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04版:玉海楼
上一版3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座海安小所城
瑞安半部抗倭史
太平石 (潘旭升 摄)
基本保留原貌的海安所城东门(宾阳门)
温州域内三卫九所分布图(摄于温州市博物馆)
五百巷门牌 (潘旭升 摄)
扫一扫,看电子版

    ■虞秋生

    一块一米见方的太平石,嵌在海安所城正中心的地面上,东南西北四条街以此为起点,向四方伸展,海东、海西、海北、镇东和镇海5个行政村环绕在它四周。

    这块寓意太平的方石,见证了海安的抗倭史。明洪武二年(1369)开始,海安这片土地与东南沿海其他地方一样,居民财产和生命受到倭寇严重威胁。从明洪武二十年(1387)海安所城开建,至明世宗嘉靖四十三年(1564)倭寇被平息,177年间,倭寇犯海安3次,海安军民团结一心,英勇作战,击溃了倭寇,谱写了一曲曲爱国卫疆赞歌。

     明朝卫所制度与海安所城

    《明史》记载,明朝于1372年开始正式实行卫所制度。战略地位特别突出的地方设卫,战略位置重要的设千户所,之下为百户所、总旗和小旗。兵力部署方面,一卫编5600名军士,一个千户所编制1120名军士,百户所112名,总旗编50名,小旗则是10名。

    首先建卫所的是内陆地区内陆卫所、沿边卫所和在内卫所。1387年左右开始建设沿海卫所。海安所城就是这个时候建的。

    史书记载,1387年明朝信国公汤和主持了位于瑞安县崇泰乡五都徐村的海安所城建设。

    建成后的海安所城,总面积为0.3平方公里(相当于450亩),由护城河、土堆、城墙、内城建筑和耕地组成。护城河(亦称濠河)宽10米,深3米,围绕在所城四周。土堆与城墙紧挨着连成一体,高度是8.33米,顶部宽分别为15米、3米。城内建有大小房子30多栋,耕地300亩。

    以太平石为中心,东南西北四条街,对应四座城门,供军民作战和生活出入。东门称宾阳门,南门为镇海门,西门为涌金门,北门称拱宸门。东门面朝大海,城墙上有瞭望台(哨兵哨位)、烽火台、炮台,是监视抗击来敌的主要方向。

    海安所下辖3个寨:前冈、后冈和丁田;4处烽堠:埭头、场桥、鲍田和店岙。3个寨各驻有1个总旗兵力,互成犄角,互为策应。4个烽堠点分布在沿海岸线上,发现敌情,即点烽火示警。从温州兵备处(相当于现在的军分区)给温州卫3个千户所划分的防御作战区域看,海安所负责北起梅头(今龙湾海城,下同)、南至东山20多公里海岸线及内陆广大地区的防倭抗倭任务,占据瑞安总海防线一大半。

    同时,海安还是温州卫3个千户所中唯一的准实土卫所,即兵力配置、武器装备基本满员、齐装。千户所主官可行使行政管理权,凡所城之内一切事务均由其决断,而瑞安所、平阳所则是温州卫的附郭,这两个千户所不建所城,以县城城防替代,兵力和装备酌情配置,主官无行政权。

    从地理到民风,海安所城抗倭的“四重保险”

    明朝当局如此重视海安所,是有原因的。

    首先,海安处在防倭抗倭的关键点位上。海安与温州、瑞安各相距约20公里,处在中间点上,如同一根扁担,担起温州和瑞安。按照倭寇“中间突破、两翼发展”“快速上岸、抢了就走”的惯常战法,海安就是防止敌人攻中间、破两头的关键部位,把海安所城建成一座堡垒,就能使温州、海安、瑞安三地海岸线形成一条钢索,拦敌于海外。

