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时间长河的某个节点,总有一些人的生命轨迹与时代脉搏共振,他们的精神光芒穿透岁月迷雾,照亮后来者的道路。缪天瑞——这个名字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犹如一颗恒星,以其跨越世纪的学术生命,谱写了一曲波澜壮阔的文化乐章。从瑞安莘塍的乡音袅袅,到上海艺术专科师范学校的琴房苦练;从抗战烽火中的教育坚守,到新中国音乐教育体系的构建;从翻译西方经典到奠基中国律学,这位百岁学人用毕生心血诠释了“艺术千秋”的真谛。
回望缪天瑞101年的生命历程,看到的不仅是一位音乐理论家、教育家的个体奋斗史,更是一部浓缩的中国音乐现代化进程的壮丽史诗。在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文化激荡中,缪天瑞以其深厚的学养和开阔的视野,为中国音乐开辟出一条融贯中西的学术道路,其精神遗产至今仍在当代中国音乐教育体系中焕发着蓬勃生机。
南镇乐音:音乐种子的萌芽壮大
1908年4月,在瑞安莘塍南镇村的缪家老宅里,一个婴儿的啼哭划破了清晨的宁静。堂前木柱上,由亲戚孙衣言、孙锵鸣所写“大翼垂天九千里,高松拔地三千年”的对联,似乎预示了这个名为缪天瑞的孩子不平凡的一生。作为当地望族之后,缪天瑞自幼与祖父生活在一起。祖父经常组织家庭乐手在夜晚合奏,成为他最早的音乐启蒙——在浙南民间乐声的熏陶下,一颗音乐的种子悄然埋入他的心田。
1920年,12岁的缪天瑞进入瑞安县立中学(今瑞安中学)就读。五四运动后的新文化氛围让这所百年学府焕发新生,在这里,他不仅音乐和英语成绩突出,更有幸结识了“胡琴圣手”郑剑西。郑先生手把手教授京胡演奏技艺的场景,成为少年缪天瑞最珍贵的记忆,严格的音乐训练让他首次感受到艺术世界的深邃魅力。
1924年,16岁的缪天瑞怀揣音乐梦想来到上海艺术专科师范学校。师从钟慕贞等人学习钢琴,受教于吴梦非、丰子恺、宋寿昌等名家研习音乐理论。然而父亲早逝带来的经济困境,让他的大学生活充满艰辛。饥饿与清贫没有击垮这个年轻人,反而锻造了他坚韧的品格。他暗暗下定决心,要想有所作为,就要加倍努力学习。
育才四方:教育大家的跋涉足迹
大学毕业后,缪天瑞回到了家乡温州,在温州中学附属小学从事音乐教育工作。1927年,缪天瑞与几位同学一起在温州中山公园附近创办了私立温州艺术学院,他除教授钢琴、音乐理论之外,还担任教务主任。但是,他想通过所学开创一番事业的理想,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却无法实现,翌年该校便因负债而停办了。
从1928年秋天开始,他先后在上海新陆师范、上海滨海中学、上海同济大学附中和上海艺术专科师范学校教音乐。1930年至1932年,他任武昌艺术专科学校教师,教乐理和钢琴。1933年至1938年间,他担任江西省推行音乐教育委员会管弦乐队的钢琴演奏员、中小学音乐教学视察员及《音乐教育》主编。1938年《音乐教育》停刊后,缪天瑞从南昌回到家乡,在浙江省立温州师范学校(今温州大学)任教一年,并为该校谱写了校歌。
1939年10月,缪天瑞在重庆教育部音乐教育委员会工作,主编音乐杂志《乐风》,从1941年8月开始,他还兼任重庆国立音乐学院讲师。1942年3月,应国立福建音专蔡继琨校长之邀,缪天瑞赴福建永安任该校教务主任,直至1945年8月。由于这里相对偏僻,远离战火,他专注于教学、管理和研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学生。1946年,缪天瑞赴台湾交响乐团工作。1949年,他携妻女从台湾基隆港,坐上了一条运糖到瑞安的货船,经过三天三夜的颠簸,货船终于越过台湾海峡,停靠在瑞安东山一带。这一选择,彰显了一位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
天津是缪天瑞工作时间最长的地方。1949年8月,缪天瑞北上天津,任刚组建的中央音乐学院研究室主任、教务主任,后任副院长。1958年,中央音乐学院迁往北京,他又留下来组建天津音乐学院,并任该院院长。此后连任院长24年,为我国的音乐教育事业培养了大批人才,可谓桃李满天下。
他一生与世无争,淡泊名利,潜心治学,教书育人。“人生朝露,艺术才是千秋”是缪天瑞的人生感悟,也是他的人生写照。
律学春秋:学术泰斗的世纪贡献
缪天瑞的学术成就与其教育实践交相辉映。他翻译的美国音乐家该丘斯的系列音乐理论著作《音乐的构成》《曲调作法》《曲式学》《和声学》等,是20世纪中国专业音乐教育的第一批教科书,为作曲技术理论的应用传播奠定了基础,影响了几代学人。他的学术代表作《律学》历经四次增订,整整跨越了半个世纪,为中国音乐学创立了一个真正现代意义上的、与自然科学联系密切的学科。缪先生最大的贡献在于主持了《中国音乐词典》(正编、续编)、《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音乐百科词典》等一系列大型工具书的编纂出版工作,这些已经成为中国知识界的权威工具书。
如果把李叔同算作中国近现代音乐史上的第一代学人,其弟子丰子恺算作第二代学人,那么丰子恺的学生缪天瑞就是第三代学人。
高山仰止:百年人生的精神回响
2007年7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浙江厅举行庆贺缪天瑞百岁寿辰上,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等单位主办了“《缪天瑞文存》《百岁学人缪天瑞》影集首发仪式”,京、津文化界著名学者及瑞安乡亲上百人参加。
2009年8月31日凌晨5时,瑞籍著名音乐理论家、教育家、律学家缪天瑞在北京朝阳医院辞世,享年101岁。《北京日报》等媒体撰文称缪天瑞是“音乐学术泰斗”,他的逝世是一颗巨星的陨落。
2013年4月15日是缪天瑞诞辰105周年纪念日,温州大学音乐学院举行了缪天瑞先生铜像落成揭幕仪式、图片展览、学术沙龙等系列活动,大家怀着深深的敬意纪念这位德高望重、学贯中西的瑞安籍学界泰斗。
从1908年到2009年,缪天瑞的百年人生恰似一部中国近现代音乐史的缩影。作为继李叔同、丰子恺之后的第三代音乐学人,他承前启后,将西方音乐理论与中国传统乐学创造性结合。“人生朝露,艺术才是千秋”不仅是他的座右铭,更是留给后人的精神遗产。今天,当我们在音乐院校的教室里,在学术著作的参考文献中,在那些优美旋律的背后,依然能感受到这位瑞安先贤穿越时空的智慧光芒。
【人物名片】
缪天瑞(1908-2009),瑞安莘塍人,1924年毕业于瑞安中学。他不仅是中国音乐教育事业的开拓者之一,也是中国律学基础理论的奠基人,曾任中央音乐学院副院长、天津音乐学院院长、天津市政协副主席。1999年,文化部授予其“文化艺术科学优秀成果特别奖”;2001年,他荣获首届中国音乐“金钟奖”终身荣誉勋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