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金汝 潘鹏程
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抑郁症已成为备受关注的公共健康问题,被比喻为“心理感冒”。抑郁症患者不仅承受心理上的痛苦,还可能面临生活和工作的诸多挑战。治“郁”工作,需要全社会关注和参与。
瑞安市融媒体中心推出“走近‘郁’境 点亮‘心’光”主题报道,呼吁全社会给予抑郁症患者更多理解、支持与关爱,共同为那些深陷黑暗的心灵点亮希望之光。
贺建成今年29岁,来自江西,2023年来到瑞安,在亲戚开的面馆打工。难以想象,眼前这个“胖大叔”曾经是一名帅气的健身教练,两度遭遇抑郁症侵袭,体重从150斤涨到240斤,现在正走在一条自救的道路上。近日,他在互联网平台分享的抗抑郁经历,引发了网友的广泛关注。
两度直面抑郁症
健身教练变成“胖大叔”
2018年,贺建成被诊断为抑郁症,不到一年的时间里,体重从150多斤增到190多斤。在那段黑暗的日子里,贺建成的身体和心灵都承受着巨大的痛苦,但他没有被痛苦压垮,而是选择以健身的方式与抑郁症对抗,并拍摄短视频记录这段经历。通过坚持不懈的努力,他不仅成功瘦到136斤,还练出了令人羡慕的好身材,并考取了健身教练证,成为深圳一家健身馆的健身教练,甚至还想参加健美比赛。
正当事情往好的方向发展时,命运似乎给他开了一个残酷的玩笑。2021年开始,手腕受伤做手术、失去健身教练工作、家庭突发变故等一系列挫折接踵而至,让贺建成的抑郁症复发。暴饮暴食的生活,让他的体重从150斤飙升至240斤,曾经的帅小伙变成了“胖大叔”。
“抑郁症发作时,我躺在床上连动的力气都没有。”贺建成说,那段时间他的生活变得一团糟,靠吃外卖度日,房间里积攒了很多垃圾,曾经最长4个月没有洗头。
对于那段时间的感受,他谈及最多的一个词是“无力”:“抑郁症带来的无力感,让我感觉精神和肉体分开了,我的精神告诉我要怎么做,但身体不听指挥。”
寻找抗抑郁的动力
走上自救道路
幸运的是,贺建成并没有被抑郁症彻底击垮。2024年12月,他决定收拾自己的房间。对于一个与抑郁症斗争的人来说,这不仅是简单的清理,而是一个重新开始的标志。这个看似简单的事情,因为病情影响,贺建成花费了近20天时间,但在他看来,每一小步都是为自救而努力。
通过不断的努力,2025年3月,贺建成满怀对未来的希望,选择就医治疗,并重新捡起了健身这个老本行。在健身馆里,他很享受大汗淋漓的感觉,几位看过他的短视频的老朋友过来打招呼,他也会微笑回应,然后继续回到自己的健身世界里。
不过由于身体原因,贺建成去健身馆的次数并不算多,但他表示会坚持下去,因为参加健美比赛的梦想始终在心中萦绕着。他想通过药物治疗和科学健身,把体重控制在做健身教练时的140斤左右。“这相当于减去身上的另一个‘我’,尽管这个过程会持续很久,但是只要做下去,总会有一些收获。”贺建成说。
贺建成的出租房里贴着一张美国动作影星史泰龙的宣传照,那是电影里的硬汉,也是他的偶像,史泰龙主演的电影《洛奇》他看了三四遍。那是一个关于逆袭的故事,看着史泰龙,他的心里时常热血沸腾。
贺建成依然坚持更新短视频,现在他的短视频账号有15.7万“粉丝”,有人留言说这些视频给他们带来力量和鼓舞,还有抑郁症病友或家属发来求助信息,他都会根据自己的经历给予回复,并不断鼓励对方向前看。贺建成说,拍摄抵抗抑郁症的短视频,既是记录一段自己变好的过程,给那些有同样苦恼的人带去一些力量和鼓舞,也希望更多人理解和关心抑郁症患者这个群体。
抑郁症背后的阳光故事
爱和治疗是“治郁”的关键
4月17日下午,打开手机镜头,音乐声响起,范得多和彭小英夫妇像往常一样跳起了动感的曳步舞。范得多满脸笑容,丝毫看不出来抑郁症留下的痕迹。