    其次是此处地势十分险要。海安在温瑞海岸线上恰好是凹进处,岸坡平,水流缓,是舟船登岸的理想之地,且海岸与乡村距离很近。今年67岁的海安所城居民戴林生站在宾阳门下告诉笔者,当年从这里到海边,步行仅需10分钟。所城东北侧有麟山、龙山和龟山,西面有凤凰山。所城军士平时训练、耕种,养精蓄锐,一旦开战,可精神饱满地近距离打击劳师袭远而来的倭寇,自然胜算多多。若战事不利,也可退军入城,甚至可退至后山,居高临下打击敌人,是一个依山临海、进可攻退可守的军事要地。

    其三,当地较为富裕,是倭寇抢掠的首选目标。海安土地肥沃,百姓勤劳,生活比较殷实。加上浙江十大盐场之一、温州第一大盐场的双穗盐场就在靠近海安的场桥,百姓围海煮盐,早已声名在外,若不予重点防御,当地百姓就会遭殃。

    其四,当地习武风气盛,会武功者众多,群众抗倭基础好。海安人历来有崇武学武传统,从元代开始,百姓在劳作之余,喜欢拜师学艺,舞刀弄枪,习拳练腿。海安所城内的蒋幼山纪念馆里,就有文字记载,当地人流行练习南北拳、少林、武当和孙氏太极功夫,有多个传习所和武术社。经年累月积累,师徒迭代传承,海安农村身壮力大者众多。

    海安这些情况和基础条件,使之成了驻军、防倭、抗倭的不二之地。海安所城建设耗费时间和人力物力已经无法考证,不过,参考别处所城建设史料,可以推论,海安所城建设时间大致在3年左右,投入人力应当在16万人次以上。

    鸳鸯阵+协同作战,三次击溃来犯倭寇

    《温州市志》记载,洪武二年(1369)到万历三十七年(1609),倭寇袭击温州达51次,其中尤以嘉靖三十一年至四十二年(1552—1563)最为猖獗,抢劫次数和规模达到顶峰。这前后12年间,温州沿海共发生倭寇抢掠21次,沿海城乡损失惨重。

    笔者在温州市博物馆“历史展馆”中看到,明永乐十五年(1417)至明万历十八年(1590)之间,倭寇侵犯瑞安计6次,分别是:

    永乐十五年(1417),正月,倭寇犯金乡卫及沙园所;

    嘉靖三十一年(1552),五月,倭寇船十三艘抵瑞安东大浦(大致位置在现在的东山街道一带),登岸后至十二都新城(大致位置在锦湖街道和东山街道之间);

    嘉靖三十七年(1558),四月,倭寇800余人登陆瑞安梅头,攻击海安所;

    嘉靖三十九年(1560),三月,倭寇1000余名劫掠瑞安梅头;

    嘉靖四十年(1561)4月16日,倭寇劫瑞安梅头前冈,进逼瑞安县城。

    万历十八年(1590),七八月间,倭寇犯瑞安,八月初始退。

    倭寇6次进犯瑞安,3次在海安所责任防区内,占瑞安抗击倭寇战斗总数50%。前两次是独立作战,敌人凭借人多势众,来势汹汹,但由于海安军民同心协力,使用了“鸳鸯阵法”,虽然打得很苦,但取得了胜利,赶走了倭寇。

    “鸳鸯阵法”系戚继光所独创,主要针对浙江丘陵沟壑、河道纵横、道路窄小等地形特点,以及倭寇喜欢小股分散作战特点所创的一种阵法,因阵法排列形似鸳鸯而得名。该阵法由11人组成一小队,包括队长、长牌手、藤牌手、长枪手、短刀手和狼筅手等角色,战斗队形集攻防于一体,长短兵器配合使用,既便于消灭敌人,又有利于保存自己。如今流传于瑞安、苍南和平阳一带民间的藤牌舞,其主要动作就来源于此。

    第三次是协同作战。倭寇吃一堑,长一智,他们接受了前两次失败的教训,1561年4月16日,利用夜色掩护悄无声息地从梅头前冈登岸,绕过海安所城,直扑瑞安县城。由于瑞安城区战场建设不足,防御兵力薄弱,情况十分危急,22日温卫兵备道(相当于现在的军分区)急调温州城区防卫部队与海安所驻军一起,在牛天赐参将指挥下,向倭寇发起猛攻,打得敌人落花流水,当场击毙倭寇40名,余者遁逃。从此之后,倭寇再没踏进海安所防区一步。

