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 胡晓霞 记者 金邦寅
在教育的广阔天地里,总有一些名字如璀璨星辰,照亮莘莘学子前行的道路。张玉兰,便是这样一位熠熠生辉的模范老师。她的故事,如同春日里绽放的玉兰花,散发着温婉而动人的芬芳。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这位被学生们深情怀念的张老师,正是瑞安中学原副校长兼党支部书记、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以及全国三八红旗手——张玉兰。在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会议案中,她郑重写下:“家庭、学校、社会应将爱毫无保留地给予每个学生,为他们营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一线教师更要在每一个工作细节中,将师爱展现得淋漓尽致。”数十载春秋,张玉兰始终坚守这份信念,言传身教,以实际行动践行着教育的真谛。
汗如雨下
步行九公里劝导高考落榜学生
1979年,张玉兰踏上瑞安中学的教坛,在这片教育沃土上谱写出属于她的育人华章。她先后担任瑞安中学的初中、高中数学教师,从班主任、年级组长逐步成长为分管政教及党务的副校长,并兼任党支部书记,实现教育能力与管理水平的双重跃升。然而,无论身处何种岗位,她始终牢记自己的第一身份是教师,努力做到教育精益求精,关爱学生如同对待自己的孩子一般。
在薛阿林同学的记忆深处,珍藏着一段与张老师的温暖过往。那是1981年,高考前夕,命运却和薛阿林开了个残酷的玩笑,他意外中暑,最终高考落榜。对出身家庭经济并不宽裕的他而言,这无疑是一次沉重的打击,让他陷入了深深的迷茫与痛苦之中。在最无助的时候,他想到了如母亲般的班主任——张玉兰老师。于是,他从阁巷塘头村出发,满怀期待地来到张老师位于瑞安西门的家。可没想到,迎接他的却是紧闭的大门。
无奈之下,薛阿林拿出纸笔,将内心的郁闷、迷茫与烦恼一股脑地倾诉在纸上,还流露出放弃学业的念头。“我家里兄弟姐妹共六个,长辈们省吃俭用,只供我一人读书,可我却辜负了他们的期望。而父母和奶奶从未有过一句责备,这让我心里更加难受。”薛阿林回忆起当时的心境,依然满是感慨。
令人意外的是,张老师看到塞在门缝里的纸条后,没有丝毫犹豫,毅然决定顶着炎炎烈日前往阁巷寻找薛阿林。在那个通讯与交通都极为不便的年代,张老师仅凭着对阁巷大致方向的模糊认知,便踏上了这段艰难的旅程。她独自乘坐渡船过飞云江,随后步行至瑞安良种场的三岔路口。面对眼前的分岔路,张老师一时辨不清方向(往西是孙桥,往南是阁巷)。正值闷热的夏日午后,她想问路,环顾四周不见一个行人,脚下是由无数不规则小石头拼成的狭窄石子路,高低不平,又烫又滑。犹豫间,空气仿佛都被热浪凝固,树叶也无精打采地低垂着,张老师选择了向西前行,直到快到孙桥时,询问路人后才发现走错了方向。她没有丝毫抱怨,立刻折返,朝着阁巷的方向继续前行。就这样,一路走走问问,历经两个来小时,步行约九公里的路程,张老师终于找到了薛阿林的家。
当时,薛阿林的嫂子正在院子里翻耙谷子,看到张老师后,急忙对着楼上呼喊:“阿林、阿林,你的老师来了!”薛阿林听到喊声,又惊又喜,急忙扔下手中的书,飞奔下楼。当他看到撑着大黑伞、汗流浃背的张老师时,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这么炎热的天气,张老师竟然真的来了!”薛阿林热泪盈眶地回忆道,“我赶紧把她领进家里,看到满头大汗的张老师,我心里又感动又窘迫。我手忙脚乱地打了一盆水,用旧毛巾让张老师擦脸,又拿来蒲扇给她扇风,还从旧脸盆里舀了一大碗自家熬的田荠凉茶,看着她一口气喝完。张老师看出了我的不安,拉着我的手,让我别忙,坐下来和她好好聊聊。”
张老师温柔且耐心地对薛阿林说:“你一直都很努力,没考上大学并不是你的问题。这次高考前你中暑,影响了你的发挥,而且现在大学招生名额少,一百个考生里只有四个能考上,这是很现实的因素……”那一天,张老师和薛阿林聊了许久,那些贴心的安慰、温暖的鼓励,如同一束束光,照亮了薛阿林心中的黑暗角落。看着薛阿林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开来,张老师才放心地起身,婉拒了薛阿林一家多方挽留吃饭的请求,坚持步行回了家。