多年前,他因车祸创伤患上了抑郁症,经常情绪低落,晚上睡不着觉。“除了靠药物治疗,还要想办法在生活中多找一些乐趣。”在带着丈夫四处求医的过程中,医生一句话点醒了彭小英。
为了让丈夫振作起来,她自编舞蹈,鼓励丈夫一起跳。范得多跟着妻子一起学舞、练舞,慢慢地咂摸出了乐趣,逐渐走出了抑郁的阴霾。他说:“音乐一放,心情就不一样,觉得跳舞越来越有意思了。”
甩掉忧郁,两人的舞越练兴趣越浓,不仅“跳”到央视,还通过互联网把欢乐带给更多人。前几天,一名广东“粉丝”联系范得多,说自己曾被轻度抑郁症困扰,小英夫妇阳光的生活态度和范得多对抗抑郁症的经历一直激励着他,最近病情逐渐有了好转,医生诊断后说可以暂停用药了。
范得多说,家人的理解支持和关心关怀很温暖,让他感觉不再无助,有了更多走出抑郁阴影的勇气。
据报道,脱口秀演员李雪琴也曾深陷抑郁症的困境,漫长的折磨一度让她对生活失去了信心和勇气。所幸,她没有被困境击倒,而是选择勇敢面对。当问到走出阴霾的秘诀,李雪琴回答:“要依靠周围人,找那个愿意相信你的人,帮你一把,哪怕他没办法完全把你拉出来,但帮一点是一点。”
专家支招:
驱赶抑郁焦虑,远离“心理感冒”
日前,市人民医院精神卫生科(心理科)主治医生舒徐凯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解答了市民们较为关注的“什么是抑郁症”“怎样远离抑郁症”的问题。
重压之下
抑郁容易找上门
随着经济高速发展,社会工作节奏加快,人们在工作、学习、生活等方面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有些压力通过心理行为调节、生活方式调整等方式可自行缓解,但如果这些压力得不到及时有效缓解的话,就可能引发或加重抑郁症。世界卫生组织估算,全球约有2.8亿抑郁症患者。有报道指出,我国患抑郁症人数约9500万,20岁至50岁的中青年是抑郁症的主要人群,其中女性患病率约为男性的两倍。
舒徐凯介绍,当代女性正面临家庭责任、职场竞争与社会期待的多重挤压,月经周期、妊娠、更年期激素变化等生理特质叠加传统性别角色束缚,使女性更易陷入自我价值质疑的漩涡。
更让人感到担忧的是,抑郁症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舒徐凯介绍,近年来社会对抑郁症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不少家长带孩子前来就诊,从门诊来看,青少年患病的年龄大多集中在15岁到18岁,甚至有八九岁的小朋友。“其中初一、初三、高一、高三等阶段较为显著,这个时期的学生要么刚进入一个全新的学习环境,要么面临较重的学业压力,有些人本身比较感性,加上家庭关系不和谐、关怀缺失、交流不足等多重原因长期积压,极可能患上抑郁症。”舒徐凯说。
抑郁情绪是人类的正常情绪,每个人都有喜怒哀乐,总会有烦躁、焦虑、抑郁的时候,这是一种合理的情绪体验,不能把抑郁情绪等同于抑郁症。舒徐凯提醒,临床上,当连续两周出现情绪低落、快感缺失、疲劳感、精力减退,以及注意力不能集中、睡眠障碍、自我评价降低等症状时,就需要引起重视了,可能在罹患抑郁症的高风险之中,一定要及时去医院就诊。
从日常习惯开始
做好“心理保健”
有心理学家说过,患上抑郁症就像跌入了黑暗的深井,井底有着巨大的吸引力,你扒着井壁就是无法爬上去。
舒徐凯介绍,抑郁症被称为“心理感冒”,但它更像糖尿病、高血压一样是个“慢性病”,压力长时间积压无法释放,最终病发,之后也需要长期治疗、干预。但抑郁症并非“不治之症”,通过专业的帮助可以良好改善病情,帮助患者回归正常的社会生活。
