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杨微微/文 江臻亮/图)“出菇了!头茬菇出菇了!”7月20日10时许,记者走进桐浦镇大路村菌菇基地,这里的第一批草菇正式开采。这是桐浦镇自招引粮菌循环农业项目落地后,由九益久(温州)循环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产出的首批成果。首日采摘了2000多斤草菇,实现“高端”菌菇本地化生产,填补了温州市场空白,也意味着该菌菇基地正式进入试产阶段。
走进桐浦镇菌菇基地的现代化智能控温室,仿佛闯进了“蘑菇仙境”。空气中弥漫着阵阵菇香,一层层整齐的菇床上,外表圆润可爱、颜色灰中带褐的草菇,如黑珍珠般“镶嵌”在菇床上。“像这种颜色和个头大小就可以采摘了,产量上来后,一般一天要采4次。”菇房内,九益久(温州)循环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谢修福麻利地采下一颗圆溜溜的草菇,脸上难掩丰收的喜悦。
据悉,这批草菇于7月8日播种,仅经过12天即迎来采摘。住在智能化菇房内的草菇,生长周期从传统的35天缩短至如今的18至25天。智能化设备不仅稳定了产量,更显著提升了生产效率。新鲜的头茬草菇,当天吸引了浙江省农业技术推广中心食用菌专家陈青、省农科院食用菌研究员金群力等专家前来指导,还引来了知名商超、“菜篮子”等渠道商洽谈合作。目前基地已接到不少预订单,生产的草菇将销往上海、广州、深圳等地。
菌菇对温度、湿度等生长环境要求较高,且部分菌类不宜长时间运输及保存。桐浦菌菇基地的草菇如何破解这些难题?奥秘就在于其科技赋能的生长环境——这些“住”在中央空调智能调控环境中的草菇,其栽培技术大有来头。
“这套智能设备能精准控制温度、光照、湿度和二氧化碳,菇房需要什么就补充什么,包括施肥,基本实现了智能化操作。原来种菇靠经验,现在靠科学计算。数字赋能作为我们强有力的工具,让我们真正体会到科技的力量,使得农业工业化生产。”谢修福说,他1998年踏入菌菇生产行业,见证了行业从依赖经验的1.0时代,发展到如今他称之为4.0版本的精准数字化生产。养菇技术的进步伴随着投入的增加,一个占地210平方米的菇房,可容纳两排六层菇床,实际种植面积达434平方米,总投资约114万元。“一批播种能采6000斤草菇,一年可种植18至20批次,这样一个菇房年产量达12万斤草菇。”谢修福说,像这样的菇房,该菌菇基地建有52间,将陆续进入生产。
据悉,粮菌循环农业项目于2023年在桐浦镇落地。九益久(温州)循环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与省农科院协同创建“粮—菌”生态循环产业园,构建“资源—产品—再生资源”的物质循环利用和能量流动模式。项目以食用菌产业为纽带,主要利用稻草等农业废弃物为原料,打造“粮食—食用菌”生态循环农业产业链条,实现物质能量高效转化和多重经济效益,推动农业废弃物资源循环利用,达成生态与生产互促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