    广霖庙见证明朝卫所制度

    明朝的军队分两种,一种是野战部队,如神机营等。他们高速机动,专打大仗恶仗,是保卫国家的中坚和主力;另一种是地方部队,如卫所驻军等。

    卫所部队的特点,一是因防御而驻兵。如为防倭寇在某地设立卫所,派兵驻防;二是以屯养军,以军隶卫。国家拨给驻军一定数量的农田,驻军种田养军,国家不予供养。凡实土卫所,或准实土卫所,其主官有权管理卫所城内一切事务;三是军户世袭。一人从军,全家便是军户,一代从军,代代可以世袭。这种兵役制度,好处是减轻了国家财政负担,又使军心较为安定。

    海安所城的驻军来自哪儿?《温州市志》记载:洪武二十七年(1394),朝廷下令,调宁波卫左所千户崔旺率军千余名到海安屯戍。

    海安所城建成时间大致在1391年,到1394年之间尚有3年空白,是一直无驻军,还是驻了军调防了,不得而知。

    在海安所城广霖庙,当地老人杨万青指着墙上悬挂的千户所历任主官名单告诉笔者,此地就是当年千户所主官办公地,后继者代代延续,人们为了纪念这些民族英雄,把办公地改成了庙,取名“广霖庙”。

    从展板上可以看到,崔旺,安徽凤阳人,洪武二十年(1387)起任千户,率部来海安后就住在广霖庙内办公。崔旺之后由其后代世袭,分别是崔印、崔汶、崔忠、崔旻。后来由施保担任千户。施保,安徽合肥人,之后接班的是施进、施斌、施升、施春、施弘和施承祖。永乐十二年(1414),千户又换成了任观,安徽全椒人,世袭的有:任贵、任凯、任玘、任鸥、任奎。永乐十六年(1418),改由薛拜儿任千户,之后由其后代薛海、薛安、薛政和薛恩接任。洪熙元年(1425),刘中和任千户,他是山西大同人,继任的有刘海、刘胜、刘淮和刘宪。

    崔旺率军来海安,军士们携家带眷,屯垦戌边,亦军亦农,扎根于此,生息繁衍。一千多名军士原籍何处,姓甚名谁,已无法查找。前几年,几位地方史学爱好者曾作过详细调查,发现所城内5个行政村近万人,由12个姓组成,分别是钱、林、蒋、王、周、郑、范、任、竺、陈、陆和史。这12姓已在当地繁衍20世以上,人丁兴旺,他们极有可能就是当年在此驻军的军户所留。所城内现存的一百巷、二百巷、四百巷、五百巷、七百巷和九百巷等街名,以及一百桥、一千桥等桥名,多数人认为,这些名称可能是为迷惑敌人而取的,而并非一些人传言的“海安所城规划很大,因为贪官贪墨了公款,致使所城规模变小,胡乱取些数字很大的巷名桥名,以蒙骗上级”。

    嘉靖三十八年(1559),朝廷实行营兵制,海安所城兵力减少,由一千多人精简为494人,设有把总10员,哨官4员。

    清代,海安兵营由右营陆汛、梅头汛管制,具体兵力配置和所辖寨台汛,无史料记载。进入民国后,无部队驻防。1949年以后,海安所城归辖海安乡;1956年,海安与场桥合并称场桥乡;1964年析置海安人民公社;1984年复置海安乡;1993年设立海安镇;2000年海安镇并入塘下镇,称海安办事处。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要闻
   第00002版:最新闻
   第00003版:最新闻
   第00004版:玉海楼
一座海安小所城
瑞安半部抗倭史
瑞安日报 玉海楼 00004 一座海安小所城
瑞安半部抗倭史
2025-3-10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