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04版:瑞安企业家
上一版3  
 
放大 缩小 默认   
瑞安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暨加快建设创新瑞安、开放强市大会召开
聆听企业家们的铿锵之声与奋斗心声
■记者 黄丽云 通讯员 王正/文 记者 孙凛/图

    4月28日,瑞安市经济高质量发展暨加快建设创新瑞安、开放强市大会召开,发布2024年度瑞安市“领军十强、新质提速、科创提质、开放提能、支撑提升、金融提效”六大榜单,并举行颁奖仪式。

    29家贡献突出企业的代表登上主席台,在镁光灯下成为全场焦点;台下,领军企业前50强、高成长型企业前50强、高新技术企业、“专精特新”企业等企业界代表济济一堂,其中不少是市企业家协会的成员。他们共同构成了瑞安经济发展的“最强大脑”。

    这场以企业和企业家为中心的盛会,不仅是荣誉的加冕,更是政企共谋发展的生动写照。让我们走进会场,聆听瑞安企业家的铿锵之声与奋斗心声。

    成长为中国五百强企业

    得益于家乡创业沃土滋养

    龙头企业代表 

    华峰集团总裁

    林建一

    【发言主题】聚力绿色数智创新发展,扛牢产业龙头责任担当

    【成就概况】华峰集团作为国内最大的聚氨酯制品企业,是国内新材料行业领军企业,连续多年位列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中国民营企业500强。目前集团拥有华峰化学、华峰超纤、华峰铝业等3家上市公司和17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建有1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1个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3个省级企业研究院,是多项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的起草制定者,拥有国际先进、国内领先及省级新产品认定100余项,40余项关键核心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奋斗心声】

    华峰是土生土长的瑞安企业,历经34年的创业、创新,已成长为年营收近800亿元的中国五百强企业,这一切离不开家乡创业沃土的滋养,更得益于瑞安“创新驱动、开放共赢”的战略引领。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华峰聚焦主业、聚力创新、聚合数智、聚心低碳、聚集人才,实现了高层次产业、高品质产品、高效率生产、高水平创新、高尖端人才等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华峰积极推动产业绿色转型升级,以“四大方向”助力地方经济高质量发展。“十四五”以来,华峰在巩固优势产业行业领先的同时,大力推动现有产业由石油基向生物基、碳中和、可降解、水性无溶剂现代高分子材料转型,努力构建华峰现代化产业体系。特别是近年来,华峰秉承“把优势产业建在家乡、把优质资源用在家乡、把优秀人才留在家乡”的理念,在滨海产业园相继投资建设了二氧化碳基可降解塑料项目和生物基PTT聚合项目。去年,华峰成功获批省内首家无区域企业性质研究院。依托这个无区域研究院,华峰将集聚科创资源,加大研发投入,加快推进新材料中试基地建设和科技成果转化。这些高附加值、高精技术项目的建设,可以实现自身产业转型升级以及周边行业集聚,推动整体产业链和区域经济发展,助力碳达峰碳中和。

    近年来,华峰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以“四大创新”塑造新动能新优势。面对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快速演进的新形势,华峰正在加速推进人工智能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

    华峰积极强化民企责任担当,以“四个共同”理念(共同目标、共同创业、共同利益、共同发展)助推共同富裕。在华峰,员工是企业最大的财富,发展依靠员工,发展成果惠及员工;在华峰,始终围绕“高待遇、全保障、深关爱”来保障员工的利益,坚决落实地区、行业薪酬“双领先”策略,持续改善员工衣食住行条件,丰富员工业余文化生活,不断完善职业晋升通道和福利体系,切实提高员工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同时,华峰还积极参与和兴办社会公益慈善事业,用更多慈心善行回报社会,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变得异常严峻复杂,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民营经济和制造业产业发展,让我们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决心和信心。华峰会将继续努力,持续优化产业布局,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进一步把企业做大做强,并将企业发展和家乡建设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全力践行民企责任担当,继续为瑞安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蜕变成“北交所拟申报企业”

