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张剑 潘虹 陈浩
百年竹签船票,再也登不上飞云渡的客船。
今年5月1日起,瑞安飞云渡停止使用竹签船票,竹签落入铁皮箱的回响,被“嘀”的一声手机支付的电子声响取而代之。
曾经,乘客递进2元钱后,售票员会从窗口递出一根表面光滑、油漆脱落的竹签。如今,这一画面已成为网友恋恋不舍的“回忆杀”。
一支小小的竹签,为何牵动万千人心?其背后,藏着哪些难忘过往与真挚情感?
一
飞云江沿岸形成了80多个渡口,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留存到现在的飞云渡。“跑遍天下路,最怕飞云渡”,曾是人们对飞云渡最深的印象。
从元朝至新中国成立前夕,从铜板到鸡蛋,飞云渡的船票和票价几经变化。这暗含民间商贸活动对运输成本的持续压力。
新中国成立后,飞云渡获得新生,钢制渡轮投入营运。1985年,渡费也由20世纪50年代的每人3分提高至8分。2009年6月1日,船票定价2元,直至取消竹签船票,这个价格一直未变。
飞云渡作为浙南交通要道,曾是温瑞通往南岸的平阳、泰顺及福建的唯一通道,印制票券的成本开支很大。
渡船乘客多为贩卖农产品或赶集,肩挑背扛、手提重物,不便腾手保管纸票。加之纸质票据容易被风吹落、遭雨浸湿。受码头搬运工人计件时使用竹签的启发,竹签船票应运而生。
竹签船票长20厘米、宽2.5厘米,顶部削尖,顶下颈部两侧刻成波浪锯齿型,两端涂有两种不同颜色,并用火印烙上防伪标志。船票分全票和半票两种。整理竹签时,一百支一捆扎好便于使用。
几经更迭,最后一批竹签船票于2000年左右制作,形状和最初的竹签船票差别不大,只是背后的字改为火烙上去的“渡”字。
这种以竹代纸的智慧,既解决了农民挑担持票的难题,又以可循环使用的生态设计降低运营成本,是传统交通管理系统的典范,也是一代人的出行记忆。
大桥飞架变通途。1989年1月6日,飞云江上第一座大桥——飞云江大桥正式建成通车。车辆经大桥只需几分钟就可顺利过江,一改以往“行路难”的历史。
2011年飞云江姐妹桥通车,飞云渡时代更迭。曾经需要排队二十个小时等待轮渡的汽车长龙,如今化作桥面上呼啸而过的车流光带。渡口候船室渐次冷清,恰成了两岸群众便捷往来的最好见证。
二
一桥渡春秋,一签跨古今。
对于瑞安人来说,这支竹签不仅是一张船票,更是一份情感的寄托,一段记忆的载体。
签声清越述流年。“竹签一掷,半生过江。”竹签船票停用前一天,70多岁的王阿婆最后一次将竹签投入箱中。她布满褶皱的手掌在投签口稍作停留,仿佛要把半辈子的过江记忆都封存进这个瞬间。60多岁的潘先生抱着小外孙投签时,时光突然重叠——六十年前,那个够不着投签口的小男孩,如今手把手教外孙完成这场时空交接。铁箱吞没竹签的闷响,恰似记忆在历史长河中激起的涟漪。
数币潮声漫古渡。电子支付的盛行,给了竹签船票最后一记时代叩击。从航运鼎盛期日均五万支竹签的巨大吞吐量,到停运前单日四十多支的零落。这一衰减,恰与电子支付的增长形成鲜明对照,折射出时代发展的迭代升级。如今,竹签船票售票窗口已关闭,轮船公司售票员从“递竹签”转岗为“扫一扫”。这是数字时代对传统文化的温柔交接。
竹签船票,藏着匠心与生活智慧,一签牵动离愁与归心,却困于有限空间与低效人工;电子支付,带来万物互联之便,似乎又淡化了乡土人情。飞云渡转型,是数字文明的技术伦理之问:当生活被算法数据掌控,难以量化的情感价值,该栖于何处?
三
这一答案,也许在百年竹签船票谢幕所引发的网友的种种怀念与憧憬里。
正如《浙江省文化改革发展“十四五”规划》提出的“推动传统文化弘扬转化”,飞云渡的转型正是这一目标的生动实践。
古签入馆藏文脉。竹签船票停用后,存留至今的竹签船票经过整理、消毒,待飞云江南岸的历史文化展览馆二楼建成后,将入馆收藏。然而,数字化转型并非如此简单地取代。在网友的强烈需求下,竹签船票可能以数字藏品形式重生。市融媒体中心也正着手开发设计竹签船票文创产品,推出千年古渡研学游项目。每支竹签都记载着一段历史,也承载着摆渡人关于亲情、友情、爱情的故事。
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省文化特派员徐伟兵说,一支竹签船票不仅折射出时代的变迁,更承载着记忆的芳华。竹签船票将入馆收藏,并开发成文创产品,为一段过往保留记忆的证据,并链接至未来。这是文化的力量,是对创造美好生活的见证。
虚实镜像叠云脉。在科技的辅助下,站在飞云渡口远眺,北宋的蚱蜢舟在数字波浪中若隐若现,1989年首班汽车正在桥面飞驰,伴随着沿用百余年的竹签船票“咚咚”入桶的回响和汽车鸣笛声,让这多重镜像在历史长河重叠。
当元宇宙技术能完美复制各个历史时期的江景时,人们不禁思考:真实的风浪体验是否会失去价值?科技发展中的文化传承,究竟如何更好地服务人类?答案或许藏在那位带着外孙体验末班渡船的潘先生眼中,他随手一拍,用科技定格温暖记忆。就像老渡船承载过无数人的过江记忆,新技术也能成为传递人间温情的新载体。
火印转码续根脉。飞云渡并非孤例。黄浦江上,上海轮渡沿用了49年的纸质轮渡月票退市;秦淮河畔,游客轻扫二维码登船,在桨声灯影中体验VR设施……这支瑞安人发明的竹签船票,它的退场不是终章,而是文化基因的嬗变:当“渡”的火印变成电子二维码,当候船室的喧哗转为云端的数据流,传统与现代的对话始终在继续。
飞云渡的转型,不仅是支付方式的迭代,更是一场文明基因的进化体现。当竹签船票在区块链上刻下数字火印,当古渡口通过AR技术重现千帆竞渡,“数字+文化”的双桨,正将城市文明划向传统与现代共生的新蓝海。
竹签船票,这支承载着无数人记忆与情感的竹签,虽然告别了历史的舞台,但它的故事与价值,却永远不会消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