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陈丹丹)近日,一场竹编技艺传承活动在桐浦社区学校竹丝镶嵌非遗基地开展,吸引众多村民参与。
活动现场,国家级竹编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郑晓晓手持竹篾,一边熟练展示编织技法,一边向学员们讲述竹编手艺的文化渊源:“竹编不仅是技术,更是艺术。它承载着千年的智慧,‘经纬交织’讲究手稳心静,每一根竹条都在诉说历史。”学员们围成一圈,认真聆听,生怕错过任何一个细节。
理论讲解之后,进入紧张有趣的实操环节。郑晓晓详细讲解竹编的各个步骤,从选色、编织、修整到封口,一一进行演示。学员们跃跃欲试,纷纷拿起竹丝尝试“压一挑一”的基本技法。起初,竹条在他们手中并不听话,不是这里翘起就是那里松散,惹来阵阵笑声,之后在郑晓晓手把手的指导下,大家的动作逐渐流畅起来。“原来竹编的力道这么讲究!编得紧实才能定型。”学员王大姐感慨道。半小时后,一片片竹编作品在大家手中诞生,学员们兴奋地展示成果,成就感溢于言表。
活动下半场,难度升级为“四幅连编”——将四片竹编作品连贯成型,这对学员们的技艺和耐心都是更大的考验。经过1个小时的奋战,学员们交出了合格答卷。“没想到自己真能编出这么复杂的图案!”学员李大哥举着作品拍照留念,喜悦之情难以掩饰。
更让学员们欣喜的是,活动结束后,他们可领取材料包回家代工,按件计酬。“编一幅连编作品能赚10元,一天做十几个,既不耽误照顾老人孩子,还能增收!”学员陈阿姨算起了经济账,脸上洋溢着笑容。这种灵活的就业模式,让村民在学习传承非遗技艺的同时,实现了居家创收,为乡村经济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据了解,此次活动背后,是桐浦镇积极探索“非遗+就业”乡村振兴新模式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镇以社区学校为平台,引入竹编、竹丝镶嵌等非遗项目,通过“培训+代工”的方式,形成了一条完整的产业链。“过去村里年轻人外出打工,留守的人找不到事做。现在‘家门口’就能就业,村民既能免费学习非遗技艺,又能利用闲暇时间居家灵活创收,村里也热闹了!”桐浦镇相关负责人说。
不仅如此,该镇还构建了“展示-体验-销售”全链条非遗工坊。以竹丝镶嵌为例,1998年出生的孙建闯入驻工坊后便斩获了大量订单。“前期工序用机器代替后,接下去的穿插拼接工序就交给周边的村民,以计件的方式结算,如熟练的女工,每人平均每天可收入180元至200元。”孙建闯介绍,杯垫、灯具、书画等竹丝镶嵌作品都需要人工操作,目前工坊采用“工坊接单+村民计件”模式,让十余名妇女实现“家门口”就业。
如今,非遗技艺在桐浦镇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不仅让老手艺得以传承,更以一根竹篾撬动百万元产值,成为村民增收致富、乡村繁荣发展的重要支撑。正如郑晓晓所言:“竹编的经纬线里,织的是手艺,更是乡亲们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下一步,该镇将继续深化“非遗+”模式,让更多的非遗项目在乡村落地生根,助力乡村振兴迈向新的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