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04版:玉海楼
上一版3  
 
放大 缩小 默认   
清代平阳一部印谱 瑞安六位名士作序
侯绍裘篆刻
周国琛为画像题签
孙衣言为印谱作首序

    ■林良爽

    清同治五年(1866)暮春,平阳篆刻家侯绍裘摩挲着新成的《癖石山房印谱》四卷,想到一纸素笺竟邀来瑞安六位名士挥毫作序,应该感慨万千。这不仅是他个人艺术生涯的盛事,更是一段佳话,无声见证着晚清浙南文坛的开放胸襟:一方水土滋养的,既有执刀叩石的布衣匠人,更有激赏风雅、乐于提携后进的学林前辈。

    侯绍裘为啥请大咖作序

    侯绍裘(1837—1876),名业兴,字焕啟,字星舫,平阳金乡人(今苍南),善琵琶、丹青、书法,工术数,尤精篆刻。同治五年(1866),保举团练,钦加六品衔。

    侯绍裘篆刻师法邓、浙二派,《癖石山房印谱》四卷共选录223方印,大部分为闲章,名句居多,都没有边款。

    印谱四卷共有序跋17篇,第一卷序7篇,自序1篇;第二卷序2篇,第三卷序3篇,第四卷序4篇。作序者都是浙南名士。17篇序跋中,瑞安人就占了6席,分别是孙衣言、孙锵鸣兄弟,周国琛、周绍言父子,还有林梦楠、王旬宣。

    侯绍裘刚出生就丧父,是母亲含辛茹苦把他养育成人。年少时,他体弱多病。长大后,广泛涉猎占卜、风水、绘画、乐器等,特别是琵琶技艺得到名师指点,而后从事戏曲演艺。一次,他偶尔得到朋友赠送其家父之前所珍藏的铜、石印章和《飞鸿堂印谱》(由清乾隆年间徽州藏书家汪启淑历时三十余年编纂),侯绍裘“如获异宝”“由是百虑屏除,一意研习,夕抚朝摩”,开启篆刻之路。他在自序里说:“僻陬荒陋,幼少数读书,性情所近,又不获窥古人艺事之绪,余于第一无师之业。”同治五年,侯绍裘三十来岁,学习篆刻还仅短短八年,便已编辑篆刻作品《癖石山房印谱》四卷。至于编辑印谱的目的,侯绍裘说:“谨汇其学步应酬之作,就正方家,以祈教益吾志之所未逮。”他之所以请这么多名家为印谱作序,就是想得到名家的评价、认可,从而使其篆刻得到社会的认可,提高自己在篆刻界的知名度。

    孙氏兄弟乐于提携后进

    当时,孙衣言、孙锵鸣兄弟已在仕途、学术、教育领域有一定的影响力,为侯绍裘的印谱作序,是他们对年轻人及其篆刻水平的认可。

    印谱首序就是孙衣言的。序言共266字,用行书书写。落款:同治纪元丙寅清和月,章安琴西孙衣言。左侧下方钤有两方印:上朱文“上书房行走”,下白文“孙衣言”。孙衣言在序里写道:侯绍裘专注而达到精通,不是那些为世俗事务奔波、时作时辍、不能持之以恒的人所能做到的,所以乐意地为之撰写。侯绍裘曾为孙衣言治印,孙衣言对其篆刻的评价是:“其雄劲苍古中,时露妍媚之态,盖浸淫与古者深矣。”

    孙锵鸣撰写的则是题诗,129字,行书书写。落款:瑞安孙锵鸣题。下方钤有两方印,上朱文圆印“蕖田”,下白文“金马玉堂之章”。孙锵鸣评价:侯绍裘篆刻摹古有深意,自言石头就是他的命根子。往上追随学习秦朝李斯、唐朝李阳冰之篆刻,往下学元朝吾丘衍的篆刻技法,篆刻时稍微刻不好,必定重刻。篆刻的印章有的像龙盘,结体特别;有的如猛兽争斗,笔锋狠横。看似笨拙却显古劲,细瞅又能妩媚透出刚雄。“送我的印谱十分喜爱、难以释手,那盖着红泥的印章,争相辉映!”

    孙衣言、孙锵鸣兄弟的序无疑让其印谱增色不少。

    周氏父子并力激赏风雅

    孙衣言、孙锵鸣兄弟之所以给侯绍裘的篆刻这么高的评价,是因为正像瑞安才子周国琛在序里写的:他“《三十五举》,井井在胸;九万六文,如如趁手”。

    周国琛(1796—1884),字树蘅,号莲仙。世居四柏巷,又号四柏丈人,筑有尺研楼。瑞安城关人,道光二十六年(1846)岁贡生。博学工诗、工画,尤工画美人,还精于戏曲,瑞安“清音社”发起人。著有《尺砚楼诗稿》一册和《天研楼画本》《昆谱》《十二思君》鼓词唱本。道光十六年撰写《聚星山长莲仙氏周国琛为邑侯彭公落成聚星书院碑记》,曾任莘塍聚星书院山长。

    周国琛提及的《三十五举》是中国最早的印学理论著作,由元代金石学家、印学家吾丘衍所著《学古编·三十五举》和明代篆刻家朱简所著《印经·三十五举》的统称。前十七举讲述篆法,后十八举论及刻法,系统阐述了印章文字的篆法和镌刻方法。“九万六文”,指《说文》、“六艺”。这些是篆刻者必须具备和掌握的基础,而侯绍裘做到了“井井在胸”“如如趁手”。侯绍裘还勤学苦练,“虽盛暑严寒,而靡斁。”靡斁,指不厌倦、不停止。不管春夏秋冬、严寒酷暑,从不厌倦、从不停歇。

