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每一座古建筑,都是时光镌刻的史诗。它们静立街巷或乡间,承载着瑞安千百年来的记忆与荣光。如今,随着修缮保护与活化利用的推进,这些沉睡的历史正被唤醒,以崭新的姿态焕发新生,与当代城市共呼吸。即日起,本报推出《瑞安·古筑新镜》系列报道,以镜头为笔,以光影为墨,带您走进这些古筑,逐一记录这些古筑的重生瞬间。
说起土楼,很多人想到的都是“福建土楼”,其实在我市高楼镇高楼村,也有一座土楼。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看下这座见证浙闽文化交融历史的“瑰宝”。
记者走进高楼镇高楼村,沿着小溪流边的鹅卵石小道前行,便能看到一座黄色建筑群,静卧于林间。这座建筑通体呈黄色,顶上点缀着古朴的瓦片,兼具闽南土楼建筑风格与浙南园林式建筑风格。穿过土楼的正门,内部是一个四合院。院子的地面全部用鹅卵石砌成,全楼呈封闭型,原建筑仅在东向开一扇大门。内庭呈井字形布局,南北西三面为两层楼结构,走马楼相连,上下共34个房间,东向3间位置为台门间,呈现出封闭式合族居住形态。
“我们姓阙,家族是福建那边迁移过来的,祖上在雍正时期当过官,土楼也是那个时候建的,所以也叫雍正土楼。土楼的墙上分布着大大小小的窗户,这些窗户还可作为射击孔使用,跟堡垒一样。”高楼镇高楼村工作人员阙瑞中说。
相传,雍正六年(1728)农历四月初一,由于福建沿海一带“海宇不宁,寇匪作乱”,阙家先辈阙桂芳与弟弟晋芳、堂弟鹤龄带着家人从福建永定县丰田里,迁移至高楼镇高楼村上村自然村定居。他们依照福建民居客家土楼的样式,历时3年建成了这座阙家楼,至今已有290多年历史,当地人也称其为“阙家老屋”。目前该土楼已被列为瑞安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土楼经文保部门出资修缮并对外开放。
“子弹、炮弹都打不进来,墙体厚的地方超过一米,异常坚固。”阙瑞中介绍,雍正土楼墙面采用竹片为筋,利用当地山中黄泥,拌上石灰,由人工夯成,极为牢固。土楼占地1037平方米,土墙厚达1.3米至1.5米。在清朝中叶,该土楼曾经受过太平军炮火的考验而安然无恙,同时具有内部调节气温的功能,能产生冬暖夏凉的神奇效果。随着时间推移,阙家后人逐渐从土楼内迁出,十几年前还有一户阙家后裔在此居住。记者走访看到,土楼部分房屋内仍保留着居民居住、生活过的痕迹,灶台上的各类碗碟器具,犹如被时间封印了一般。
这座满载着历史“褶皱”的土楼,不仅是一座建筑,更是浙闽文化交融的见证,承载着阙氏家族的历史与记忆。阙瑞中告诉记者,阙氏家族非常期待有开发商能帮助修缮保护,以及活化利用这座土楼,让这座沉睡的历史建筑,以崭新的姿态焕发新生,与当代城市共“呼吸”。同时,他们也欢迎广大市民和学者,前来探寻这座土楼独特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