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03版:聚焦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小镇青年返乡记
■记者 陈丹丹/文 蔡伟/图
孙建闯(右)给游客介绍竹丝镶嵌
竹丝镶嵌共富工坊
大学生交流会

    青春归巢,筑梦家乡。日前,25名青年大学生回到桐浦,参加大学生家乡体验日活动,体验青年创业实践,感受农文旅融合魅力。“这里的发展机会不比城市少。”活动中,大学生代表叶婷婷如是说。

    桐浦,瑞安中西部地区的一座小镇,素有“温州都市后花园”之称。在这里,有一群被称为“归雁”的小镇青年,他们曾怀揣梦想奔赴大城市打拼,如今告别霓虹闪烁的都市,带着技术、创意和乡愁回归家乡,激活了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

    从“东南飞”到“雁还巢”,这样的“雁群效应”背后,桐浦有着怎样的底气,让青年不仅愿意回来,更能“留得下、发展好”?近日,记者深入采访,探寻小镇青年归乡创业背后的故事。

    乡愁与机遇

    青年为何选择归来?

    “归雁”如何成为激活乡村发展的关键力量?答案始于一个简单却深刻的命题:如何让年轻人愿意回来,并且留得下?

    在桐浦,“乡村CEO”陈培培创办的返乡青年就业中介事务所,被当地人亲切地称为“小镇就业红娘”。一年时间里,这个机构帮助30多名返乡青年找到了合适的工作岗位,更探索出“技能培训+企业对接+创业孵化”的全链条服务模式。

    “每个青年都值得被看见!”陈培培的办公室里挂着一张桐浦镇地图,上面密密麻麻标注了返乡青年的就业创业点位。她告诉记者,这上面的每一个标注,都记录着返乡青年的足迹,见证着小镇从“洄游驿站”向创业沃土的蜕变。

    地图上最为醒目的标注,是浦西村由废弃老菜场蜕变而来的竹丝镶嵌共富工坊,这里承载着“95后”返乡青年孙建闯的非遗复兴梦。

    据介绍,竹丝镶嵌是一种传统工艺,2007年被列入浙江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孙建闯曾在高中就读工艺美术专业,在学校研修过竹丝镶嵌课程,跟随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竹丝镶嵌)代表性传承人张锦达学习竹丝镶嵌技艺。

    2019年,大学毕业后的孙建闯选择了一份比较稳定的工作——进入温州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担任辅导员,过着朝九晚五、按部就班的生活。平淡有序的日子里,将竹丝镶嵌这门技艺传承下去的念头,却始终在孙建闯脑海中萦绕。

    2020年,他毅然辞去工作回到桐浦,将自家老宅改成新篁竹创工作室,开启了竹丝镶嵌技艺产业化的探索之路。

    面对竹丝镶嵌工艺繁复、传承艰难的困境,他大胆创新,历经3年钻研,成功研发出第3代机器设备,实现超40%产品组件“机器换人”,并通过标准化流程降低制作门槛,让村内闲散劳动力也能参与生产,吃上“非遗饭”。

    2024年底,浦西村“两委”与孙建闯携手,将废弃老菜场改造为竹丝镶嵌共富工坊,打造集非遗生产、研学体验、特色集市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空间。共富工坊不仅让村集体每年增收约40万元,还创造了100个就业岗位,带动20余名村民月均增收超3600元。

    眼下,孙建闯创新推出灯具、相框等文创产品及“乐高版”DIY体验盒,以现代设计赋予传统技艺新活力,吸引更多人成为竹丝镶嵌的“粉丝”。

    孙建闯的故事,照亮了更多青年的返乡路,越来越多年轻人在桐浦找到了发展方向。21岁的曾大卫从“躺平青年”成长为镇上茶馆的咖啡师,还计划自学美术设计开发文创产品,他说:“小镇让像我这样的‘ I人’(内向青年)更有归属感。”

    这样的成效并非偶然。今年以来,桐浦镇以乡情为纽带,建立314名返乡青年“一人一档”数据库,动态追踪技能与就业意向;联合市域国企组建“用工需求池”,举办“乡音专场”招聘会,点对点推送适配岗位130余个;开展“家乡体验日”活动,组织青年走进本地企业、非遗工坊,以乡愁体验激发归属感,实现“人岗适配”与“情感扎根”双轨并进,逐步探索出了一条“引雁回巢、扎根焕活、振兴共富”的乡村振兴路径。

    政策与服务

    如何让青年“留得下、发展好”?

    乡愁可以召唤青年归来,但真正让他们留下的,是实打实的政策支持与创业环境。

    温州启浅信息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启浅科技”)的创始人季惟然,原本在杭州、义乌等地经营电商业务。2019年,他随妻子回乡探亲时发现,桐浦的变化超出了他的想象:道路变宽了,厂房建起来了,甚至连绿化、娱乐设施都一应俱全。“何不趁着家乡大力招商引资,把公司的部分业务搬回来,结束妻儿漂泊异乡的生活,也让乡邻实现在‘家门口’就业?”季惟然心中萌生了这个想法。

    2020年3月,在桐浦镇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季惟然完成了厂房搬迁,公司取名为启浅科技,主营鞋袜等产品的电商销售。

    季惟然算了一笔账:在杭州、义乌经营电商直播业务,虽然平台够大,但高昂的运营成本始终是个难题;回到桐浦,厂房租金、工人工资都将大幅缩减。

    “政府提供了1000平方米宽敞明亮的厂房,还提供招工、金融等全方位支持,开支少了,利润就上来了!”季惟然感慨道,后顾之忧由政府帮忙解决了,他们只需专注于企业发展。

