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04版:天下瑞安人
上一版3  
 
放大 缩小 默认   
苏海陆
从瑞安出发的新生代古典舞标杆
扫一扫,看图文

    ■记者 钱枫枫

    7月12日,被誉为“舞蹈家摇篮”的北京舞蹈学院(以下简称“北舞”)的青年舞团为温州观众带来了一场精彩绝伦的舞蹈盛宴。在众多优秀的舞者中,一位会说地道瑞安话的年轻演员格外引人注目——他就是来自瑞安的苏海陆。这是这位游子第一次以舞者的身份回到家乡演出,用翩跹舞姿向家乡父老诉说他的艺术人生。

    苏海陆虽然从小在武汉长大,但能说一口流利的瑞安方言;年纪轻轻的他就成为北舞的教师,其扎实的古典舞基本功被编入北舞教材;谈起家乡美食,他如数家珍,北麂的鱼丸、湖岭的牛肉焙片都让他念念不忘;走过许多城市,他却始终被温州独特的人文情怀深深吸引……今天,让我们走近这位青年舞蹈家,聆听他关于成长、艺术与家乡的动人故事。

【人物名片】

    苏海陆,1993年出生,瑞安马屿人,北京舞蹈学院中国古典舞系毕业,现任职于北京舞蹈学院青年舞团,并任教于北京舞蹈学院中国古典舞系与教育学院。他创作的《门神》曾获全国荷花奖古典舞组银奖,《月下独酌》在第九届华北五省舞蹈比赛中包揽表演和创作双项一等奖。其编创剧目《刺秦》获得第二十届韩国首尔国际舞蹈大赛组委会特别大奖,获2023年PDE国际舞蹈展演银奖。2023年,他参加录制央视春晚表演节目《满庭芳·国色》,还曾参加《天天向上》《中秋奇妙游》《春节奇妙游》《中国好时节》《诗画中国》《国潮盛典》《舞蹈风暴》等一批综艺节目的录制。

    行业标杆:行走的“古典舞教科书”

    数年前,在湖南卫视舞蹈综艺《舞蹈风暴》中,20多岁的苏海陆以飘逸的剑客之姿登场。人如疾风,剑走游龙,满场翻腾奔袭的表演赢得满堂喝彩。中央戏剧学院舞剧系系主任沈培艺当场点评:“苏海陆是中国古典舞基本功训练教科书中,从头到尾示范的那位舞者。”

    这位“90后”舞者大学毕业后就成了北舞的教师,并任职于北舞青年舞团,在业内享有“古典舞教科书”的美誉。他创作的《门神》曾获全国荷花奖古典舞组银奖,《月下独酌》更是在第九届华北五省舞蹈比赛中包揽表演和创作双项一等奖。

    苏海陆的舞蹈之路可谓星光熠熠。2023年央视春晚舞台上,他以精湛的舞技征服了全国观众。在国家大剧院举办的北京舞蹈学院建校70周年专场演出中,他与黄豆豆、山翀、殷硕等温籍舞蹈名家同台献艺。作为新生代古典舞代表人物,苏海陆的表演既有传统古典舞的韵味,又融入了现代审美元素,形成了独特的个人风格。

    苏海陆不仅是湖南卫视《舞蹈风暴》最早邀请的一批舞者嘉宾,也曾多次参演河南卫视口碑舞蹈“奇妙游”系列节目等。近些年来,他曾主演舞剧《杜甫》《满江红》《白蛇》等一批热门作品。在舞剧《杜甫》中,他塑造的诗人形象深沉内敛;在《白蛇》中,他演绎的法海刚柔并济。每个角色都被他赋予了独特的艺术生命力。

    乡音密码:“jio好兮jio好”!

    “我是瑞安人,虽然从小随父母在武汉生活,但瑞安话是我的乡音。”苏海陆在接受采访时,一口地道的瑞安话让人倍感亲切。12岁考入北舞附中后,这位少年就开始了北漂生涯,但乡音从未改变。“父母在家一直说瑞安话,寒暑假、过年回老家也都是用方言交流,所以很自然地就学会了。”他说。

    在中国舞蹈教育的最高学府,苏海陆惊喜地发现,从北京舞蹈学院首任院长陈锦清,到享誉全国的黄豆豆、山翀、殷硕等舞蹈名家,温州籍舞者构成了中国舞蹈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这些前辈不仅用精湛的舞技征服观众,更用温州人特有的拼搏精神在艺术道路上不断突破。

    2024年,“舞向巅峰”北京舞蹈学院70周年专场演出在国家大剧院连演三场。当时,在大剧院的化妆间里,“jio好兮jio好”(意为“很厉害”)的乡音此起彼伏,这些在舞台上光芒四射的舞者,用最质朴的家乡话为彼此加油打气。

    “这或许就是温州人的特质。”苏海陆深有感触地说,“就像温州商人走南闯北一样,我们温州舞者也把这种敢闯敢拼的精神带到了艺术领域。”在他看来,舞蹈不仅需要天赋,更需要温州人那种敢为天下先的韧劲。正是这种刻在骨子里的精神密码,让一代代温州舞者在艺术殿堂里绽放异彩。