    周国琛的序放在第二篇,396字,楷书书写。落款:同治五年,岁舍丙寅清明日,瑞安六十九老人周国琛莲仙氏撰。下方钤有两方印:上白文“周国琛”,下朱文“莲仙”。作为晚清瑞安很有名气的才子,周国琛写这篇序时,年已六十九岁,也足见对年轻人的重视。此外,周国琛为其撰序,可能还因为他们两人有共同爱好,善音律、好戏曲。

    周国琛除写序外,还给侯绍裘的画像隶书题签“石丈人无量寿”,该画像是永嘉杨得霖(字雨崖,咸、同间布衣,工花鸟,兼善草虫,靠画画谋生)为侯绍裘所画。

    周绍言(生卒不详)是周国琛的儿子,号左铖,字小莲,同治乙丑年(1865)举人。像其父,也善音律,参加“清音社”活动。晚年教学于东山书院,著有《浮瓮集》。他与侯绍裘也是好朋友,“盘桓成莫逆”,绍言谦称为弟。

    印谱第四卷有四篇序,绍言的序放于第四篇,205字,行草书写。落款:星舫词长郢正,小莲弟周绍言。下方钤长方白文“绍言印”。绍言对其为人、品德,特别是篆刻,给予较高评价:“侯生石作田,笔耕三寸铁。年华独罗绮,胸次沃冰雪。汉体辨六书,缪篆守一格。腕底然千钧,元精落波撆。谓奇不如古,谓巧不如拙。游刃空虚间,飞行绝形迹。”

    饱学之士肯定勤砺弥深

    瑞安林梦楠为侯绍裘玉照题诗,放在印谱第一卷。“侯葩奇字擅家风,波磔由来妙不同。每向闲窗镌石冻,有谁篆刻笑雕虫。平生石癖世无伦,隹号应须署印人。一卷琳琅红押纸,籀书斯篆学周秦。”64字,隶书书写,落款:俚句奉题星舫仁兄大人玉照,瑞安林梦楠拜吟。下方钤椭圆形朱文印“星樵”。

    林梦楠(生卒不详),字星樵,马屿镇浦西人。咸丰九年(1859)举人,饱学之士。卒年五十七岁。著有《濒江战守日记》一卷及《星樵词》一卷。

    林梦楠为孙诒让、黄绍箕、洪炳文的业师。洪炳文(1848—1918),字博卿,号楝园,别署花信楼主人等,瑞安城关人。清代杂剧家。幼从学于外祖父张振夔,十四岁从业师林梦楠、黄体芳习经史。

    林梦楠与孙家关系很好。孙诒让弱冠之年曾受业于其门下。1868年,孙衣言的《戊辰南行日记》里记载:“予以三月初三日,挈儿子诒让应礼部试至都,与林星樵孝廉、王仲兰表弟、青田叶昆山孝廉,同居杨梅竹斜街长升店者逾月。礼闺榜开,诒让暨诸同人皆报罢。四月二十六日,诒让与星樵、仲兰、昆山航海南归。”孙衣言还写有《摸鱼儿》词,序曰:“林星樵、广文自由拳归,见顾敝庐,匆匆言别。出素纸索书近作,因为填此解。即用石湖晚春词韵,以博一笑。”

    林梦楠还是孙锵鸣的追随者,咸丰十一年(1861),协助孙锵鸣办团练,负责港乡团务。同治元年,曾与太平军战于瑞安马屿、陶山一带。后,任安吉、嘉善教谕。在任十余载,兴学育才,颇有政绩。

    瑞安王旬宣的序在印谱第三卷卷首,293字,由平阳名士叶景开用隶书书写。落款:安阳王旬宣顿首拜撰,鳌江渔隐叶景开书。左侧钤:上方白文印“王旬宣”,下方朱文印“叔劭”。叶景开(1815—1894),又名晓岩,平阳县鳌江人,地方名士。

    王旬宣(1827—1887),谱名勋爱,字爱棠,号仲兰。瑞安城关人。清咸丰十一年(1861)优贡,同治六年(1867)举人。与孙衣言为中表,与黄体芳为道义交。黄体芳任山东、江苏学政时,聘王旬宣襄校试卷,选拔得宜。王旬宣曾主讲永嘉枫林书院、乐清梅溪书院。

    王旬宣与侯绍裘结交比较迟,但“一见如旧识”。从王旬宣序里,读者可以进一步了解到侯绍裘的篆刻是自学成才。“侯君星舫,天资隽兴,性耽丝竹,琵琶最胜,术数家靡不窥其堂奥,而于摹印一道,尤留心研究,而不敢自以为是。古名家如王厚之、颜叔夏、赵子昂诸公,想像摹拟,各得其似。而于今人之精能可法者,博采兼收,几无遗美,可谓善自得师者矣。”

    一部《癖石山房印谱》,恰似一扇窥探晚清浙南金石文化的窗牖。六位瑞安名士的笔墨加持,不仅是对侯绍裘个人技艺的肯定,更折射出地域文脉的交融与传承。这本印谱,终成一座桥梁,一端系着布衣匠人的艺术孤旅,一端连着文化世家的精神脉络,共同构筑起温州篆刻史上一段值得细品的传奇。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要闻
   第00002版:最新闻
   第00003版:百姓事
   第00004版:玉海楼
清代平阳一部印谱 瑞安六位名士作序
瑞安日报 玉海楼 00004 清代平阳一部印谱 瑞安六位名士作序 2025-7-14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