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贾洁楠 周小玲/文 张欣/图
棘心夭夭,母氏劬劳。母亲,是孕育生命的角色,她们用爱和付出,托起了生命的重量。母亲节即将来临,“瑞安有数”栏目聚焦生育支持政策的温暖落地,一起来看看我市如何以切实举措回应家庭生育需求。
直面生育困境
政策组合拳持续破局
随着社会老龄化加剧,提升人口数量和质量,关键在于提升人口出生率。但近年来,由于居民生活成本高,小孩生养压力大,年轻人结婚、生育意愿明显降低。
据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近10年来,我市出生人口呈现“波浪式下行”特征,2017年受全面二孩政策刺激,出生人口冲高至18966人,达十年峰值,此后出生率持续走低,2022年锐减至6947人,较峰值降低63%。2023年,我市出生人口为7342人,人口出生率为5.83‰,数据呈现止跌回升。2024年出生人口为7277人,出生率为5.82‰,虽较上年微降0.01个千分点,但变化趋势相对稳定。
市卫健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直面“不敢生、不愿生”的生育困境,我市“政策组合拳”起了一定的作用。
2023年起,我市相继发布《瑞安市户籍人口一次性生育补贴发放办法》《瑞安市入托二孩三孩托育费用补贴发放办法》《瑞安市二孩三孩家庭消费券申领办法》等生育激励政策,做到生育有补贴、托育有补助、消费有刺激。
不可否认,家庭在制订生育决策时,经济因素是重要的考量。拿出现金补贴生育家庭,是实在的减负支持。同时要明确的是,生育补贴绝不是生育支持政策的全部。广大家庭考虑生育计划时,考虑的问题还有生育之后带来的“甜蜜烦恼”。研究指出,生育补贴只有配合多元化的支持措施,才能更好发挥作用。
聚焦“养教”难题,解决养娃的“甜蜜烦恼”
孩子出生后,如何养、如何教,也是头等大事。随着二孩、三孩政策的落地,托育服务的需求出现缺口,3岁以下婴幼儿的照护问题成了一大难题。帮助家长平衡事业与家庭的“育儿合伙人”角色,就尤为重要。
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4.51个
走进瑞安市托育综合服务中心,教室、休息区、儿童游乐设施一应俱全。该中心依托市妇幼保健院的专业团队资源,将临床与保健紧密结合,为婴幼儿提供科学、规范、温馨的高质量托育服务。为进一步普及普惠托育服务,我市还采取了多项措施,配建基础设施、提升服务质量、出台补助政策等,让家长托得安心。
据悉,2024年,我市备案登记的托育机构已达177家,其中公办托育机构1家,社会办托育机构35家,托幼一体化机构141家,可提供托位数6992个,每千人口拥有3岁以下婴幼儿托位4.51个,普惠托位占比高达70%。
18所公办幼儿园开设学后托管服务
近年来,教育部门不断加大托幼资源的统筹力度,充分发挥幼儿园专业资源优势,积极鼓励优质幼儿园延伸办托,逐步提高公办托育占比,努力打造托幼一体化服务。孩子们16点下课后,能在学校享受100分钟的“happy hour”,将接送时间延长到了17:40,也成为家长的“安心时间”。
2025年,我市已有第一批共计18所公办幼儿园开设了学后托管服务,共有1416名学生报名并享受该学后托管服务。
送上“生育希望”,让想生的人生得了
一边是,让育龄人口敢生愿意生。而另一个无奈的事实是,有许多人“想生却生不了”。
“目前不孕症夫妻占到育龄人口的10%至15%,而且还在快速上升。”瑞安市人民医院妇科主任蔡珠华说。一直以来,她高度关注瑞安“想生不能生”女性群体,已经成为妇科领域拥有50多万粉丝的医生自媒体“大V”,不少人通过网络找到她寻求帮助。
比起“不孕症”这个称呼,蔡珠华更愿意将前来向她寻求帮助的人,称为“弱生育能力人群”,“弱生育能力”人群怀孕难,孕期也难,这是蔡珠华近几年的观察结果。瑞安市人民医院10年产科数据显示,女性妊娠期并发症和合并症快速上升,妊娠期高血压、妊娠期高血糖、贫血、免疫性疾病等越来越常见,从2013年的14%升至2023年的51%,十年间上升37个百分点。
看到这样的数据,几乎所有人想问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
想生生不了,并不是一个人的问题。“就我们门诊来看,不孕不育夫妻中,女性有问题的和男性有问题的几乎各占一半。”蔡珠华说,除了先天性或高龄这些客观因素,工业化发展带来的深度加工食品和不良生活方式严重影响人体环境,如带来男性精子密度下降、女性内分泌代谢紊乱等问题,也是“想生不能生”的原因之一。
另一个原因则是有效干预缺乏。弱生育夫妻有的仍寻求民间偏方,有的过度依赖科技,如直接选择试管婴儿等,失败后身心俱疲、经济受创,对生育失去信心。
从跟踪数据来看,5年来,保胎的弱生育能力孕妇平均年龄29.3岁,经瑞安市人民医院专业保胎干预后抱娃回家比例可达67%,但这个数据在蔡珠华看来还只是“冰山一角”,“目前我市‘弱生育能力’女性生育现状和干预情况缺乏统计数据,整体处于缺乏系统性干预的状态,如同 ‘放养’。”她相信,如果对我市整体“弱生育人群”进行全数掌握和科学干预,将进一步提高生育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