    真金白银的政策扶持与真心实意的服务保障,如同为“归雁”插上了强劲双翼。启浅科技迅速步入发展快车道,直播间订单纷至沓来,不仅将本地鞋袜产品行销全国,还依托桐浦及周边镇村坚实的产业链基础,将直播业务成功拓展到厨卫五金领域,打造自主品牌,构建起仓储、销售一体的发展格局,跻身瑞安电商“第一梯队”,并带动周边村民30余人就近就业。

    好风凭借力,送雁上青云。启浅科技的成功并非个例。近年来,桐浦镇把支持返乡创业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出台了一系列实实在在的扶持政策。从场地支持到资金补贴,从人才培训到市场开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创业服务体系。不仅如此,该镇还定期举办创业沙龙、项目路演等活动,促进创业者之间的交流合作,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

    “我们不仅要‘引凤还巢’,更要‘筑巢引凤’。”桐浦镇相关负责人说,资金短缺、不了解政策、缺少技术支持……当乡愁与现实碰撞,创业项目很可能夭折。对此,该镇用心“筑巢”、用情“引凤”,营造浓厚的创新创业氛围,以周到贴心的服务激发企业的内生动力与活力,让越来越多的青年愿意返乡创业。

    突破与激活

    青年返乡“路”在何方?

    “年轻的时候总要出去看一看。”和许多在小镇长大的同龄人一样,“创二代”杨新新毕业后选择留在杭州,从事服装设计工作,一干就是四五年。

    但家乡的发展始终牵动着杨新新的心。2024年,她父亲创办的桐浦镇南南家庭农场入选市级研学基地,由于人手紧缺,她决定回乡,开启了“创二代”返乡创业之路。

    杨新新选择回归农场,并非简单的“子承父业”,而是怀揣着让农业焕发新活力、为城市孩子打造自然课堂的愿景。“当下,农业不再是‘土里刨食’,而是充满无限可能的广阔天地。我们守着土地,更要激活土地的价值。”杨新新坦言,她的目标是将父辈的农场转型为一个连接城乡、寓教于乐的“自然体验空间”,让更多人,尤其是孩子们能在这里触摸土地,感受劳作之美。

    敏锐捕捉到乡村体验的新趋势,杨新新今年在农场内砌起了一座窑炉。“窑炉面包的火爆契合了游客对原始烹饪方式和天然味道的向往,这正是我们想传递的‘从土地到餐桌’理念的绝佳载体。”她介绍,这是为研学团队延伸定制的体验课程,孩子们可以亲手揉面、制作面包、现场烘焙,在烟火氤氲中见证食物诞生的过程,体会“粒粒皆辛苦”。

    窑炉面包成为新晋“网红”,为研学团队带来丰富体验,这是杨新新精心构建的“玩中学”研学体系的一个缩影。除此之外,南南家庭农场还开发了农耕、非遗代表性项目漆扇制作、石磨豆浆等十余项特色体验活动。今年以来,凭借丰富的课程矩阵,该农场已接待研学学生近万人次,客流量同比激增70%。

    在桐浦镇的另一边,返乡青年杨杨的收获农场也办得有声有色。

    收获农场里,大片的草地是孩子们肆意奔跑的乐园,各种各样的小动物吸引着孩子们前来投喂,还有菜园可供采摘,花园可以浇花。杨杨精心设计了自然教育体验课,让孩子们在亲近自然的过程中学习知识。周末的农场里,孩子们脚踩泥土,亲手种下蔬菜种子;在喂养小动物的过程中,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

    杨杨还根据不同季节推出特色活动:春天可以采摘草莓、桑葚,夏天可以挖藕,秋天能堆肥,冬天则可以围炉煮茶,享受温暖的亲子时光。凭借丰富的活动和优美的环境,收获农场成为当地亲子游的热门“打卡地”。

    这些“归雁”的故事不仅激活了乡村的要素配置和内生动力,唤醒了沉睡的资源,也倒逼桐浦镇提高服务意识。近年来,桐浦镇依托共富工坊开设非遗代表性项目技艺、直播技能等培训,培育“农创客”“新农人”等50余名,促成南南家庭农场、收获农场、大桐茶馆等主理人交流合作,串联镇域文旅点位打造“四季桐游”路线,激活全域文旅活力,并择优吸纳23名青年人才作为村级组织储备干部,为基层治理注入新鲜血液。

    眼下,村级组织换届工作即将启动,该镇正积极实施“青年人才回引计划”,通过政策宣传、岗位推介等方式,招引优秀青年返乡任职,激发乡村发展活力。前不久,该镇还公开招录第一批10名“共富委员”,将致富能人的专业所长、创业经验、共富资源与各村的发展特色、资源禀赋等进行精准匹配,实现人才与乡村的“双向奔赴”,携手绘就共富新图景。

    乡愁只是召唤青年回归的情感纽带,实打实的政策支持、完善的创业服务、活跃的产业生态,才是让他们扎根发展的关键。在乡村振兴的大背景下,桐浦镇的实践提供了一个可借鉴的样本。它证明,只要搭建好舞台,小镇青年不仅能在家乡找到人生出彩的机会,更能成为激活乡村发展的关键力量。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要闻
   第00002版:最新闻
   第00003版:聚焦点
   第00004版:天下瑞安人
小镇青年返乡记
瑞安日报 聚焦点 00003 小镇青年返乡记 ■记者 陈丹丹/文 蔡伟/图 2025-7-8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