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寒料峭的1942年3月,高楼道士宫升起的浓烟尚未散尽。衣衫褴褛的村民站在烧焦的屋梁间,迎着冷雨问出第一句话:“首长好吗?”当郑海啸(时任浙南特委常委兼平阳县委书记)含泪点头,人群中响起释然的低语:“首长好就好,我们苦点没关系。”80年后,当地村民正谋划着将“共产党好,我们就有希望”这段对话镌刻在葛藤湖会师所在地的山壁之上,让这道精神闪电穿越时空,让两段对话在历史光影中重叠。然而,当镜头转向当下,牛栏坑会议旧址的残墙在荒草中颤抖,黄家老宅的瓦片在风雨中零落,葛藤湖会师广场纪念石刻仅完成了基座部分——革命记忆的物质载体正在加速消逝。
这些在血与火、寒与饥中淬炼出的朴素信仰,这些以生命和家园为代价守护革命火种的故事,不仅是浙南大地的记忆,更是整个民族精神图谱上不可磨灭的坐标。一旦这些饱含革命记忆的物质载体随时光风雨消逝,我们失去的不仅是砖瓦梁木,更是触摸历史温度、理解信仰力量的物理通道。
抢救性保护革命史迹、遗迹工作刻不容缓。如数字化建档,借鉴我市“文物卫士”平台经验,对弹痕墙、焦木梁等关键痕迹进行三维扫描,为后续修复留存精准数据。如紧急抢险加固,对濒危结构进行物理支撑。又如原真性修复,依据亲历者(知情老人、后人等)口述与历史影像,复原革命办公场所和村民掩护通道,使老宅成为“党群共生”的立体教科书。专业保护要与时间赛跑,每一片剥落的瓦砾都可能带走一段不可复活的记忆。
构建“活化”体验链,文旅等部门大有可为。红色记忆若仅存于展柜,终将褪色为遥远的符号。如以技术赋能历史场景,打造沉浸式精神传承场域,通过智能场景还原、AR互动叙事、开发“红军饭”等方式,将葛藤湖会师的胜利宣言,转化为可听可感可品的数字故事矩阵。
整合资源打包申报,政府部门可以区域联动破局。面对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革命老区乡村振兴项目的历史机遇,捆绑申报革命遗产包不失为一个好的办法。如将黄家老宅、牛栏坑会址、葛藤湖广场等“红色孤岛”串联为“浙南烽火记忆走廊”,借鉴“红+绿+文+旅”融合模式,走出一条可行之路。又如嫁接生态振兴政策:引入农业农村部“种养结合绿色循环”理念,在遗址周边发展生态果园,复制“有机废弃物处置+智慧果园”技术,用产业收益反哺文物保护。
当专项资金注入物质载体保护,当村民口述史融入智能导览系统,历史便从抽象符号变为可触摸的生命经验。当年轻的手掌抚过弹痕斑驳的老墙,当“红军饭”的滋味与历史故事一同咽下——“党群共生”的基因便从历史的书页流入当代的血脉,化为支撑民族走向未来的深沉力量。这不仅是对先烈的告慰,更是我们这一代人守护精神火种、照亮前行道路的不懈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