在张老师的持续关怀与帮助下,薛阿林逐渐走出自卑的阴影,重新找回自信,并在次年成功考上温州师范专科学校,凭借知识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这份师恩,薛阿林铭记一生。后来,他自己也成为了一名教师,像张老师一样,将关爱传递给每一位学生。“你们无法想象,当年张老师对我们是多么好。”薛阿林常常这样对身边的人说。
事实上,在张老师的关爱与引导下走出困境的学生,远不止薛阿林一人。同学们都记得,高考前夜,张老师会挨个寝室走访,轻声询问每一位同学:“还有哪些数学问题没弄明白吗?”高考当天清晨,她早早起床,再次穿梭于各个寝室,为同学们加油打气。
对张老师而言,上门家访、关爱学生是她教育工作的日常。只要得知学生因学习压力、家庭矛盾或同学关系等问题出现心理困扰,即便不是自己的学生,她也会毫不犹豫地伸出援手,耐心疏导。有时,她甚至会把学生接到自己家中,给予他们无微不至的关怀与教导。那些夜晚,在张老师不大的家中,常常能看到这样温馨的场景:三个女儿挤在一张小床上,丈夫打地铺休息,而她自己则蜷缩在沙发上,让学生安稳地睡在床上。
“教育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每当看到曾经在青春迷茫中徘徊的学生,如今在各自的领域发光发热,为社会贡献力量,张玉兰的心中便充满了欣慰与自豪。
身正为范
像一盏明灯散发着温暖而明亮的光
自幼丧父的张玉兰,并未被生活的苦难打倒,她反而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对知识的渴望,勤奋学习,考上了浙江师范大学。她品学兼优,大学毕业后,积极响应党的号召,主动投身到边远山区的教育事业中,泰顺中学成为了她教育生涯的第一站,从此默默耕耘了十五年。
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张老师也未能幸免。有“上级领导”要求她检举当时的泰顺中学校长,面对这种违背良心的要求,正直善良的张老师断然拒绝。她不愿为了迎合他人而伤害无辜,即便因此遭到“在校软禁”的不公对待,也始终坚守自己的原则。她坚信,尊重事实,绝无过错。
那时,学生们并未因老师的处境而疏远她,反而更加亲近她,家长们也纷纷送来粮食和日用品,表达对她的支持与信任。但这一切都无法改变“上级领导”的决定,最终,张老师被迫离开了她深爱的泰顺中学。当她含着泪与学生、家长们告别时,大家都泣不成声,那场面令人动容。
长辈是晚辈的引路人,晚辈是长辈的映照。张玉兰的言传身教,深深影响着她的女儿王洁。1988年7月,王洁以优异的成绩从温州师范学院外语系毕业,当时瑞安中学正好招聘英语教师,而张老师时任瑞安中学副校长,拥有诸多荣誉。这本是一个解决女儿就业问题的绝佳机会。然而,张老师却告诉女儿:“你要服从分配,去城西中学报到。”原来,瑞安中学另一位职员的孩子与王洁同届英语专业毕业,那个孩子的年龄比王洁大了几岁,张老师把这个名额留给了同事的孩子。懂事的王洁对此并不意外,因为她一直牢记母亲的教诲:“优秀的人才要先到艰苦的地方去锻炼。”
可让王洁没想到的是,第二年她竟被派往偏远山区湖岭片区永安乡支教。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瑞安,交通落后,城乡差距较大。这所山区学校的艰苦条件,让从小生活在城关的王洁实在难以适应。在孤立无援之际,她向母亲求助,张玉兰却温和地鼓励她:“意志顽强是人生最宝贵的财富。战胜痛苦,就能获得坚强的意志。不要害怕艰苦,要勇敢地去战胜它!”正如唐代文学家陆贽所说:“动人以言者,其感不深;动人以行者,其应必速。”张老师以身作则,用实际行动为女儿树立了榜样,成为女儿最直接、最生动的人生导师。在母亲的影响下,王洁在艰苦的环境中努力奋进,恪尽职守,不断成长,后来成为温州八中优秀的高中英语教师,兼任学校英语教研组长达14年,获得温州市首届“教坛中坚”荣誉称号,以及浙江省英语评比一、二等奖等多项科研成果,并成为国家级高中英语新教材培训专家。
在人生的每一个重要抉择面前,当“安逸”与“艰难”摆在眼前,张玉兰总是毫不犹豫地选择后者。她深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道理,始终以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为身边的人传递着正能量。
1995年,张玉兰老师光荣地告别了她奋斗多年的教育生涯,正式退休。然而,她心中对教育的热爱之火却从未有过一丝黯淡。
退休后,她受瑞安市人事局之邀,投身“在职大专班”培训工作,以专业与热忱主导这项工作长达三年。时光流转至1998年,她在泰顺中学教书时期的一位学生创办了“泰顺县育才高级中学”,出于对张玉兰老师教育理念和能力的高度认可与敬重,诚挚地聘请她出任学校的首届校长。
