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黄丽云 特约记者 徐洪娒
5月18日,武学宗师蒋幼山先生诞辰140周年纪念演艺大会暨温州非遗铜钟功传承与发展交流会在蒋幼山故里瑞安举行。来自全国各地的著名武术家、教授以及温州市武术名家、蒋幼山家属代表、再传弟子等400余人齐聚一堂,研讨新时代背景下铜钟功的进一步发展,推动蒋幼山宗师铜钟武学文化的挖掘、传承与弘扬。
本次活动由温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瑞安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瑞安市体育事业发展中心、塘下镇人民政府主办。
交流会上群英“讲武”
据了解,清乾隆年间,有南少林渊源的铜钟功传入瑞安。至第六代传人蒋幼山,他融合少林达摩内功、武当、形意八卦和太极等各流派拳术精华,独创兼具实战和疗伤功效的蒋氏柔术铜钟功法,门徒众多,被誉为“温州一代武林宗师”。2009年5月,铜钟功被列入温州市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铜钟功属内功,取名铜钟是有一定寓意的。目前,大家理解铜钟功站桩时外形似古庙铜钟,是落地铜钟,我个人认为是悬挂着的钟,用木棍敲击能发出美妙的声音且传得很远……”交流会上,铜钟功第八代传人吴茂狄表达观点。他说,学习铜钟功比较枯燥,希望通过这个活动,提升铜钟功在武术、养生领域的影响力,助力提升市民的身体素质和健康素养。
现场,铜钟功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与会专家学者纷纷交流发言,探讨铜钟功的历史渊源、功法体系、文化特质及当代传承路径。来自上海体育大学、南京体育学院等各大院校的嘉宾也参与其中,气氛热烈。
瑞安市文广旅体局党委书记谢骁介绍,瑞安一直将文化作为凝聚力之魂、创造力之源,坚定不移推进文化传承与创新,打响“文化瑞安”品牌,尤其是文化遗产品牌。近年来,铜钟功作为传统武术的瑰宝,在瑞安得到有序传承与蓬勃发展。目前,我市有6人被列为铜钟功项目瑞安市级代表性传承人,其中1人为温州市级代表性传承人。蒋幼山的武德精神,至今仍是铜钟功传承的核心价值。
近年来,蒋门弟子传人联合文史专家系统性整理蒋幼山武学文献、史料,并在地方政府和知名人士的支持下修复布展蒋幼山故居纪念馆。该馆以“一人一城”为理念,通过文物、影像还原蒋幼山的武术人生,成为青少年触摸武学精神的窗口。2024年,该馆被列入瓯越非物质文化遗产百家坊,常态化开展铜钟功表演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展览。
交流会后,蒋幼山故居纪念馆馆长钱成华宣读了《以蒋幼山先生诞辰140周年为契机光大蒋传铜钟功武学的倡议》,呼吁整合传承人和各方力量,加强铜钟功和蒋氏武学的传承、研究、教学、人才培养等方面的工作。
钱成华介绍,2025年是蒋幼山诞辰140周年,此次交流会以武会友、以学促传,既缅怀先贤,更启迪未来。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既需敬畏传统,更需开拓创新。他希望通过活动,大家能以蒋幼山的武德为镜,以铜钟功为纽带,凝聚政府、学界与社会的合力,让非物质文化遗产从“展柜”走入“生活”,从“技艺”升华为“精神”,为“文化共富”注入武术之魂。
演艺会上群雄“演武”
当天15时许,武学宗师蒋幼山先生诞辰140周年纪念演艺大会在塘下镇海安学校礼堂举行。
海安作为明代抗倭戍边的军事要塞,东临沧海、三面环山,600年来始终流淌着尚武报国的热血基因。武学宗师蒋幼山,正是这片土地孕育的武学丰碑。蒋幼山曾以铜钟功疗病强身,其功法“男女老幼皆宜”的理念与现代健康需求高度契合。如今,铜钟功早已超越武术范畴,成为凝聚乡情、振兴乡村的文化纽带。铜钟功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林光木、吴茂狄、吴万金、蔡丰年、邵卫峰等扎根乡土,在社区开设养生站,在校园传授春苗班,服务民生,增强全民身体素质。
演艺大会上,开场节目《鼓武飞扬》气势磅礴,瞬间点燃了现场气氛。随后《铜钟功基本功法展示》《太极五行》《小八卦》等表演接连上演,充分展示了铜钟功的独特魅力和深厚文化底蕴,精湛的表演赢得了观众的阵阵掌声。
“很高兴能参加这次活动,为铜钟功的推广尽绵薄之力。”表演者之一、瑞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铜钟功代表性传承人吴万金说,蒋幼山的武学智慧,经过几代人的坚守与创新,从温州走向世界。现在的再传弟子们,无论是开馆授徒,还是跨界创业,都印证了“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武道精神。他希望今后能多开展类似活动,把铜钟功以及先人的武道精神传递给更多人。
现场还举行了蒋幼山故居纪念馆“铜钟功非遗传承人联合工作室”和“温州武协铜钟功联谊会”授牌仪式。这标志着铜钟功的传承与发展有了新平台,迈上了新台阶,后续将进一步推动铜钟功的资源整合与交流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