    离不开政府“妈妈式”服务

    拟上市重点企业代表 

    浙江名瑞智能装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林铭杰

    【发言主题】抢滩资本市场,点燃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成就概况】作为行业头部企业,名瑞公司主导产品在国内和省内细分行业中的市场份额超30%,拥有发明专利20项,建有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研发中心、市级博士创新站等,是国家知识产权优势企业,自主研发的“真空包装机”获浙江省首(台)套认定,获评国家级绿色工厂、省隐形冠军、省企业技术中心、省重点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等荣誉,已挂牌新三板,拟报北交所。

    【奋斗心声】

    作为在给袋式包装领域深耕近20年的本土企业,企业的成长始终与市域发展同频共振:企业从创业初期的小民房扩到10万平方米的现代化生产工厂,产能提升20多倍;从年营收不足千万到连续两年突破6亿元,跻身行业头部;从地方品牌到参与制定1项国家标准、1项行业标准,不断提升市场话语权。

    这份成绩单的背后,是市委、市政府“凤凰行动”计划的精准滴灌:上市专班“一对一”驻点辅导,解决多项合规性难题;及时落实多项财政奖补等政策;协调解决50亩工业用地指标,保障智能化技改项目落地。正是这一系列“妈妈式”服务,让名瑞从“上市观望者”蜕变为“北交所拟申报企业”。

    筹备上市的四年,是企业脱胎换骨的“成人礼”。名瑞着力构建现代化治理体系。完成二轮股权优化,引入行业基金作为战略投资者;建立董事会专门委员会,财务内控合规率大幅提升;研发投入从最初每年不足500万元提高至2000多万元,目前拥有发明专利21项、软件著作权7项。

    名瑞还谋划资本化发展蓝图。规划总投资2.8亿元的智能生产车间,达产后年产值将突破10亿元;与浙江工业大学、兰州理工大学等高校进行多项合作,目前建成省级企业技术中心、省级工业设计中心;布局海外营销网络,预计3年内国际市场份额提升至30%。这些改变,让企业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特别是近两年行业下行周期中,企业逆势实现销售收入平均增长10%。

    政府“营商温度”激发动能

    转化为企业“发展速度”

    商贸企业代表 

    红旭集团股份公司董事长

    董红卫

    【发言主题】与时代同频,向未来深耕,以韧性致远的车轮奋进新征程

    【成就概况】作为浙南地区规模最大的汽车服务产业集团之一,红旭深耕行业33年,累计服务超30万名车主,连续16年进入中国汽车经销商集团百强榜,连续15年稳居温州企业百强榜单前20名,区域市场占有率持续领先。红旭在新兴领域前瞻布局,已获奔驰、奥迪等9大豪华品牌授权,以及小鹏、比亚迪、小米等15个新能源品牌合作资质,成为长三角地区新能源品牌授权覆盖率最高的经销商集团之一。

    【奋斗心声】

    衷心感谢市委、市政府长期以来对企业的关心与支持,尤其在汽车消费激励政策、外贸窗口改革等举措中,企业真切感受到“营商温度”转化为“发展速度”的澎湃动能。

    2024年,在政府“稳预期、强信心”政策支持下,红旭交出了三张答卷:

    第一张是深耕本地。红旭集团在瑞安的14家门店,营业额突破20.01亿元,贡献税收5108万元,新增就业岗位155个,以实际行动反哺地方经济发展。

    第二张是开拓出口。抓住中国汽车出口的机遇,全年出口汽车3380台,出口额达3亿元,成功拓展了东欧、中亚、中东等市场。

    第三张是新园区落成。位于瑞祥新区的红旭瑞安汽车城,去年建成后顺利入驻了包括奔驰、奥迪、特斯拉、小米、蔚来、理想、小鹏等11个主流汽车品牌,让本地客户不用走出瑞安,就有了比其他区域更优质的购车体验。

    2025年,红旭将从三个维度践行高质量发展。优化品牌结构,提升运营效率。新能源汽车是大势所趋,红旭正在积极拥抱产业变革。在品牌开拓方面,积极引入优质汽车品牌,淘汰弱势品牌,不断完善品牌矩阵;在运营管理方面,开展合伙人计划、分组擂台赛等各项变革措施,不断调动团队积极性。

