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1版)
“兴村” 先行先试提升乡村“和美度”
走进滨海原野,水田相间、阡陌纵横,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约5000农户在此夏种西瓜、冬种花椰菜,耕耘着10万亩连片菜篮子基地。农民夏成银从几亩地起步,逐步发展成为流转经营200多亩地的种植大户。眼下,越来越多的“新农人”进村入乡创业,乡村正焕发出新的活力。
他们的底气,源自农村“三位一体”改革中有效整合各类涉农资源而应运而生的“瑞安市滨海花椰菜产业农合联”。借助这一新型组织体系,散户得以抱团凝聚力量,顺利衔接种子种苗、生产种植、加工营销、金融信用等全产业链环节。“我们只管勤勤恳恳种好地,其他方面都有农合联帮扶,很放心。”夏成银说道。
目前,我市已组建稻米、花椰菜等六大产业农合联,建成浙南最大连片粮食生产功能区、全国特大冬季花椰菜种植基地。同时,我市积极为当地农产品构筑品牌优势,打造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云江丰味”,瑞安“温郁金”“清明早”“陶山甘蔗”成功创成国家地理标志产品。
农业发展是乡村振兴的根本。近日,在马屿天井垟粮食生产功能区内,农田翻耕正忙。“原来我们一年只种两季水稻,近几年通过种植良种、全程机械化生产,增种一季经济作物,实现‘一年三种’丰产丰收。”农业大户吴董淑高兴地说。
天井垟粮食生产功能区实现“三熟制”,是我市开展“农业双强”行动的一个缩影。眼下,马屿、曹村、陶山、平阳坑等地,共计10万亩农田粮油和经济作物生产双丰收,农民可望增收超亿元。
发展文旅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之一。城市居民悠然走进乡村,乡村好物也畅通无阻地走出乡村,一幅新时代的共富图景正徐徐展开。马屿镇协山村举办的首届乡村艺术季5天客流量超13万人次,营业额超100万元,网络视频点击量超5000万次,成为该村文旅发展的“流量密码”。
为推动乡村振兴再上新台阶,我市提速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提速“陶泉福地”“云江悠境”旅游精品带项目建设,提质打造曹村小屿坑、芳庄黄金坳等民宿村群,积极培育康养旅游、乡村微度假、农耕体验等新业态,全面激发乡村消费活力。
下一步,我市将全链推动产业兴旺,以农村“三位一体”改革为主抓手,深化农业“双强”行动,加快落地肉鸡全产业链等重点项目,推进马屿国家农业强镇二期项目、滨海省级现代农业园区等重大项目建设,加快创成一批省级数字农业工厂,再夺“神农鼎”。
“融合” 积极实践提升群众“幸福感”
基本公共服务关乎民生。我市持之以恒推进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试点工作,将其作为缩小“三大差距”、实现城乡融合发展的重要抓手,在医疗、教育、养老等重点领域靶向发力,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可及、优质共享。如今,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倍差实现“八连降”,103个服务事项标准全面铺开,走出了一条县域公共服务一体化的创新路径。
“孩子就读的学校,能同步享受名校市马鞍山实验小学的优质资源,我们当家长的很放心。”说起自家孩子就读的市云江实验小学,家住飞云街道的夏建华连连称赞。马鞍山实验小学师资力量雄厚,省市级学科带头人、教坛新秀、骨干教师占教师总数60%以上。受益于我市推出的“名校+新校”模式,如今,这曾让不少家长眼红的优秀师资力量,共享给一江之隔的市云江实验小学,两校实行统一化管理,实现同步教研,共享教师资源、课程资源。
这是我市持续推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生动写照。我市突出县乡村一体统筹,持续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成果优质共享、均衡可及,实现城乡要素双向流动、资源互联互通。
近年来,我市提速飞云江治理二期、中西医结合医院、华峰完全中学等重大基础设施、重点民生项目建设,推广“专业餐饮品牌社会化经营”等养老助餐模式,确保城乡同质化供水覆盖率超97%、县域就诊率和村卫生室规范化率均超90%,以及公办义务教育教共体覆盖率、融合共建型教共体占比等“四个100%”。
城乡融合发展,交通是关键。近年来,我市完善高速公路网络,加快瑞苍高速公路、甬台温高速公路复线瑞安联络线建设,形成“两横三纵一连”的高速公路网络体系;打造互联互通路网,推进市域铁路S3线附属配套工程(温瑞快速路)建设,做好与S2线、S3线轨道交通站点的衔接,形成互补的大中运量公共交通线路网络;优化交通节点,推进国道的改扩建,形成“三横四纵”的国省干线网络体系;加密农村公路网络,重点提升各中心镇与中心城区、中心镇与中心镇间的联系,推进塘岙底隧道、飞鳌公路建设。
如今,我市正聚焦城乡融合高质量发展县域样板目标,加力实施“联动发展战略布局、城乡产业提质增效”等“八大”攻坚行动,力争发展轴及基本公共服务一体化工作在全省争先示范,确保今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70.5%、城乡居民收入倍差缩至1.77以内,进一步拉近城乡距离,为共同富裕提供坚实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