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04版:玉海楼
上一版3  
 
放大 缩小 默认   
“龙头妆扮假如真,鳞爪飞扬簇簇新”
话说瑞安传统龙舟的龙头、龙尾
■林良爽 张再益 胡永安
龙头(张建国 摄)
西门河头太白老龙龙头
塘西龙娘
木制龙头
东山上埠埭头青龙头、龙尾
船头挂米筛

    “一村一船遍一邦,处处旗脚争飞扬。”带着千年印记的瑞安传统龙舟,有说不完的故事。之前我们聊过龙舟鼓、龙舟旗,这次来说说龙头、龙尾的那些事,探究瑞安悠久的龙舟文化。

    材质多样

    传统龙舟的造型密码

    龙头、龙尾是瑞安传统龙舟的标配,承载着人们的美好祈愿。一些市民在端午节之外的时间在一些河道里看到的没有龙头、龙尾的龙舟,都是属于健身龙舟。两者最大的区别是,健身龙舟讲求速度、力量,传统龙舟在速度、力量之外,还非常注重观赏性,评价一艘龙舟好不好看,龙头、龙尾是两大重要的看点。

    瑞安传统龙舟的龙头、龙尾通常由三种材料制作而成,分别为木制、竹制、镀锌板制。据业内人士介绍,龙头、龙尾最早为木制和竹制,镀锌板制的龙头、龙尾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才出现。

    这三种材料中,木制龙头规格、款式比较多,且不同区域也有所差异。

    木制的龙头一般有大、中、小三种规格。大号,高1.5米左右,重50多公斤;中号,高1.35米左右,重25公斤左右;小号,高1.2米左右,重20公斤左右。

    用大号龙头的,一般是为龙娘船,如莘塍东堂殿大清河主龙娘船的龙头高达1.5米,脖子粗壮,游弋在塘河上,充分彰显了龙娘的威武气势。但也有例外,东山街道上埠太史桥白龙不是龙娘船,但用的龙头就是大号的。

    三种材料中,木制龙头重,竹制、镀锌板制重量相对较轻,在瑞安传统龙舟中,大部分龙舟使用木制龙头、龙尾。定制龙头、龙尾,除考虑龙舟负责人的需求外,还要考虑地方河道的实际情况,如城关片的龙头规格相对偏小一点,因为城内河道的桥梁面都比较低,龙头大就会影响龙舟过桥。

    不同规格的龙头,款式造型也有所不同。常见的为三四种款式,但龙头的基本元素,如龙的形态、眼睛、龙角、龙须、龙爪、鳞片及嘴里含的龙珠等都是不变的,只是在造型上有所变化。据南滨街道专门制作龙头的温文斌师傅介绍,他们制作的龙头就有十几个款式,通常是根据龙舟负责人的要求定制。而不管用哪种款式,龙头、龙尾都讲究实用、美观,要做到以假乱真,装到龙舟上,整条龙舟看上去就像真的龙一样。正如清瑞安诗人蔡龙侪的诗所写那样:“龙头妆扮假如真,鳞爪飞扬簇簇新。”

    与木制的龙头龙尾相比,竹制、镀锌板制的相对单一一点。据业内人士介绍,木头造型靠锯、凿、雕、磨,相对容易些;而竹制的,民间艺人靠竹篾编织,龙头有些地方的造型,用竹篾编织或用镀锌板制作,就有点难度了。但用竹篾、镀锌板也有它们的优势,如龙头的颈部及龙尾部分,用这两种材料,容易制作成圆形,而现在看到的木制龙头的颈部及龙尾,基本为方形。

