;入选温州市级企业技术中心23家,数量均居温州前列。华峰聚酰胺66树脂产品还入选了浙江省重点新材料首批次应用示范指导目录,进一步彰显了我市企业的创新实力。
要素保障成效显著
工业供地数量创历年新高
为了给工业经济发展提供坚实的要素保障,我市积极开展激励试点申报创建工作,创新实施工业全域治理行动,为工业振兴和产业转型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年,瞄准全市工业用地供给中准入评价标准不统一、配置不高效、统筹不够有力等问题,我市出台《瑞安市制造业用地项目评审办法》,迭代更新“数据得地”2.0机制,优化项目评审原则,细化企业行业分类,推动有限土地资源向“发展前景好、产值增长快、亩均效益高”的企业优先配置。全年完成工业供地2638亩,创历年新高。其中“数据得地”项目储备131个、企业供地61家、供地面积1572.5亩,完成率均超100%。我市以坚实的土地要素支撑,保障了东新科创园三期、前池小微园二期、文成山海协作小微园等产业园区落地开工,加速了戈尔德、兴又旺等一批省制造业重大项目进度,有效落实了企业留优行动,为全市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夯实基础、注入动能。
在财政激励方面,我市获得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结对促共富示范创建2024年财政专项激励资金9800万元;机械装备小微园成功列入2024年园区精准服务中小微企业财政专项激励试点,获得激励资金300万元。在产业集群方面,汽车传感器产业集群入选2024年浙江省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实现我市在这一领域“零”的突破。在金融支持方面,“两重”“两新”领域入选第一批再贷款项目10个,数量位居温州第一;入选超长期国债项目3个,获得3039万元的资金支持。此外,我市还兑现省级生产制造方式转型示范项目奖补资金1574万元,有效撬动3.4亿元的投资,为企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