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03版:最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要人来”到“人要来”
看瑞安如何激活文化礼堂这“一池春水”
村民在汇桐文化礼堂观看电影
安阳街道广场社区文化家园举办竹编活动
扫一扫,看图文
桐浦镇浦西村文化礼堂

    ■记者 金冬冬 陈小斌

    文化礼堂作为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载体,已成为凝聚村民精神、传承乡土文化、丰富农村生活的重要场所。2013年,我市首家乡村文化礼堂建成投用,12年来,我市已建成文化礼堂460家,实现了500人以上行政村全覆盖。

    我市是如何一步步摸索,实现文化礼堂从示范引领、全面覆盖到提质升级的不断进阶,把文化礼堂打造成为群众“精神高地”,实现“大门常开、群众常来”的呢?

    浦西村实践:从“请人来”到“人自来”

    “以前每次开展活动,我都要事先准备一些小礼品。”回想起2024年初刚接手桐浦镇浦西村文化礼堂工作的情景,文化特派员陈培培坦言,当时面临着“活动要靠喊,礼物吸引人”的窘境,“不仅身体累,心里也愁,总觉得好服务没真正落到实处,村民接受度也不高。”

    怎么才能让村民主动来?陈培培把目光投向了村里的孩子。为此,她策划组织了一系列活动,培养孩子们定期参与活动的习惯。她利用文化礼堂内的120英寸大屏,推出“周六儿童影院”活动,播放迪士尼动画、《哪吒》等优质电影。从此,无需吆喝,村里的孩子便形成了默契:每到周六下午,十几个小朋友总会准时出现在文化礼堂里。

    孩子来了,如何点燃更多村民的热情?陈培培又将目光投向线上热点。她借鉴小红书、B站等社交平台上的创意,在父亲节策划“星期天我请爸爸喝啤酒”活动,让小朋友借此表达对父亲的感恩。充满巧思的文案海报在“15分钟浙里文化圈”小程序上发布后,活动名额瞬间被“秒光”。

    优质活动的口碑一旦建立,社群便如滚雪球般不断壮大,新面孔纷纷加入,连邻村村民也主动“找上门”。在活动中,陈培培设置了“加群就是签到”的简单方式,省去了烦琐流程,这又为下一次活动积攒了人气。

    一次次活动中,陈培培还成了“星探”,挖掘出不少本村的能人巧匠。“我们把活动策划也交给志愿者,让她们‘挑大梁’,我来做后勤保障。”陈培培说,这样一来,不仅志愿者有了表现舞台,而文化礼堂有了“新头脑”策划,好活动好点子也源源不断。

    联盟破局:好资源激活一片天

    “阿婆,晚上这里有演出,记得一家人来看哦。”“放心,我晚上一定来!”这是桐浦镇大路村报账员兼文化礼堂干事叶丽雅与村民之间的常见对话。

    一场文化走亲专场文艺演出在该村汇桐文化礼堂热闹开演,吸引了不少村民来观看。舞蹈、山歌、小品……精彩节目接连登场,礼堂里鼓掌声、欢笑声不断。

    据了解,汇桐文化礼堂在2024年进行了升级,全新的场馆配备了室内外双大屏,在今年被评为“智能文化礼堂”。文化礼堂想要人气,最好是天天有演出,但这不切实际,如今通过数字化,轻易实现了“天天有演出”。汇桐文化礼堂每周固定播放电影和鼓词,深受村民喜爱。

    然而,叶丽雅也有烦恼:“说实话,村里年轻人少,人才少,我个人的想法终究有限。”如何让这么好的设备充分“活”起来?叶丽雅想到了“借力”,她计划向浦西村取经,一起合作举办一个科技节。“我们还打算利用AI,给村里的老人拍照,我们的设备这么好,一定要想办法全部利用起来。”她说。

    大路村还有两个“兄弟村”董夏村、黎明村,三村所在的片区叫“汇桐”,三村紧密相连,村民交往频繁。大路村的文化礼堂取名“汇桐”,也正是希望它能辐射三村。于是,成立“文化礼堂联盟”的想法应运而生。

