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占用人行道、非机动车道违停,不仅让行人被迫绕行、非机动车与机动车“抢道”,更堵塞了城市运行的“毛细血管”。
近日,市融媒体中心《直击焦点》栏目播出了这样的画面:莘塍街道镇府路的非机动车道被车辆“拦腰截断”,电动自行车只能冒险驶入机动车道与汽车混行;安阳路的斑马线沦为临时停车场......这些堵塞交通的行为,绝不该成为少数人的“无奈之选”。
找车位确实难,但再难也不能把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的出入口堵死,这是拿安全开玩笑。当“停车难”成为违停的借口,实则是将个人便利凌驾于公共安全之上——那些被堵住的出入口,堵死的不仅是道路空间,更是城市文明的底线。
破解困局需要“疏堵结合”的智慧。政府需加快停车设施建设,努力挖掘闲置地块潜力,科学布局立体车库,用政策引导社会资本缓解“车位荒”;同时更要织密监管网络,对堵塞出入口的行为从严处罚,通过电子抓拍、“黑名单”机制等措施形成长效震慑。但根本之策,在于唤醒全民文明交通的共识,可以通过社区普法、媒体曝光等方式,让“停车不入位,就是堵安全”的理念深入人心。毕竟,文明停车的核心,是对他人通行权的尊重,是对“生命通道”的敬畏。
城市治理的本质,是平衡各方利益的精细艺术。面对停车难题,既需要“建车位”的民生温度,也离不开“守规则”的治理力度。当每条人行道不再被侵占,每个非机动车道出入口都保持畅通,城市交通的“毛细血管”才能真正贯通。我们期待瑞安在这场治理实践中,既能以务实举措缓解“停车困局”,更能让不堵“生命通道”成为全民自觉。因为一座城市的文明高度,往往就体现在对公共空间与他人权益的尊重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