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黄丽云
当下,以“千万工程”牵引城乡融合发展、缩小“三大差距”,是全省推进共同富裕先行示范的着力方向。在缩小“三大差距”的新征程上,如何牢牢立足“强城”“兴村”“融合”三条跑道,书写城乡共融共富的新篇章?我市正在用实践作答时代之问。
“强城” 强城筑核提升城市“引领力”
当前,我市发展站上了跨越攀登的重要历史关口,全市上下深入实施“强城筑核”行动,加快城市更新步伐,提速推进“四区一带”重点板块建设,做精做优玉海古城、塘河新城等亮点区块,全力打造温州大都市主中心南部新区。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根与魂,是城市独特的名片,在城市发展中的作用日益凸显。文韵古城区是我市“四区一带”中的重点板块之一。我市把历史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城市更新有机结合,盘活文化文物资源,推动忠义街、会文里、西山等历史文化街区串珠成链、连线成面,建成文化地标,打造千年文脉“复兴地”。
2024年12月30日,位于文韵古城区内的永嘉学派传习馆、施昕更瑞安印迹馆、诒善祠塾和云江风物馆同步开放。从忠义街东首至西山之巅,四馆串起我市的璀璨历史文化,焕发老城新生机。
如果说城区更新是“强城”的内核,那么镇域发展则是“强城”的外延。我市以“强镇”为桥梁纽带,因地制宜打造“一镇一特”,支持塘下特大镇高质量发展,做强做优马屿、陶山两个省级中心乡镇,差异化发展湖岭、高楼等八个乡镇,不断提升中心乡镇资源承载力。
塘下镇通过“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双向发力,“万亩千亿”新产业平台规上工业产值增速居全省第三,汽车传感器产业集群列入省级名单,制造业固定资产投资占全市比重近四成。作为我市中西部工业重镇,陶山镇如今基本形成了以铸造、锻造、针织三大产业为主导的工业体系,建成环球人本智慧仓储物流园、碧山科技小微创业园等六个工业小微园……
同时,我市还突出“强村”重要节点,加快完善“多规合一”村庄规划体系,深入实施“三基三主”十大工程,加速片区组团融合发展,重点培育45个中心村,推动服务辐射周边村庄。
(下转第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