    匠心独运

    手工艺人的造龙之术

    瑞安传统龙舟的龙头、龙尾制造技艺精湛,具有很强的观赏性,其背后,是复杂的制作工序。

    制作木制龙头的师傅一般为原来乡村的雕花师傅与木工师傅,如前面提到的温文斌师傅,就是有着四十多年制作经验的雕花“老司头”,陶山镇卢芬弟师傅专业做龙头,做木工也有四十多年了;做竹制龙头的,一般为乡村篾匠,如莘塍街道中村村的李道永师傅,今年75岁,做竹编已有五六十年,他还是温州非遗竹编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做镀锌板龙头的,一般是乡村打白铁的师傅或做金银首饰加工的师傅,如莘塍街道东街的阿建师傅,他家的银器技艺已传承四五代。无论采用什么材质制作龙头,这些师傅都有一个共同特点:手工技艺精湛。

    木制龙头一般用杉木,也有用樟木,或其他硬柴木的,只是樟木、硬柴木要比杉木重。用哪一种木材,通常根据客户的要求、喜好而定。确定木材后,画样、切锯、打坯成形,再进行凿、雕、铣,待二十多个部件全部完成后,再组装成完整的龙头,最后一道工序是抛光、打磨。龙尾造型相对简单一点,工序也少一些。制作一个龙头或龙尾通常要经过十几道工序,熟练的师傅一般需要四五个工时。

    竹制龙头、龙尾工序有六道。先画样,根据图案编织龙头骨架造型,接下来,选品质好的毛竹,剖篾,再用竹篾在骨架上编织,龙头主体编好后,再做各种部件。最后一道工序,把龙头、龙尾十几个部件进行组装、装饰。制作一个竹制龙头、龙尾,一般也需要四五个工时。

    用镀锌板制龙头、龙尾,用时与木制、竹制的一样,也要四五个工时。工序是先在镀锌板上画好龙头形状及各部件形状,接着用专用剪刀进行裁剪,再通过压、敲等方式进行造型,然后焊接固定,最后组装完成,大概需要五道工序。

    特色巡礼

    独一无二的龙舟传奇

    瑞安传统龙舟的龙头、龙尾观赏性强,在于其蕴含了丰富的地方文化,而且各地各有特色,甚至独一无二。下面介绍几款富有地方特色的龙头、龙尾。

    锦湖街道周岙云锦白龙。据村里老人介绍,周岙龙舟原名蚱蜢龙舟。龙头不是请师傅制作的,而是村民自己动手做。传说,当时村民做龙头时,时间紧,龙头做得不像,但龙舟“上水”的吉时已选定,来不及打磨,就把这个龙头装上去了。大家一看,这龙头像猪头嘛,于是,“周岙猪头龙”的叫法就这样传开了。到现在,周岙龙舟的龙头还是村民自己做的。龙舟的龙头为猪头,这在温州是唯一的,在浙江乃至全国也是独一无二的。

    西门河头太白老龙。这是城关片区(玉海街道)的龙爷,龙头造型与其他龙舟龙头没有多大差别,唯独留有长长的白胡须,足足有60厘米长。据村里老人介绍,历史上传下来就是这样的,这个传统造型一直没变,而且太白老龙在河面巡游时,龙嘴里还会喷水,这也很少见。随着时代变迁,为了提高观赏性,一些龙舟也在龙头上挂胡须,只是西门河头太白老龙的龙头留白胡须,是与“龙爷”的身份相符的。

    东山上埠埭头青龙舟的龙头也有故事。这龙头已保存170多年了,其头部是雕刻的,颈部做成一节节圆形,再拼接而成,其他部件采用木工榫卯结构拼接,尽显工匠的智慧与高超技艺。据村里老人介绍,很早以前,村里在造龙舟时,一调皮小孩爬上龙头,这被村里人视为“不净”,要求小孩家长罚做一个,家长就请了一位大师傅来做,这样就有了东山埭头青龙舟与众不同的龙头。

