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历71个国家,被《深圳青年》冠以“世界浪子”的称号,然而他却说,不管走到哪里,都忘不了最初的地方——家乡。“在国外,只要看到老乡或者看到家乡的美食,总是倍感亲切。”Good Chow NZ品牌创始人杨仿仿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我真的是温州人,我的爸爸和妈妈都是正宗的温州人,我们都会说正宗的温州话!”在视频号里,杨仿仿用温州话讲述自己的出身,又用粤语、上海话、四川话、北京话及英语、俄语、印尼语回忆了他自己的一段段人生经历。
年少时游历四海
20多岁写出畅销书
“你是哪里人?”面对记者的第一个问题,杨仿仿笑着回答:“父亲的祖籍在龙港市张家堡社区(原属平阳),我的妈妈、外公、外婆都是瑞安人,我在温州鹿城区出生,可以说我的祖籍地是多边的。”
小时候,杨仿仿和家乡的“羁绊”是短暂的。8岁那年,他的父母离婚,父亲带他去了广州,6年的小学生活竟换了5个地方。
14岁那年,父亲突然说:“仿仿,咱们走吧!去泰国。”命运的齿轮开始转动,杨仿仿就这样踏上了奔波的道路。从泰国回到我国台湾,17岁再到美国,然后漫游天下。不停地从熟悉到陌生,从陌生到熟悉,他突然对迁移有了一种奇妙的感觉。
年少时,杨仿仿欣赏马克·吐温的一句话:旅行可以消除成见、偏执和狭窄的心胸。带着这样的心境,杨仿仿走过了一段又一段人生旅程。在美国,19岁的杨仿仿开始谋生赚钱。他为报刊写稿赚了30美元稿费;当搬运工,3天赚了90美元;还用剪草车挨门逐户帮助邻居修剪草坪,收费5至20美元不等。
在乌克兰的一段旅程中,他写下8000字旅游经历竟一举换来美国《世界日报》的10000多港币稿费。他在世界各地当语言教师,在国外教中文,在中国教英文,在上世纪90年代,月薪都不少于2万元人民币。为体验百味人生,他还干过公司接线员、销售代理、酒店侍应、售酒商贩等许多营生。
21岁时,杨仿仿出版了第一本畅销书《美国的月亮》,被香港媒体誉为“赴美必读教科书”,后来还出版著作《窗外是黑海》《食殇》。25岁时,他的足迹已遍及35个国家和地区,被《深圳青年》冠以“世界浪子”的称号。此后,他还从事过教育、IT、餐饮、贸易、远洋渔业等管理工作。
深耕食品行业
屡获新西兰国家级食品大奖
游历过71个国家和地区后,杨仿仿40岁正式定居新西兰,创立Good Chow NZ品牌(纽国尚膳),由此一直深耕食品行业。
日前,从新西兰传来好消息:Good Chow NZ品牌在2025年度“Outstanding Food Producer Awards”(杰出食品制造奖)评选中大放异彩,旗下酱油等三款产品一举摘得两项金奖、一项铜奖。
这已经不是该品牌产品第一次获得新西兰国家级食品大奖了,该品牌把传统的中式酱汁、火腿等中国味道运用到新西兰菜系中,去年又将中式火腿、中式酱油、黑松露酱油、猪油渣拌饭酱、黑金鲍鱼XO酱、万用酱汁6款“中国味道”带到新西兰国宴……
为什么有着这么丰富的人生经历,还会选择食品行业呢?杨仿仿是这样说的,家乡的记忆、食物的滋味和情绪的交集,使创建“尚膳”成为一种情结。
“先说说温州人对食物的挑剔,每一个温州人,对‘鲜’这个味觉元素,都有着相当到位的理解,这是和温州独特的地理环境和物产有关系。”杨仿仿说,最关键的是他有着温州人对‘鲜’的挑剔,因为他在广州度过少年时期,粤菜的精致又让他对‘鲜’有了更高的要求。“我始终觉得,无论在哪里,能够安心吃饭,就是人生至简又至关重要的事。味觉能让人产生情感,食物是最好、最直接的文化交流。”
父亲对他选择食品行业也有着深远的影响。杨仿仿至今都保留着40年前的报纸,那是一些父亲用不同笔名写的关于“吃”的随笔,刊登在各大报纸的副刊。在他眼里,父亲不只是写好吃的,还常以科普角度告诉大家吃什么会更健康。
“父亲还时常告诫我注意‘吃相’,他说吃相就是家教,吃相难看,也就是没有家教。这个‘吃相’其实泛指一切行为。”寥寥数言对杨仿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屡获大奖的“酱油”
和瑞安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据了解,屡次获得新西兰国家级食品大奖的Good Chow NZ品牌酱油,和瑞安竟然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做出好酱油,最重要的是原料采集、发酵以及酱缸的使用,这都来自于中国传统酱园工艺的启发,这样的文化传统从商周传到如今。”杨仿仿对中国传统酱园工艺感兴趣,最直接的启蒙就是受到经营酱园的外公外婆影响。
这故事要从百年前,杨仿仿的太外公在瑞安创立了远近闻名的詹乾春酱园说起。1945年抗战胜利,杨仿仿的外公搬到了温州市区居住,作为酱园第二代当家,他将詹乾春酱园也搬到了温州市区发扬光大。此后,以外公自己名字“詹玉麟”命名的头道酱油“玉麟油”远销南洋。
杨仿仿小时候经常听到母亲提起外公外婆为人善良,例如战乱时期酱园遭小偷光顾,被偷了当时值钱的铜盆铜器等物件,由于当时世道太乱,许多人身不由己,外公外婆不仅没报案,即使警察抓到小偷上门指认,他们也让警察放过对方。搬到温州以后,外公外婆还将瑞安的田地房宅交给邻里佃户打理,也不收租,让他们有口饭吃有地方住。“那时候的人讲究诚信,外公外婆这样善良的人,做出来的产品是绝对不会偷工减料的。这也是外公敢以自己的名字命名产品的原因。不仅是做产品,这些做人做事的精神,对我有很深远的影响。”杨仿仿说。
1956年,杨仿仿外公的酱园并入国营企业,酱园就成了母亲那一辈人的回忆。但那些口传历史,在杨仿仿幼小心灵里种下了种子,让他在新西兰萌发了恢复祖业的想法。
情牵家乡是杨仿仿的人生情结,终身“羁绊”家乡是他的精神寄托。
去年,杨仿仿曾受邀来到瑞安中学作《什么是温州人》的主题演讲。作为一个海外游子,杨仿仿说:“我一直梦想着带什么回到温州,未来,我想把Good Chow NZ品牌和外公的酱油源头,以及爷爷那一代人的文化源头做一个结合来创业,瑞安可能是最适合项目落地的地方。”
【人物名片】
杨仿仿,1974年出生,8岁移居广州,14岁移居国外。21岁,他出版第一本著作《美国的月亮》,被香港媒体誉为“赴美必读教科书”。25岁时,他的足迹遍及35个国家和地区,被《深圳青年》冠以“世界浪子”的称号。他从事过教育、IT、餐饮、贸易、远洋渔业等管理工作,出版著作有《窗外是黑海》《食殇》等。40岁,他定居新西兰,创立Good Chow NZ品牌,其产品屡获新西兰国家级食品大奖,2024年旗下产品入选新西兰国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