    “我们提升汇桐文化礼堂,目的是让它成为辐射整个片区的文化阵地。”桐浦镇宣传委员杨小梦介绍,董夏村与黎明村的文化礼堂条件有限,缺乏舞台与多功能空间,如今就能共享大路村的优质场馆举办活动。“好条件不应只服务一村,要让它照亮周边一圈。相邻村庄抱团发展,让有限资源惠及更多村民。”

    居民共创,小空间“榨”出大活力

    走进安阳街道广场社区文化家园,只见书架上的书籍有点凌乱,设施设备也比较陈旧,有些柜子磨损严重,桌面上更是堆满了正在制作的竹编材料。但这略显“不讲究”的模样,恰恰是居民高频使用的印记。“我宁愿这个场馆杂乱一点,也不希望它空置。我要把文化家园所有空间都充分利用起来。”该社区党支部书记兼居委会主任冯芝卉语气坚定。

    手艺人每周免费来传授技艺,帮赋闲在家的“宝妈”实现“指尖增收”;党员志愿者长期开设公益英语绘本课;辖区居民捐出闲置的自习桌,为孩子们搭建学习角;爱心人士众筹,供应夏日伏茶……居民力量源源不断注入,小小的空间被“榨”出最大价值。据了解,去年社区自办的首期暑托班大获成功,课程设计还获得市妇联点赞,现已升级为“家门口青少年宫”项目进行推广。

    双向奔赴,方能持久。文化家园的用心运营,也换来了居民的深度参与和口碑传播。如今,广场社区文化家园的三个活动微信群几乎都是满员。“活动频次和质量,我们都是有保障的!”冯芝卉介绍,像体验类的活动,名额会特意放宽,让更多人参与进来。

    可以看到,文化家园的活力,源于居民智慧的汇聚、资源的共享,更源于那份“我参与、我受益、我分享”的社区认同感。

    专业引路,需求“定制”盘活大空间

    走进安阳街道祥和社区文化家园,这里明亮宽敞得有些让人惊讶。这里总共有三层楼,每层600多平方米,加起来近2000平方米,是许多社区羡慕的资源。但该社区副主任程环心里清楚:地方大了,如果用不好,反而会显得“空荡荡”。

    “刚开始,靠社区自己还能维持每周一两次活动。但居民的需求越来越多、越来越高,光靠社区这点力量真不够。”程环说。眼看着精心打造的空间有闲置的风险,社区决定变个法子——引入专业的第三方运营机构,让他们提供一些普惠型培训课程。

    这个模式的关键词是“定制”,由社区主导,负责走访居民、精准宣传,由第三方运营机构辅助,提供技术支持,比如专业的课程设计、问卷调研等。程环说:“怎么知道居民想要啥?我们就得自己跑腿,整理居民的‘心愿清单’,再排摸辖区资源,根据清单确定内容。”而第三方运营机构则凭借专业能力,把居民的“心愿”变成实实在在、接地气的课程和活动。就这样,空间被高效利用起来,日常开展的普惠型课程包括书法绘画、亲子手工、健康讲座等,在三层楼的不同功能室里同时进行。

    第三方运营机构带来的不仅是课程,还有更规范的管理和更持续的服务能力,让活动不再是“一阵风”。“专业力量加入,让服务更可持续、更对胃口。”程环这样评价合作带来的变化。以往光靠社区力量,大空间一周举办一两次活动确实显得“冷清”,也浪费资源。现在,除了常规普惠课程,第三方运营机构还能策划一些社区自己想不到的新颖活动,让文化家园的活力更足。

    从担心“大而空”到实现“大而活”,祥和社区文化家园的路子,为那些拥有优质硬件却苦于运营的文化家园,提供了一个值得借鉴的答案。

    无论是乡村文化礼堂,还是城市文化家园,都在探索适合自己的出路,一条“多管齐下”的活化之路。它没有标准答案,核心在于敏锐捕捉群众的需求,盘活既有资源,最终让村民从“被组织”走向“自奔赴”。当文化礼堂真正成为心之所向、身之所往的“精神家园”,那“一池春水”,自然清流不息,生机盎然。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要闻
   第00002版:最新闻
   第00003版:最新闻
   第00004版:聚焦点
看瑞安如何激活文化礼堂这“一池春水”
瑞安篮球高手集结选拔
瑞安青年梁锋当选常委
瑞安日报 最新闻 00003 看瑞安如何激活文化礼堂这“一池春水” 2025-7-9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