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安市滨江中学 蒋紫璇
清明节那天,爸爸执意要带我去塘下海安逛庙会。走在通往庙会的乡间小路上,爸爸的眼睛里闪烁着孩子般的光彩,仿佛穿越回了他的少年时代。他说,这是他小时候最盼望的日子。
“那时候的庙会可简单了。”爸爸指着远处临时搭建的棚架,“农具摊子排成一溜,铁锹、锄头、镰刀,露天排在太阳底下,闪着光。”我努力想象着那样的场景:来赶集的农民们仔细挑选着心仪的工具,金属碰撞声与讨价还价声交织在一起。爸爸说,那时买把新镰刀能高兴好几天,因为这意味着地里的农活能干得更顺手些。
我们终于到达庙会现场,眼前的景象却让我愣住了。五颜六色的霓虹招牌争奇斗艳,“网红奶茶”“抖音同款”的字样格外醒目。年轻人举着手机在各个摊位前打卡拍照,空气中飘荡着炸鸡排和芝士蛋糕的甜腻香气。一些举行“套圈套鹅”娱乐活动的摊位前人头攒动,热闹非凡。
爸爸在一家出售传统农具摊位前停下脚步。摊主是位白发老人,他的摊位被挤在角落,显得与热闹的现场格格不入。老人粗糙的手指抚过一把镰刀的刃口,那动作轻柔得像在抚摸自己的孩子。“现在买农具的人少啦。”老人叹气道,“很多年轻人都去城里生活了,剩下来搞农业的,很多也用机器生产了。”他的眼神越过喧闹的人群,望向远方,仿佛在看着某个正在消失的世界。
我忽然注意到,即使在最热闹的网红摊位前,也有几位老人静静站立。他们不买东西,只是看着,眼神复杂。一位拄着拐杖的白发老奶奶伸手摸了摸挂在摊位的发夹饰品,戴在自己头上,但又很快缩回手,摇了摇头。这些老人像是从时光那头走来的使者,提醒着我们这片喧嚣背后的故事。
回家的路上,爸爸的话比来时少了许多。路过一片正在施工的工地,巨大的挖掘机轰鸣作响。我突然明白,庙会的变迁不只是商品的变化,更是整个生活方式的更迭。农具摊位的凋零与网红经济的兴起,记录着这片土地上的深刻变革。
时代就像一条奔流的河,带走一些东西,又带来一些新的可能。那些被遗忘的农具和渐行渐远的农耕记忆,与今天庙会上的热闹景象一样,都是时光留下的珍贵印记。站在新旧交替的节点上,我们既是过去的继承者,也是未来的开创者。这份复杂的情感,或许就是清明节最深刻的含义——在缅怀中前行,在变迁中寻找永恒。
(指导老师:孙可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