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陈峥 叶佩伦 通讯员 池跃慧)近年来,“拿地即开工”已成为展现政府部门高效运作与优质营商环境的新名词。昨天,在滨海新区东新智能制造产业园内,施工热潮涌动,6家企业于2024年末相继拿地,得益于新区的助企服务,全部实现了“拿地即开工”。
日前,记者来到滨海新区东新智能制造产业园,看到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景象,6家企业的地块紧挨着排开,工地上桩机林立、焊花四溅,运输车辆来回穿梭,施工人员奋斗正酣,机械轰鸣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了一曲项目建设“加速度”的乐章。在瑞安市安川电子有限公司年产25万台多功能变频器智造建设项目施工现场,两台液压锤击桩机发出“砰砰砰”的锤击声,一根根长达几十米的预制管桩被打入地下。
安川公司董事长林文通表示,去年年底通过“数据得地”,成功拿下了15亩工业用地,计划投资1亿多元建设一栋4.5万多平方米的七层高标准工业厂房。“我们是2024年12月25日拿的地,正好赶上春节,放假了一段时间,节后我们第一时间就开工了,现在一切都在按正常的施工节点稳步推进。”林文通告诉记者,项目的顺利推进离不开部门的“保驾护航”,农历年初桩机施工时,遇到了空中高压线的阻碍,他们立即向滨海新区的助企专员反映了情况。在相关部门的迅速协调下,问题很快得到了解决。“10天不到高压线就移掉了,完全没有影响施工进度,太感谢了!”林文通说。
据了解,瑞安市安川电子有限公司是一家年产15万台多功能变频器的高新技术企业,产品被广泛用于太阳能、电力储能等领域,厂房问题一直是企业发展的瓶颈。此次新厂房的建设让他们对未来充满信心,预计2026年1月项目竣工后,企业的年产值将突破2亿元。
浙江荣际汽车零部件股份有限公司也是拿地的6家企业之一。该公司董事长助理刘中喜介绍说,得益于助企政策的支持,他们在土地摘牌前20多天,就让测绘、地质勘察、设计规划等环节提前介入,从而大幅缩短开工前的准备时间,目前已完成92%的工程桩施工。据了解,荣际公司是一家从事新能源汽车零部件及低空经济领域的高新技术企业。近年来,企业注重科研投入和产学研合作,拥有省级企业研发中心、“博士创新站”“专家工作站”,先后获评瑞安市高成长工业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本项目建成投用后主要生产新能源汽车配件、无人机配件、空投平台等低空经济应用装备,预计可实现年产值2.5亿元。“工程进展非常顺利,我们预计今年7月份就能实现封顶,年底之前可能要投入生产。政府给予的帮扶很大,我们企业生产也更有信心了。”刘中喜说。
“我们全程参与企业的前期手续,包括方案设计以及跟各个部门的沟通协调,基本上做到一个电话随叫随到,一有问题马上会议解决。”滨海新区管委会招商科副科长陈斌说。据了解,为了让东新智能制造产业园内的企业顺利落地,滨海新区按照“拿地即开工”的原则,协助企业提前做好项目方案设计、专家会审、能评、环评等各项准备工作。为统筹助力我市产业集聚,滨海新区将汀田大典下站以北约700亩工业用地纳入成片开发方案,谋划打造东新智能制造产业园,积极招引低空经济、新能源汽车零部件、机械电子等产业项目。
陈斌介绍,接下来滨海新区将进一步优化营商“软环境”,为企业提供坚实的“硬支撑”,加速项目建设进程,帮助已入驻企业快速投产并达到预期效益,为我市经济发展增添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