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04版:聚焦点
上一版3  
 
放大 缩小 默认   
瑞安98岁党员35年坚守“新闻小黑板”
打造乡间走廊“世界之窗”
娄美新声情并茂地读起小黑板上的新闻
娄美新每天准时在工作室看新闻
娄美新给老伴卢凤翠读《瑞安日报》

    ■记者 潘虹 邵象富 实习生 孙雯雯

    前一秒还在湖岭“牛排一条街”感受烟火气,下一秒转入小巷,仿佛走进“世外桃源”:堂前种芋头,屋旁栽小树,青石路旁大树上鸟鸣啾啾……98岁的浙江好人娄美新的家就坐落于此。

    35年来,娄美新风雨无阻,每日在家门口的小黑板上更新新闻黑板报。究竟是何种原因让他如此坚持?坚持背后又有着怎样的动人故事?

    退休再上岗

    当上了“乡间记者”

    近日,记者来到娄美新家中,探寻新闻黑板报背后的温情与坚守。当天,他拄着拐杖,带着记者缓缓走向小黑板,并声情并茂地读起小黑板上的头条新闻。

    娄美新出生于1928年,是一名中共党员。提及他“新闻小黑板”的历史,则要追溯到1986年。

    当年,身为政府工作人员的娄美新刚退休。退休后的他闲不下来,就在湖岭镇大同村当起了“乡间记者”。凭借以往在湖岭镇工作时积累的“人脉”,他四处搜集各类新闻,并向各大报刊投稿。

    “那几年,他天天不着家,夹着公文包在村里四处奔走,东打听、西打听,一心想着能采访到好新闻,宣传农村里的好人好事。”娄美新的妻子卢凤翠笑着“抱怨”道。

    那时候,订阅报刊的村民寥寥无几,家里有电视机的村民也不多,许多村民对新闻一无所知,甚至不清楚新闻究竟为何物。短短几年,娄美新挖掘了各式各样的“乡间新闻”,先后在各大报纸上发表。

    1990年,由于身体原因,娄美新在家人朋友的劝说下,决定停下“乡间采访”的脚步。

    然而,停下脚步的娄美新,内心却依旧牵挂着新闻。他发现,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电视机逐渐在村里普及,但几乎都被年轻人和小孩子“霸占”了。他心里就开始琢磨:“我喜欢看新闻,为何不用粉笔将每天发生的大事、小事以及与村民息息相关的新闻写在黑板上,方便他们了解这些‘天下事’呢?”

    乡间走廊里

    竖起“新闻小黑板”

    说干就干,1990年,娄美新请泥水师傅在自家走廊的墙壁上打造了一块宽约1米、高约0.5米的小黑板,并为小黑板定下了“看中国·观世界”的主题。

    为了办好新闻黑板报,娄美新还在二楼布置了一间工作室,工作室主要“硬件”是一台电视机。“每晚19时,他都会准时收看《新闻联播》,并认真记录一些他认为重要的新闻,第二天一早再写到小黑板上。”娄美新的儿媳妇潘碎妹告诉记者。

    有了小黑板,就有了新闻宣传阵地。娄美新坚持每天在工作室看报、看电视。每天清晨4时,他便起床,4时30分开始观看新闻。中央电视台的国际频道、新闻频道几点播放新闻,他都记得很清楚。国家出台的政策方针、国内外发生的大小事、周边地区的好人好事和新鲜事……他都会用笔一一摘录下来,经过筛选后书写在黑板上。

    35年来,娄美新的新闻黑板报几乎从未间断。村民早已经把他家的走廊当成村里的“新闻发布中心”。很多村民路过老人家门口,都会习惯性停下来看看小黑板,了解近日发生的国内外大事。遇到不识字的村民,娄美新还会热情地读给他们听。农活不忙的时候,大家还会一起,讨论当日黑板报上的新闻。

