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蔡玲玲
一个人的体内,为什么会有炸弹碎片?它们与自己的血肉朝夕相处几十年,是什么样的体验?近日,援越抗美60周年纪念活动筹备组发来的邀请,勾起了我市援越抗美老兵缪德尧的无限回忆。那场激烈的战争,改变了他的一生。在战场上,他荣立一等战功。那颗飞进他肌肉里又被取出的子母弹,却永久嵌入了他生命中的记忆深处。
“当兵就是要打仗的”
1965年,缪德尧19岁。如果没有应征参军,他应该跟老家林垟的大部分同龄人一样,在家务农,过着平淡的生活。但缪德尧决意改变人生轨迹,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航空兵中的一员战士。参军之前,亲朋好友告诫他:以后要被派出去打仗的。年轻的缪德尧踌躇满志,无所畏惧道:“怕什么,当兵就要打仗的!”
当时,越南“北部湾事件”已经发生,引发了美国对越南的侵略战争。据资料显示,在越南北方,美国飞机狂轰滥炸,作战界线逐步向北推移至中越边界的缓冲地带,侵略气焰十分嚣张。1965年4月起,我国陆续派出地空导弹、高炮、工程铁道、扫雷、后勤等部队32万余人赴越作战。缪德尧所在的海军航空兵高炮部队,奉命进驻广西凭祥参加战前集训。
1966年10月,奔赴战场的前夕,缪德尧对那一幕记忆深刻。他和战友们脱下了浅灰色的海军服,换上了草绿色的越式军装,戴上硬壳盔式帽,没有佩戴军徽、帽徽、领章,每人还领到了一双塑料凉鞋。随后,官兵们依照要求,把换下来的海军军服和剩余物品打包成统一规格,写上自己的名字和家庭地址,交给留守人员保管。
“大家心知肚明,如果有谁在作战中牺牲了,这些包裹将作为烈士遗物由部队转交给家属,留作纪念。”缪德尧说,在集训的时候,他就已经知道了这是一次直面生死的战斗。他满脑子想的是,如何打好仗、打胜仗,多杀敌人、多立功,为祖国和人民争光。
“要炸就炸我一个人”
克夫,位于越南首都河内的东北方向,距离友谊关90公里,是越南火车终点站,河内至友谊关三条铁路的枢纽和物资运转站,也是缪德尧所在营队的主战场。
次年4月,战争越来越激烈。5月1日这一天,缪德尧刚吃过午饭,战斗警报就拉响了。美军飞机来袭,对阵地进行狂轰滥炸,投出的子母弹如同冰雹倾盆而下。全营集中火力猛烈反击,然而爆炸的钢珠弹片四处横飞,缪德尧眼见身边的战友一个个倒下。副班长陈镇辉腹部中弹、右手受伤后仍用左手转动火炮的方向盘,战友艾国强肚子被炸破,肠子流了出来。作为第七炮手,缪德尧顾不上生死安危,一边对艾国强高喊“赶紧用急救包包扎起来”,一边集中精力投入战斗,弹片飞进体内鲜血流出也没有知觉。正当他弯腰从炮弹箱拿炮弹之际,臀部被击中。这下子,缪德尧感受到强烈的剧痛,但他强忍着痛,用单脚努力蹦跳前行,继续往炮筒里填充炮弹。
直至战斗结束,他全身80多处中弹,被送到越南战地野战医院进行抢救。在医院昏迷了四天四夜后,又被转送位于国内凭祥的七六二野战医院进行治疗。经过X光拍照检查,医生发现缪德尧右臀部有一枚直径约6厘米的钢弹珠。随之,伤员带弹的消息震惊整座医院:这是一枚尚未爆炸的子母弹。它内置360粒小钢珠,一旦爆炸,在有效杀伤力范围内可致上百人伤亡。
“情况危急,医生问我还有什么需求,有什么顾虑。”当时的缪德尧拒绝了医生的好意,只提了两个要求:一是尽快把自己移到单独的房间;二是不要开刀,免得爆炸后伤及他人。他说:“要炸就炸我一个人。”
很快,缪德尧从8个人一间的病房转移到院区偏远的一个房间内。事态严重,经过层层汇报,上级决定为其安排手术取炸弹。从臀部取弹片,对于外科医生来说并不复杂,但要取一枚未爆炸的钢珠弹,术中发生意外爆炸,后果不堪设想。5月8日上午,广州军区总医院派外科主任来分析研究手术事宜。多次开会研讨之后,专家针对手术中的难点和可能发生的意外,制定了详细方案。
缪德尧至今还清晰地记得,5月9日上午,医生过来问他会不会喝酒?并拿出一小瓶液体对他说:“你闻一下,有没有酒的味道?”没想到很快就被麻醉了。事后,医生才告诉他,为了不让他担心,隐瞒了他手术的事情。历经了两个多小时手术,他体内的子母弹成功取出,并在计划内实施了引爆。这台体内取子母弹的手术,被记录在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七六二野战医院的历史中,在世界军事医学史上也属于罕见。
这场激战结束之后,缪德尧被授予一等战功,并被海军党委评为“海军学习毛泽东思想标兵”。后来,他被提升为副连长、基地教导队副队长。他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成为海军官兵学习的榜样,在1967年12月受到毛主席和周总理的接见。1969年8月28日,《人民海军报》以“毛泽东思想哺育成长的无畏战士”为题报道了缪德尧的事迹。
“我已经非常幸运了”
1975年,缪德尧因身体原因从军队提前退休,回到家乡瑞安。在恬静平和的日子里,他渐渐找到了自己的爱好——摄影。20世纪80年代,他用积攒了很久的退役津贴采购了一台日本产的单反相机柯尼卡美能达,开始通过自己的视角去记录社会的变化、时代的发展。从瑞安飞云江大桥通车到市区“两千六”“南头门”拆建,从社区里的普通居民到民政局关怀的重点优抚对象,缪德尧都曾用手中的相机见证过他们的样子。
如今,缪德尧每当看到电视新闻播放在中东地区战争的场面,就十分痛心。“战争太残酷了。”亲历战争的他,比普通人更懂得和平的珍贵。回忆起被炸弹摧毁的无辜百姓,在战场上牺牲的战友,他说:“能从战场上活着回来,我已经非常幸运了。”距离那场战争已经过去几十年,现在他的膝盖骨里还残留着当年的炸弹碎片,将伴随终生。疼痛已经消退,但记忆永不磨灭。
“我们现在的安居乐业,背后是国家军队和国家实力的强大。”在缪德尧及其家人的鼓励下,他20岁的外孙黄仁毅应征参军。今年3月20日,在我市新兵入伍欢送仪式上,缪德尧穿上军装、佩戴军章,一身隆重装扮欢送外孙。他用自己的方式告诉年轻人,军人是国家的骄傲,选择当兵是对国家和民族的深厚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