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杭州医学界,提起林树侯,人们敬重他精湛的医术,更钦佩他那份贯穿一生的赤子情怀。这位来自瑞安上望的医者,其人生轨迹深深烙印着家乡的印记:瑞安中学的求知岁月点燃了他的革命理想,投身家乡解放事业淬炼了他的意志;成为医学专家后,他悬壶济世,心却始终牵系着瑞安那片故土;80多岁离开诊室以后,他仍坚持撰写科普文章,直至身体欠佳。林树侯的一生,是个人理想与国家命运交织的奋斗史,更是对“医者仁心”与“情系桑梓”最生动的诠释。
青春似火:暗夜中的革命星火
瑞安中学,这座孕育英才的殿堂,不仅是林树侯知识的沃土,更是他革命思想的启蒙地。在校园的熏陶与他的姐姐(共产党员)的榜样感召下,1947年,年仅19岁、尚在瑞安中学就读高中的林树侯,怀揣着对“光明”的渴望,毅然加入了瑞安城区地下党。1948年6月正式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为了这份沉甸甸的使命,他搁置了大学梦。高中毕业后,他选择在瑞安城关东北小学以及西北小学执教,以三尺讲台为掩护,秘密播撒着革命的火种。青涩的脸庞下,是一颗为家乡解放事业随时准备燃烧的心。
1949年4月,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喜讯传来,中共瑞安县委迅速作出解放全县的部署。林树侯与瑞安城区支部的战友们接到了一项关键任务:在城区秘密张贴革命标语,鼓舞民心,震慑敌人。在一个月色黯淡的夜晚,他们分组潜入寂静的街巷。林树侯与周光灏、郑富昌一组,动作迅捷而谨慎。“找到合适的墙面,快速刷上浆糊,摸出标语,顺势一捋就贴上一张。”多年后,他仍清晰记得那紧张而振奋的瞬间。那些在暗夜中悄然出现的“广大人民群众行动起来迎接全国解放”等标语,如同划破长夜的曙光,沉重打击了反动势力的气焰,为瑞安的和平解放铺就了道路,也成为林树侯热血青春中最滚烫的印记。
仁术仁心:在“尴尬”中淬炼的医者担当
瑞安解放后,林树侯先后担任马屿和城区文教干部。1954年8月,当大学向文教干部敞开大门时,他抱着对医学的追求,凭借几个月的刻苦突击,顺利考入上海医科大学医疗系(今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开启了医学探索的新征程。大学毕业后,他服从组织分配,远赴贵阳医学院妇产科工作。一个年轻小伙子踏入妇产领域?巨大的心理落差让他“闹了三天的情绪”。“一个大男人当妇产科医生,当时非常不情愿,”他坦言,“但想到自己是共产党员,国家需要的地方,就是我的人生‘战场’。”
现实比想象更严峻。门诊中,女患者们纷纷回避这位年轻的男医生,声明“不挂男医生的号”。尴尬与挫败感如影随形,然而林树侯没有退缩。他将这份“尴尬”转化为强大的内驱力,全身心地投入到提升医术上。精诚所至,金石为开。1962年,他被调至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省妇保院),从此在妇产科领域深耕不辍。他尤其关注威胁母婴生命的头号杀手——子痫。子痫作为妊娠过程中极为凶险的严重并发症,在以前,其致死率居高不下,给众多家庭带来了沉重的痛苦与灾难。林树侯经过不断钻研,于1985年在《中华妇产科》杂志上发表了《子痫患者的剖宫产问题》这篇重量级的论文。
在该论文中,林树侯大胆提出,子痫患者进行剖宫产手术不应受控制抽搐时间的限制,同时对于昏迷状态的患者也不应列为手术禁忌。他主张将剖宫产措施作为抢救子痫病人的常规手段。这一观点在当时具有前瞻性和突破性,为子痫患者的救治开辟了新的路径。这一方法经临床推广应用后,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显著提高了子痫患者的抢救成功率。林树侯的名字,在业界与患者心中,成为“希望”的代名词。
