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孙文静 通讯员 丁传统
他自小痴迷推理小说,梦想成为伸张正义的人民警察。从警十余年,他始终坚守在执法办案第一线,既抽丝剥茧揭开黑恶势力的伪装,又能以一颗赤诚之心感化迷途少年,让法律既有力度,也有温度。他说:“吾心吾行澄如明镜,所作所为皆为正义。每起案件背后都是一个家庭,每次突破都是对正义的坚守。”他就是瑞安市公安局有组织犯罪侦查大队民警——李炯。
从刑侦尖兵到扫黑先锋,他练成“多面手”
“刑侦是短跑,讲究速战速决;扫黑除恶则是马拉松,需要全局视野与持久韧劲。”这是李炯对自己职业生涯转型的生动比喻。
从刑警岗位起步的他,在四年的实战中练就出雷厉风行的办案风格和敏锐的洞察力。然而,当投身扫黑除恶领域后,面对更复杂、更隐蔽的犯罪网络,他一度也感到“水土不服”——犯罪手法更加狡诈、人员关系盘根错节、案件背景错综复杂……这些都对办案人员提出了更高要求。
但他没有退缩。他深知,扫黑除恶不仅是对个人能力的挑战,更是对团队协作的考验。“老将带路、众人拾柴”,在一次次案件研讨中,他与同事们“越吵越亲”,在激烈的思想碰撞中形成默契与共识。
为弥补自身短板,李炯如海绵吸水般虚心向前辈请教,利用业余时间挑灯夜读通过司法考试,还自学了会计学知识,将枯燥的法律条文与复杂的财务数据,巧妙地编织成克敌制胜的“天罗地网”,化作实战中无往不利的“利器”。
扫黑场上“啃硬骨头”,沉默团伙终被攻破
2020年,李炯接手一起恶势力犯罪集团案件。12名嫌疑人集体沉默,案件一度陷入僵局。面对这场“硬仗”,他暗下决心:哪怕满嘴是血,也要啃下这块“硬骨头”。
他深知,面对对抗情绪强烈的嫌疑人,仅靠强硬手段行不通。于是,他像钉子一样钉在审讯室里,从家庭责任切入:“你的家人还在等你回家,沉默只会让你越陷越深,也会让家人伤心。”随后,他又用法律知识层层剖析:“你在团伙中分得的赃款或许不多,但根据法律规定,刑期未必比主犯轻。早一天坦白,就能早一天获得宽大处理。”
那段时间,他通宵达旦整理嫌疑人背景资料,不放过任何蛛丝马迹;他聊起对方的老家和童年往事,只为拉近距离;他从不念晦涩难懂的法条,而是用最直白的方式点醒对方。同事们都说,李炯办案有一股“牛劲”,一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韧劲”。
三个月里,他像剥洋葱一样,层层深入,最终让十几名嫌疑人开口,主犯在零口供情况下被依法定罪。案件历时一年,他的笔记本里写满了审讯细节与办案思考。他深知,法律不会为“江湖义气”让步,而让嫌疑人看清真相,才是对他们和其家人最大的负责。
迷途少年的“摆渡人”,用真心点亮回归路
扫黑除恶的战场上,李炯不仅面对成年人的罪恶,更直面未成年人被胁迫、利诱参与黑恶犯罪的现实。面对这些迷途少年,他没有选择简单粗暴的“一关了之”或“一放了之”,而是走上了一条更具挑战的道路——用教育与执法的温度,为他们点亮回归的路。
他主动加入未成年人违法犯罪治理专班,学玩流行游戏、聊街边美食,用“兄长”身份拉近距离。他从家庭变故聊到人生规划,用真诚打开少年们紧闭的心门。李炯说:“惩罚不是目的,让迷途者找到归途才是意义。”
在办理一起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时,他发现这个爱打架的少年竟是自己的校友。于是,他以“学长”的身份打开话匣,最终赢得了少年的信任。少年被执行逮捕时一句“我以后出来,还能联系你吗?”让李炯看到了希望。此后,他成了少年的“引路人”,持续关注其生活,鼓励其学习技能、自食其力。
这起案件中,李炯和团队一举抓获百余名涉案未成年人,深挖出多名教唆犯罪的成年人,在社会上树立了“未成年不是违法犯罪的‘挡箭牌’”的良好风气。
“李炯不只在办案,更是在‘治病’。”有组织犯罪侦查大队教导员池智瑜评价道,“他让法律既有力度,也有温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