在现实生活中,压力随处可见,不如意的事经常发生,人们该如何避免抑郁症的发生呢?舒徐凯建议,市民要调节生活节奏,保持积极的心态。比如将大事化小,制定一些简单易达成的小目标,减少焦虑的情绪;参加慢跑、瑜伽等运动,既增强身体素质,还能促进大脑分泌内啡肽、多巴胺等神经递质,改善情绪;培养兴趣爱好,获得快乐和成就感;建立良好的人际交往,与亲朋好友交流分享,缓解压力和焦虑;有意识地放慢生活节奏,保持规律作息、充足睡眠、调节饮食,都对缓解压力、改善情绪有积极的影响。
在抑郁症年轻化的当下,家长应该重视孩子的心理需求,首先要处理好自己的情绪问题,避免将自身的焦虑、抑郁等情绪传递给孩子;其次要多陪伴,耐心倾听;第三要设立合理的目标和期望,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和成就感,避免过高期望带来的压力和挫折感。当青少年出现心情低沉、厌学、自残、拒绝与父母沟通、手机成瘾、不愿出门、睡眠不规律、出现进食障碍等情绪行为问题,经过家长、老师开导劝解仍无法缓解时,要及时到专业的精神心理机构寻求帮助。
采访中,舒徐凯还分享了一则典型案例。高一学生可可(化名)因父母关系紧张,长期性格压抑,甚至有过轻生行为,被诊断为中重度抑郁症。医生为可可开了药,并与其父母沟通,劝导他们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坚持药物治疗,加上家庭氛围缓和、师生关系融洽,可可的病情得到极大好转,考试成绩也提高了不少。
舒徐凯说,抑郁症的治疗关键是早期诊断、早期治疗,相反,病程越久,缓解所需时间越久,大家应该了解抑郁症的症状,正确地认识它,如果身边有家人和朋友不幸被抑郁症“选中”,请帮助他们寻求专业的治疗,并尽可能地多陪陪他们。
别让压力偷走心里的阳光
■金汝
“我抑郁了!”曾几何时,这句话是不少人自我调侃的口头禅。然而,自我调侃的背后,是无数真正的抑郁症患者陷入身心双重折磨的困境。抑郁症像一片隐匿在人们生活暗处的阴霾,悄无声息地侵蚀着身心健康。从职场精英到懵懂孩童,从平凡百姓到明星名人,越来越多的人深受其害,因抑郁症而酿成的悲剧屡屡让人叹息。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全球约有2.8亿抑郁症患者。
抑郁症数量攀升,一方面是大家对精神世界的关注度日益提高,另一方面是经济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和社会竞争的激烈化,“压力山大”带来的负面情绪极易让人陷入抑郁症的漩涡。尤其让人揪心的是,抑郁症患者呈现年轻化趋势,许多青少年深受其害。
在这场与“心灵风暴”的较量中没有旁观者,每个人都需要认识到:关注心理健康不是矫情,而是现代生活的必需品;治疗抑郁症不是软弱,而是勇敢面对生活的表现。
直面抑郁症,就要撕去贴在抑郁症患者身上的“矫情”“软弱”“想太多”等错误标签,把抑郁症真正当作一个疾病。
直面抑郁症,是为了消除“谈抑郁色变”的恐惧心理。抑郁症并不可怕,也绝非不可战胜。它就像一场心灵的“感冒”,只要及时发现、正确治疗,绝大多数患者能够走出阴霾,重获阳光。这或许是一段漫长的道路,但就像抑郁症患者贺建成说的“相信自己!相信力量!”
直面抑郁症,需包容的社会环境,消除患者的病耻感,需守望相助,让一缕缕阳光照亮心扉。当抑郁症患者正在与病魔抗争时,有时一句贴心问候、一个温暖眼神,或是一次简单的陪伴,都可能让他们舒缓心情、弥合伤口。
对于抑郁症患者来说,这世界的善良就像照进暗巷的微光。一时身处黑暗并不可怕,那些身处暗巷、迷失方向的人,请别忘了,点点微光正在汇集成束,照亮回家的路。
在生活的长河中,我们都难免会陷入压抑的泥沼,感觉快乐遥不可及。学会释放压力,定期清理心灵的“缓存”,才能让生活恢复轻盈与活力。当我们不再把心理问题视为羞耻,当社会更懂得如何为每个人提供情绪支持,我们才能真正远离抑郁的阴影,找回健康的心灵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