盛名之下,他从未忘记自己的根。对于从瑞安远道而来的乡亲,他总是倾注加倍的耐心与细致。精湛的医术,加上那份对故土亲人的天然亲近感,温暖了无数家乡患者的心。
桑梓情深:离而不休的赤子牵挂
1990年离休,林树侯并未选择安逸的晚年生活,而是被医院返聘,坚持每周一次妇科专家门诊。虽然医院限号35人,但是他诊室外等候的患者常常超出十余人,为不让患者白跑一趟,他时常放弃午休,耐心接诊每一位求医者。病人信任他医术精湛,更感念他待人的那份至诚。他风趣地说:“大家来了,总不忍心让大家白跑一趟。”这份坚持,是他对医者誓言最长情的告白。直至 80 多岁时,因身体实在吃不消,在家人反复劝说下,他才不舍地告别了挚爱的诊室。
他的医学耕耘远不止于诊室。作为《人口与优生》《浙江临床医学》等权威报刊的编委,以及浙江省预防医学会健康教育委员会委员、省妇女保健学会理事,他笔耕不辍,发表了近800篇医学文章(其中7篇获省科普作协优秀作品奖)和30余篇学术论文(2篇获省级优秀论文奖)。他主编或参编书籍16本,其主编的《孕产妇生活600问》因实用、权威,重印11次,被全国书刊协会评为2001年优秀畅销书,惠及千家万户。1996年、2000年,他先后被评为杭州市和浙江省优秀科普作家。
即便80多岁居家休养后,林树侯对医学科普的热情丝毫未减,仍坚持撰写科普文章。此时,比他小一岁的妻子陈韺成为了他最坚实的后盾。年近八旬的陈韺特意学习电脑打字,将丈夫的手稿细心转化为电子版,林树侯也会再做校对,确认文章无误再发表。她坚定地说:“丈夫所热爱的事,非常有意义,我必须支持。”这份相濡以沫的支持,让医学科普的火种在家庭中延续。
故园长歌:搭桥铺路的游子心
医学之外,林树侯的心始终为瑞安跳动。1992年,他牵头成立杭州瑞安中学校友会并担任会长,倾力搭建起校友与家乡的情感桥梁。瑞安中学百年华诞之际,他不仅积极组织杭州校友共襄盛举,更与上海校友会携手铸造了孙诒让先生的铜像,作为献给母校的深情厚礼。这座铜像,凝聚着他和校友对家乡文脉传承的殷殷期望。
2004年,怀着对家乡卫生事业的关切,林树侯以专家身份回瑞安深入调研。他建议,政府部门应加快医改步伐,大力扶持乡镇医院和卫生院,构建起“小病、常见病在基层(二级医院/乡镇卫生院),疑难重症到瑞医”的科学诊疗格局。这份中肯的建议,饱含远见卓识,为瑞安卫生事业的优化发展提供了宝贵思路。
尽管全家现定居杭州,每隔三四年,他总要回瑞安看看。探亲之余,他习惯到瑞安各大医院“串门”,了解家乡医疗现状,与后辈同行切磋交流。“健康是根基。”他深情地说,“没有健康的体魄,谈何经济建设?让瑞安的父老乡亲看得起病、看得好病、有地方看病,这是我,一个瑞安儿子应尽的本分!”
林树侯,这位从瑞安红色热土走出的医者,用一生镌刻了“医者仁心”的深度,用行动丈量了“赤子情怀”的广度。他的故事,如同一首激昂与温情交织的长歌,回荡在飞云江畔,激励一代代瑞安人,将个人理想融入家乡建设的壮阔洪流。
【人物名片】
林树侯,1929年9月生,瑞安上望人,1959年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医疗系。他先后在贵阳医学院、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妇产科医院(省妇保院)工作,兼任《人口与优生》《浙江临床医学》等报刊编委,浙江省预防医学会健康教育委员会委员、浙江省妇女保健学会理事,杭州瑞安中学校友会创会会长。1996年,他获评杭州市优秀科普作家,2000年获评浙江省优秀科普作家,主编《孕产妇生活600问》等著作16部,发表医学文章近800篇、学术论文3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