    游子乡愁:最爱鱼丸汤和牛肉焙片

    求学时期的寒暑假,苏海陆总会迫不及待地回到瑞安。在老家马屿镇焦坑村(现与永丰村合并为永兴村)的乡间小路上、在万松山上、在外公家北麂岛的海边,都留下了这位舞者最温暖的记忆。“作为一名舞蹈演员,我去过很多城市,有时候会在一个地方住上一两个月。但只有回到瑞安,才能真正感受到那种独特的人文温度。”苏海陆说。

    清晨5时的万松山,是苏海陆最爱的练功场所,他还清晰记得环山跑道长度是4公里多。天还没亮,山间的茶亭已经亮起温暖的灯光。“那些志愿者凌晨就开始忙碌,为路人准备免费的凉茶。这份坚持了20多年的善意,让我深深感受到家乡人的淳朴与热情。”说到这里,苏海陆眼中闪烁着自豪的光芒。

    更让他感动的是家乡人共建家园的凝聚力。苏海陆说,那些年,每次回到老家感觉都不一样。他在老家后山水泥路旁的石碑上看到,捐赠名单里有远在异国的华侨,有事业有成的企业家,也有普通的村民。每个人都在用自己的方式回报这片土地。他的父亲也曾为家乡建设贡献一份力量,这份传承让苏海陆倍感骄傲。

    说到家乡美食,这位平日里严格控制饮食的舞者瞬间打开了话匣子。“北麂岛的手打鱼丸汤,那鲜美的滋味让人念念不忘,我的舅舅至今还经常给我邮寄冷冻鱼丸;湖岭的牛肉焙片,咸甜适口,越嚼越香。”他如数家珍地列举着:家酿烧酒的醇厚、状元红荔枝干的甘甜、鲨鱼鲞丁的独特风味,还有老家那几个村子特产的优质红糖,“这些味道,走到哪里都忘不了。”

    苏海陆与妻子王念慈是北舞校友中的一对神仙眷侣,这次来瑞安携手压轴演出《梁祝》。这位温州媳妇已经品尝过许多温州风味。苏海陆笑言,妻子是黑龙江大庆人,在年夜饭的“南北之争”中,一碗地道的温州炒粉干成功征服了这位北方姑娘的味蕾。这次演出,东道主苏海陆也给团里的舞者热情安排了鱼丸汤、糯米饭、伏茶等特色美食。

    “作为一名公众人物,如果向观众朋友们推介瑞安,你会希望带大家去哪里看看?”对于这个问题,苏海陆这样回答,会向大家推荐来北麂岛看看,与商业化浓厚的海滨城市不同,北麂岛保留着最本真的渔家风情。“那里的海风带着淡淡的腥味,却格外亲切;那里的海鲜新鲜肥美,渔民朴实热情。”在他心中,这片未被过度开发的海岛,正是温州人精神的最好写照——在现代化浪潮中,依然坚守着最本真的品格。

    艺术之思:用热爱点亮舞台的永恒光芒

    多年在外奔波演出,苏海陆难得有机会来到温州的舞台。这次演出,他的舅舅、阿婆等十几位亲人第一次在现场见证他的艺术人生。“很特别,当知道台下坐着最亲近的人时,每个动作都倾注了更深的情感。”苏海陆说着,眼中闪烁着温暖的光芒。

    作为艺术教育工作者,苏海陆对美育有着独到见解:“艺术不是奢侈品,而是每个人生命中的必需品。它能唤醒感知,滋养心灵。”他特别期待家乡的孩子们能走进剧场,“那种直击心灵的震撼,是任何屏幕都无法传递的。当舞者的呼吸与音乐共振,当每一个动作都在诉说情感,这种艺术感染力会深深烙印在孩子们心中。”

    面对家乡怀揣舞蹈梦想的年轻人,苏海陆的话语真挚而恳切:“这个行业需要面对伤痛、孤独和无数挑战,如果没有发自内心的热爱,很难坚持走下去。”他坦言,舞蹈演员的收入远不如影视明星,但舞台带来的精神满足无可替代。“找到真正热爱的事物,并为之倾注全部热情,这样的生命才会发光。”他说。

    谈及这次演出的节目单,苏海陆侃侃而谈,从展现中华武士精神的《秦王点兵》,到充满禅意的《千手观音》,再到与妻子王念慈共同演绎的经典《梁祝》。“每个节目都经过千锤百炼,巡演50多场仍在不断打磨完善。”他特别提到,《奔月》中水袖的每一个弧度,《黄河》中每个动作的力量感,都是对中国传统美学的当代诠释。

    “在数字时代,现场表演的珍贵之处就在于那份真实的温度。”苏海陆说,“当舞者的汗水与观众的目光相遇,当台上台下的情感同频共振,这种人与人之间最本真的连接,是任何技术都无法复制的。”他相信,正是这种独特的艺术体验,让剧场永远拥有不可替代的魅力。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要闻
   第00002版:最新闻
   第00003版:百姓事
   第00004版:天下瑞安人
从瑞安出发的新生代古典舞标杆
瑞安日报 天下瑞安人 00004 从瑞安出发的新生代古典舞标杆 2025-7-23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