    塘下、汀田一些地方还有龙舟船头挂米筛的习俗。这些地方的龙舟头部不另外放置龙头、龙尾,而是挂上米筛(农家筛谷用具),里面放置红花、小镰刀(方言“稻揭”)、菖蒲等。在瑞安乡村,办喜事或举行祭祀时,有挂米筛的习俗,其主要寓意是驱鬼辟邪、保平安。龙舟竞渡存在一定安全风险,因此,在龙舟头部挂米筛,是老百姓朴素愿望的一种表达。还有一说,这与抗倭有关。明朝时瑞安沿海一带,常受倭寇侵扰,据说老百姓曾组织龙舟去抗倭。米筛相似盾牌,在船头挂米筛有抵挡之意,镰刀还可当武器用,于是龙舟头部挂米筛的习俗就这样流传了下来。

    与龙头匹配的,通常是龙尾,但玉海街道第三巷、塔儿头的龙舟是龙头凤尾,这在温州乃至浙江其他地方也很少见。

    第三巷关圣殿凤尾龙舟为绿龙,而塔儿头忠义庙凤尾龙舟为黄龙。据史料记载,清顺治、雍正年间,有兵驻扎在城关第三巷附近。时瑞安盛行划龙舟,并时有纷争,于是地方政府调派一船清兵去管理,由此就有了一支具有管理功能的官办龙舟。第三巷龙舟服装为绿色,与清兵衣服同色,划手衣服上面绣有“勇”字,头盔上挂着红缨束,龙舟上除一面大旗外,还有一面指挥的小令旗。为什么改龙尾为凤尾?一说,是时任瑞安水师营副将王学礼改绿龙舟为凤尾的,具体原因现已无从考证。至于塔儿头龙舟为什么是凤尾?很多老人说过去流传下来就是这样的,现在谁也说不清楚其缘由了。

    习俗传承

    龙舟文化的仪式之美

    瑞安传统龙舟的制造靠分工、协同。船身和龙头、龙尾的师傅各司其职,龙舟造好后,油漆、彩绘后,再放上刷好油漆、装饰好的龙头、龙尾。而且,传统龙舟的龙头、龙尾都是可以拆卸的。这就要说到龙头、龙尾的使用习俗了。

    瑞安传统习俗,在传统龙舟“上水”之前,要举行祭龙头仪式,以此祈求“顺境”、平安。祭祀前,先让龙头、龙尾缠红,并挂上吉祥的物件,如万年青、菖蒲等,还要各挂上一对小灯笼。祭祀结束后,龙舟方可择时“上水”。龙舟第一次上水和最后结束收香时,龙头、龙尾必须装上,以示隆重、庄严;龙舟巡游、“走亲访友”时,也必须装上龙头、龙尾,以示尊重。当然,瑞安不同区域可能也会有所差异。

    瑞安还有一个习俗,即一天的划龙舟活动结束后,要把龙舟抬上岸,把龙头、龙尾卸下来,然后在岸上把龙舟倒扣放置。第二天划龙舟前,把龙舟翻过身来,再把龙头、龙尾装上去(有的在岸上装,有的在河面上装),再开始一天的划龙舟活动。

    端午期间龙舟竞渡,一般会把龙头、龙尾卸下来,龙舟轻装上阵,以求更快的速度。龙娘不参与竞渡,龙头、龙尾不卸下来。待一年一度的划龙舟活动结束,龙舟存库,龙头、龙尾另外存放。

    瑞安传统龙舟的龙头、龙尾制作技艺精湛,这些龙舟是游弋在塘河上的艺术瑰宝,是瑞安深厚文化底蕴的一个缩影。愿我们以敬畏之心守护这份文化遗产,用实际行动延续龙舟文化的生命力,当每一次鼓声响起时,都能唤醒更多人对家乡、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共鸣。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要闻
   第00002版:最新闻
   第00003版:最新闻
   第00004版:玉海楼
话说瑞安传统龙舟的龙头、龙尾
瑞安日报 玉海楼 00004 话说瑞安传统龙舟的龙头、龙尾 ■林良爽 张再益 胡永安 2025-5-23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