办学伊始,困难重重。从招生宣传、吸引学子,到广纳贤才、招聘优秀教师,再到精心制订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等,张玉兰都全身心投入,事必躬亲。就这样,她又在育才高级中学的岗位上默默耕耘了三年。
张玉兰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深刻地诠释了一位教育工作者的仁爱之心与责任担当。即便离开了熟悉的讲台,她依然像一盏明灯,为教育事业散发着温暖而明亮的光。
两度赴沪
为瑞中迎回五星红旗设计资料档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的设计者曾联松,这位与瑞安有着深厚渊源的杰出人物,是瑞安人,也是瑞安中学人。他曾是瑞中的学生,后来又成为瑞中的教师。“文革”期间,他因被抄家,不幸遗失了五星红旗设计说明书,此后,他将仅存的国旗设计材料视若珍宝,小心翼翼地收藏着,一心想要亲自将它们交给国家和母校。1994年7月1日,曾联松先生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设计原稿、刊登有国旗被征用消息的《解放日报》(1949年9月29日)等珍贵文物,无偿捐赠给中国革命博物馆,同时,他决定把珍藏了大半辈子的有关五星红旗的资料档案,交给自己的母校——瑞安中学。
而接过这份珍贵档案的重任,落在了张玉兰的肩上。那是张老师退休的前一年,她两次专程前往上海,拜访曾联松老先生。1994年初,她与瑞中校办原主任林云江一同来到位于上海市山阴路145弄6号楼三楼的简陋居室,与曾联松会面。三位瑞中人相见,倍感亲切,相谈甚欢。曾老分享了自己近年来参与爱国主义思想教育工作的情况,以及自身的健康状况。张玉兰则代表瑞中,向曾老及其家属表达了亲切的问候,并汇报了母校近年来取得的发展与成就。由于张玉兰时任瑞中党总支书记,负责师生的政治思想工作,交谈中自然提及了瑞中正在建设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事宜。曾老听后十分高兴,当即表示愿意花时间整理自己收藏的五星红旗设计资料,捐赠给母校,为爱国主义教育贡献一份力量。
当年9月,在一个秋风送爽的日子里,张玉兰再次如约来到曾联松先生家中。经过半年的精心整理,曾老郑重地双手捧着一只厚实的深蓝色档案盒,递交给张玉兰。只见,盒面上贴着一张金色美术纸,上面用毛笔工整地写着“五星红旗”和“资料集锦”两行字。张玉兰怀着崇敬与感激之情,双手接过这份沉甸甸的礼物,小心翼翼地打开盒盖。映入她眼帘的是一张打印清晰的“五星红旗资料集锦目录”,依次罗列着“1.公开征稿声闻海内”“2.响应号召构思设计”等17项内容,每一页资料的右上角都用钢笔工工整整地标注了页数。仅仅看着这份目录,便能感受到曾老整理时的用心与专注。此时此刻,张玉兰深知自己手中捧着的,不仅仅是一盒资料,更是一位79岁老人的毕生心血,以及他对祖国、对家乡、对母校的拳拳赤诚之心。为了整理这些资料,这位年迈多病却始终坚持宣讲国旗知识的老人,不知熬过了多少个日夜。张玉兰神情庄重地拿出钢笔,在目录页上写下了交接记录。
从此,这份珍贵的档案被妥善保存在瑞中校史档案室。曾联松先生的这份心血凝聚,成为瑞中优良传统与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瑞中学子传承先贤精神,弘扬爱国情怀。
如今,87岁的张老师依然精神矍铄,她质朴无华,温婉如玉,每一个与她接触的人,都能感受到如沐春风般的温暖。她独自居住在瑞安市沿江新村,尽量不给子女增添负担。尽管经历了中年丧夫、身患肠癌等重重磨难,但她始终以乐观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用微笑和勇气诠释着生命的坚韧与顽强。
玉兰花,总是在早春时节绽放,让人们在经历了漫长的寒冬后,感受到春的温暖与生机,带来喜悦和希望。张玉兰,人如其名,在岁月的长河中,用她的智慧、爱心与担当,播撒着教育的芬芳,成为学生心中永远的温暖港湾和精神灯塔。
【人物名片】张玉兰,1939年出生,瑞安人,瑞安中学1960届高中毕业生。她1965年毕业于浙江师范大学数学系,1979年调入瑞中任数学教师,1987年1月任瑞中副校长,1990年任瑞中党总支书记,曾当选为第七届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教育系统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