    随着抖音、小红书等新媒体平台的流行,客户获取产品信息的方式已经从线下转到了线上,门店的地域限制已被打破。去年很多客户通过新媒体了解到红旭,从外地来到瑞安购买汽车。今年红旭会把新媒体作为战略性的获客方式,持续加强新媒体团队战斗力,并借用红旭瑞安汽车城的优质线下购物体验,让更多温州其他区域的客户,到瑞安买车,增加瑞安的汽车销量。

    2025年,针对已经建立良好合作关系的中东、中亚等市场的优质客户,红旭将继续深耕加强合作,持续获取大订单和长单;同时,开发非洲、东南亚等新的国际市场;积极参展,借力政府“境外专馆汽配展”,推进国外品牌授权。

    与瑞安的企业家共谋未来

    加快超百亿级新材料产业落地

    科研创新平台代表 

    温州大学碳材料与氢能产业

    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

    葛勇杰

    【发言主题】教科人一体化赋能新材料关键技术自主突破

    【成就概况】研究院由日本工程院古月院士及温州大学杨植教授联合领衔组建科研团队,集聚碳纳米管及氢能领域基础研究和产业化人才40余人,基于碳纸、高纯度氧化铝等两项“卡脖子”核心技术难题进行攻关,已形成多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突破性成果,即将投产千吨级硅碳负极粘结剂生产线。

    【奋斗心声】

    首先是“初心”,也就是研究院为什么选择瑞安。瑞安是制造业大市,材料是制造业的“基石”。特别是未来新能源车、低空飞行器的广泛应用,必然要以碳材料为主的轻量化材料率先突破。而我们团队来源于温州大学省级碳材料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在纳米碳材料及相关领域有30多年的技术积累和人才优势。瑞安也有我们不具备的优势,特别是丰富的市场主体、开阔的企业家思维、浓厚的商业氛围,是从科研团队向产业团队转化的最佳土壤。因此,2023年5月,我们与瑞安市政府签订了共建协议,仅6个月后,便完成了登记设立、筹建、入驻等工作,成功获批为省事业性质科研院所,开启了与瑞安这片热土的合作缘分。

    其次是“进展”。碳材料具有优异的电学、热学、力学和光学性能,在航天航空、新能源汽车、能源、电子、医疗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与瑞安的高分子材料行业、机械制造行业都有一定关联。我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开展科技成果转化,从书架变货架、让样品变产品,实现“从1到10再到100”的突破跨越。一年多来,我们独有的单壁碳纳米管粉体、高纯度氧化铝、特种碳纸、电池负极粘结剂均取得重要进展,与本土的华峰集团、新力新材料公司开展了协同研发,凭技术实力吸引万鑫石墨谷、昆仑新材、青岛三瑞等国内行业龙头来瑞洽谈投资。

    最后是“感谢”。在瑞安工作这一年多来,我们充分感受到政府部门与社会各界的关心,多部门给了我们重点支持,滨海、汀田给了我们充足的空间保障,在外商会的瑞籍企业家为我们牵线中国铝业,与他们迅速建立合作链接,希望机械为我们设备放大提供了精准信息,让我们少走了许多弯路。研究院将珍惜机遇、加倍努力,力争今年启动百吨级高纯度氧化铝中试项目、百吨级硅碳负极粘结剂中试项目,加快让超百亿级的新材料产业在瑞安生根结果,为发展瑞安高端制造业提供基础材料支撑,与瑞安的企业家们共同奋斗、共谋未来。

    下一步,研究院将继续聚焦“引育行业顶尖人才、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发展新质生产力”目标,聚才成势、聚链成群,努力建成“扎根瑞安、面向全球”的碳材料产业高地。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要闻
   第00002版:最新闻
   第00003版:百姓事
   第00004版:瑞安企业家
聆听企业家们的铿锵之声与奋斗心声
瑞安日报 瑞安企业家 00004 聆听企业家们的铿锵之声与奋斗心声 ■记者 黄丽云 通讯员 王正/文 记者 孙凛/图 2025-5-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