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森 蔡鹏程 特约记者 徐洪娒
4月4日,海安清明会市热闹开市,现场人流云集,大街小巷人声鼎沸,数万名市民涌入海安,古城老街升腾起烟火气。
据了解,今年海安清明会市从4月4日持续至4月10日,活动现场设置了近3000个摊位,单日最高人流量预计达到2.7万人次。
今年的海安清明会市有哪些好玩之处?记者带您一探究竟。
现场设摊近3000个
各色商品琳琅满目
9时许,会市现场早已人头攒动,众多商贩云集在此,吆喝声此起彼伏。农具木器、生活用品、果树花卉,小吃街、购物街、玩乐街……赶集的市民挑选着商品,感受着百年传统会市的热闹气氛。
今年19岁的新瑞安人王学美来自云南,趁着清明假期特地穿上家乡苗族的特色服饰和家人来逛会市,还通过短视频平台向网友宣传海安清明会市。她说:“我平时出去玩也喜欢穿苗族的传统服饰。这个会市现场很热闹,跟云南的花山节类似,希望外地的朋友都能来逛逛。”
据了解,海安是一座具有600多年历史的古城,海安清明会市在古城建成时便存在,是浙南地区规模较大的传统会市之一。近年来,海安清明会市不再是单纯的物资交流平台,而是转变为情感交流与情怀消费的载体。会市一般都在清明节期间举办,是瑞安最热闹的传统集市之一,既彰显了海安的商贸繁华,也体现了当地的民俗文化盛行。
塘下镇海安工作片负责人岑剑说:“海安清明会市是海安居民最期盼的一个活动,也是温州地区历史最悠久的集会活动。海安居民特别热情,在会市时会挨家挨户摆酒宴请亲朋好友,这也让会市更加热闹。”
为确保会市安全有序进行,塘下镇组织了大量工作人员参与现场管理与秩序维护。会市期间,民警与志愿巡逻队遍布各个区域,负责维护现场秩序和保障游客安全。岑剑介绍称:“目前共投入了三四百人的管理力量,涵盖公安、交警、综合行政执法、市场监管等部门,以及工作片和村社。所有参与人员均从每日8时起投入工作,直至22时结束。”
逛会市看非遗
文创市集惊喜亮相
会市作为瑞安传统习俗,承载着瑞安人的乡愁记忆。今年,海安清明会市特别叠加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体验,让市民在逛会市的同时,还能领略当地的特色文化。非遗与老街的烟火气交织,为市民呈现了一堂“可触可感”的文化体验课。
4月4日9时许,在海安清明会市的核心区——蒋幼山故居纪念馆,一场集文化、艺术、创意于一体的“非遗+”清明文创市集正在举行。现场,瓯窑、木雕、铜艺、瓯绣、石雕、糖金杏等非遗代表性项目摊位前围满了游客,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正热情地向游客介绍自己的作品。
今年57岁的张建国是我市木雕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此次活动,他带来了《自在观音》《神龙传》等多件木雕作品。“我的爷爷和父亲是从事木雕行业,我自己做木雕也有40年了。”张建国介绍道,“这个活动能现场展示木雕技艺,是对我们传承非遗的很大鼓励。希望以后能经常参加这样的活动,让我们有更多机会展示技艺。”
瑞安市瓯窑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潘志光表示:“我这次带来的作品主要是瓯窑杯子。海安清明会市是一种传统习俗,将瓯窑技艺与传统习俗相结合,有利于弘扬传统文化。”
文创市集现场,有不少市民带着孩子认真观看作品,领略当地特色文化。家长李景莲说:“带孩子来市集是想让她开阔眼界,看看本土的非遗项目展示。她如果感兴趣,就多瞧瞧,在脑海中留下印象,也是助力文化传承发展的一种方式。”
据了解,塘下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能工巧匠辈出,目前已拥有戴氏太姑信俗、排殿猪、海安清明会市、铜钟功、石雕、漆画彩绘、米塑、悟(五)鸡拳等瑞安市级以上非遗代表性项目20个,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团体)26个。
此次“非遗+”清明文创市集从4月4日开始至4月6日,现场展示10项非遗技艺。塘下镇相关负责人表示,将非遗深度植入百年会市,既让传统技艺借助节庆流量“破圈”,也让市民在赶集购物中了解非遗,激发文化传承新活力。
【相关链接】
海安是一座具有600多年历史的古城,也是一座见证明朝抗倭历史的古城。据史料记载,明洪武二十年(公元1387年),为防御倭寇窜扰,信国公汤和在沿海设置海防据点五十九处,均围筑城墙,并选取壮丁五万八千余名为各据点驻军,当时海安所驻军一千余名,称海安千户所,简称海安所。海安会市作为地方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承载着丰富的地域特色和商贸流通功能,与农民的生活、生产紧密相连。
关于海安会市的起源,有人说海安所建城就有了,至今600余年;也有相传源自明嘉靖三十七年(公元1558年),迄今已有460多年;还有一种说法是从海安所的清明庙会活动演化而来。无论哪一种说法,都体现了会市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