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盈盈
近日,我市中小学都已正式开学。当孩子们带着寒假作业本,如期来到学校注册后,不少家长不禁长吁一口气:“总算把寒假作业完成啦!”在开学前几天,微信朋友圈关于“完成寒假作业堪比女娲补天”“全家总动员补烂尾楼”的吐槽声不断,更有家长晒出了自己熬夜帮孩子做寒假作业PPT和手抄报等作业成品。
看到这些信息,笔者脑海里浮现出了这样一个画面,在灯火通明的深夜,父亲在电脑前赶制PPT,母亲伏案绘制手抄报,孩子在一旁昏昏欲睡。这场全民参与的"作业大戏",俨然成为教育功利化的一面镜子,照见了我们教育体系中那些不愿直视的真相。
做作业本来是孩子的任务,为何家长代劳作业的现象频频出现,这其实暴露出了当前教育评价体系的严重扭曲。当一份精美的手抄报能获得更高分数,当一份专业水准的PPT能赢得老师青睐,教育的本质早已被异化。这种异化不仅体现在作业形式上,更深植于教育理念中。我们过分强调成果的展示,却忽视了学习过程的真正价值。在功利化的教育体系下,作业不再是巩固知识的工具,而沦为了一场展示与攀比的竞赛。
家长们的“代劳”行为,实则是对这种扭曲教育体系的无声抗议。他们深知,在现有的评价机制下,一份完美的作业意味着更高的分数、更好的评语、更多的机会。这种“不得不为”的无奈,折射出家长群体在教育焦虑下的集体困境。他们既是这种畸形教育的受害者,又在不自觉中成为其推波助澜者。
教育部门三令五申要减轻学生负担,但现实却是负担从学生转移到了家长身上。这种转移不仅没有解决问题,反而制造了更大的教育不公。那些没有条件获得家长帮助的学生,那些家长不具备相应技能的家庭,在这场无声的竞争中注定处于劣势。教育公平,在这一刻显得如此苍白无力。
破解这一困局,需要教育理念的根本转变。我们必须重新审视作业的本质意义,建立科学的教育评价体系。只有当教育真正回归育人本质,家长才能从“代劳”中解脱,学生才能在真实的学习中获得成长。这需要教育部门的顶层设计,需要学校的切实执行,更需要全社会的理性认知。教育的真谛,不在于制造完美的作业,而在于培养完整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