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潘敏洁 通讯员 吴红莲)6月30日,在位于高楼镇西侨村的瑞安市供兴农业开发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供兴公司”),工人们正忙着收购村民种植的南瓜。运营仅两个多月的供兴公司交出了一份亮眼的助农成绩单:累计消化滞销农产品近4万公斤……昔日“愁销”的高山蔬菜,如今正变身成为打开共富之门的“金钥匙”。
西侨村位于海拔500多米的山区,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孕育出南瓜、番薯、鲜笋等品质优良的高山蔬菜,然而由于交通不便、信息不畅,这里的农产品长期面临“丰产不丰收”的困境。今年,这一困境终于迎来了转机——由高楼镇农合联、马屿中心供销合作社、瑞安市百惠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等三方联合成立的供兴公司,通过“政企社联动”模式成功破解了山区农产品产销难题。
走进供兴公司,很难想象这里曾是废弃的校舍。去年,西侨村投资将这处闲置了10余年的校舍,改造为占地800多平方米的蔬菜加工基地。随着供兴公司的入驻运营,这里已发展成为集加工、研发、检测于一体的综合中心,昔日的“沉睡资产”正焕发出新的生机。
“我们村每年不仅能获得固定租金,还能享受该公司20%的利润分红。”西侨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王步钗介绍,通过供兴公司的清洗、烘干等配套设备,各种蔬菜被初加工成南瓜干、笋干、番薯干、梅干菜等产品,不仅延长了保鲜周期,还大幅提升了附加值。
“以前这些菜要是卖不掉,只能眼睁睁看着烂在地里。现在有了加工厂,我们的菜再也不愁销路了!”西侨村种植户老李激动地说。受益的不仅是西侨村,瑞安各地的滞销农产品也找到了新出路。今年4月,受阴雨天气影响,我市花椰菜产量下降、品相受损,加之外地蔬菜集中上市,导致本地花椰菜滞销。供兴公司立即收购滞销蔬菜加工成干花菜,通过线上平台销往各地。据统计,试运营期间,该公司累计销售花椰菜近2.5万公斤、鲜笋1万公斤、四季豆4000公斤,为70多户农户解决了销售难题。
此外,该公司还通过流转村内抛荒土地,统一规划管理,推行标准化种植,形成了约300亩的高山蔬菜种植基地。“我们统一提供优质种苗,推广有机肥料,既保证了品质,又为后续加工打下基础。”公司负责人胡允祝介绍。随着产业链的延伸,“家门口”的就业机会不断增多,目前该公司已吸纳50多名留守村民,预计带动人均年增收1500元以上。
市供销联社相关负责人说,从废弃校舍到“共富工坊”,从滞销蔬菜到畅销商品,我市通过“政企社联动”模式,不仅盘活了农村闲置资产,更打通了农产品产销链条,为乡村振兴探索出了一条可复制、可持续的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