    35年坚守

    希望更多人走出村子

    “看中国·观世界,中国、China!”采访当日,娄美新拿着粉笔,一字一顿地读着黑板报上的内容,方言、普通话、英语“三语”交杂出现,引得大家一阵欢笑。

    “我们平时经过这里,看到阿公每天出的黑板报,就感觉很温馨。虽说现在获取新闻的渠道很多,但每次看到这个简朴的小黑板上写着当天的新闻,阿婆陪着阿公坐在屋下,就有一种岁月静好的感觉,很难得!”娄美新的邻居黄爱莲感慨道。

    “他喜欢呀!所以我觉得应该不难坚持吧!”另一位老邻居金崇香笑呵呵地说,“这么多年了,感觉阿伯每天都很快乐。”

    “我不识字,不知道他写得什么,问他,他就念给我听。但看着他每天看新闻、读报纸,在小黑板前开心地写字,我就放心了。”老伴卢凤翠挽着娄美新,也笑呵呵地说。

    近年来,随着娄美新年岁渐长,黑板报的新闻内容有所减少,主要以报刊头条新闻为主,但不变的是“看中国·观世界”的主题。

    “我年纪越来越大了,办这个黑板报,既能锻炼我的记忆力,又能活动眼睛、耳朵,还能活动活动我这双手。”娄美新说,“现在了解新闻的渠道多了,来看黑板报的人少了,但仍有一些“忠实粉丝”,他们大多是村里的老人。他们来这儿,可不只是为了看新闻,还会坐下来和我唠唠家常。”

    在娄美新家门口,有一条古朴的青石路。他坐在门前,开玩笑道:“这条路通向北京。”黄爱莲在一旁补充,这是老人美好的祝福,希望来这里看新闻的人,能知天下事,走出村子,走向北京,走向世界。

    一块黑板映初心

    潘虹 邵象富

    三十五年,一万两千余个清晨,湖岭镇大同村98岁的老党员娄美新,以半米见方的小黑板为载体,在瑞安乡村架起一座让村民知晓世界的桥梁。从退休后挎着公文包走村串户的“乡间记者”,到耄耋之年仍凌晨四点起床摘录新闻的“黑板主编”,角色虽在转变,但老人那颗为人民服务、传递信息的初心始终未改。

    当一块黑板成为村民了解世界的窗口,粉笔屑飘落之处,既有国际风云变幻、国家政策方针,也有邻里温暖故事、人间动人小事。村民驻足讨论时的方言,与老人口中的普通话和简单的英文单词交织在一起,在某个瞬间,竟有一种传统与现代对话的奇妙之感。

    在信息以碎片化形式铺天盖地推送而来的当下,老人用粉笔书写出的不仅是简单的新闻标题,更是信息传播的仪式感。这种“慢传播”模式在某种意义上弥补了数字时代的温度缺失。正如老人邻居所言,黑板报前呈现出一幅“岁月静好”的画面。在这里,信息不再是单向灌输,而是转化为村民讨论的公共话题。

    当“流量为王”的传播逻辑大行其道时,老人的新闻黑板报看似逆流而行,实则折射出老人对新闻的敬畏之心。无论是从《新闻联播》中精心筛选政策方针,还是在田间地头采撷好人好事,在乡村的信息场域中,黑板报不仅是一种简单的信息传声筒,更是党的政策与群众生活的“翻译器”。

    当小黑板前的青石路上,前来看新闻的村民足迹渐稀,但那些留在黑板上的横竖撇捺,却见证着一个老党员最朴素的坚守。这不仅是老人关乎个体生命的价值选择,也侧面折射出乡村振兴进程中不可或缺的精神寄托。在老人多次笑言“这条路通向北京”时,我们仿佛看见了千万个乡村里,正在生长的精神通途,那是连接乡村与外界、传统与现代、个体与集体的精神纽带。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要闻
   第00002版:最新闻
   第00003版:最新闻
   第00004版:聚焦点
打造乡间走廊“世界之窗”
瑞安日报 聚焦点 00004 打造乡间走廊“世界之窗” 2025-5-7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