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02版:最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云江25·“缘”梦集》①
九旬教师李永林:“把公益做到我走的那一天”
■记者 钱枫枫/文 蔡伟/图

    编者按:廿五载云江情,助学筑梦启新程。2001年,瑞安日报社、瑞安市红十字会等六家单位携手发起“云江助学”活动,截至2024年,该项目已累计发放助学款超8900万元,惠及1.68万人次寒门学子。

    今年是该项目启动第25年,瑞安市融媒体中心实施“25年25人”寻访计划,通过开设《云江25·“缘”梦集》专栏,聚焦逆境中绽放的学子、十年如一日的资助人、见证变迁的媒体人和爱心人士。让我们一同聆听时光里的温暖回响,续写云江两岸的爱与希望。

    九旬教师李永琳

    

    “没想到‘云江助学’项目已经25岁了,时间过得真快。看到这么多孩子改变命运,我感到无比欣慰和幸福,衷心祝愿‘云江助学’越办越好!”8月6日,资助人李永琳为“云江助学”项目启动第25年送上祝福时这样说道。

    今年96岁的李永琳是一名离休教师。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用32年的坚持和百万余元的善款,为无数寒门学子点亮了求学之路。他获得“浙江好人”“最美温州人·温州好人”“瑞安市第二届助人为乐道德模范”“长三角慈善之星”等多项荣誉,他的家庭获评2021年全国“最美家庭”,成为瑞安慈善事业的楷模。

    谈及助学的初衷,李永琳的思绪回到了童年。家境贫寒的他,曾因学费问题险些辍学,最终在舅公的资助下完成了在瑞安中学的学业。“父亲从小就教导我读书的重要性,家里开小店时,遇到经济困难家庭的赊账,他从不催讨。”父亲的善良和坚持,在他心中埋下了扶弱济困的种子。

    1949年,李永琳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温州军分区瑞安县大队,成为一名文化教员。新中国成立后,他转业回乡,继续投身于教育事业,直至1986年离休。

    1993年,李永琳资助了湖岭和桐浦的两名贫困学生,开启了他的公益助学之路。2001年,“云江助学”项目启动,他第一时间加入,成为首批资助人之一。25年来,他累计捐款超过百万元,至今仍坚持每年新资助两名学生,一年同时资助七八名学生,每人每年8000元,仅今年就已支出五六万元。

    “助学不仅是帮助个人,更是为国家培养人才。”李永琳欣慰地说。

    “我曾资助过一个高楼的学生,他的父亲去世后,家境困难,考上瑞安中学却无经济能力就读。”李永琳回忆道:“我去家访后决定资助他,持续了七八年,直到他读研拿到了做项目的工资。”如今,这名学生已在阿里巴巴集团工作,并时常通过李永琳向瑞安市慈善总会捐款,将爱心传递下去。

    在李永琳的身边,爱心传承的案例举不胜举……

    令人动容的是,李永琳的善款全部来自他的退休金。老人生活极其简朴,每餐伙食费仅8元,一天的饮食开销不超过20元,出门只坐免费公交车。“我和老伴没什么大花销,省下来的钱,能帮一个是一个。”

    李永琳的善举不仅感动了身边的人,也影响了他的后代。他一家三代人有20多人从事教育行业,且整个家族四代人不约而同地做起了公益。2015年,他发动家族成员成立了瑞祥爱心慈善基金,该基金不仅资助了200多名学子上大学,还积极参与救灾活动,为社会作出了积极贡献。他的外孙女温暖是瑞祥爱心慈善基金的负责人,她深受外公的影响,带领师生们为社会奉献爱心,积极参与慈善事业,进一步传承了慈善精神。

    在李永琳的笔记本上,写着一句朴素而坚定的话:“我要把公益做到我走的那一天。”这句誓言,他已践行了32年,并将继续坚守。

    从战场到讲台,从教师到慈善家,李永琳用一生诠释了什么是“师者仁心”。他的故事,不仅是一个人的坚持,更是一个家族的传承,一座城市的温度。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要闻
   第00002版:最新闻
   第00003版:百姓事
   第00004版:云江潮
九旬教师李永林:“把公益做到我走的那一天”
上望街道开展高温送清凉活动
金融研学助力学生成长
马屿农村文化礼堂举办趣味运动竞赛
农工党瑞安市基层委举办纪念农工党成立95周年座谈会
瑞安日报 最新闻 00002 九旬教师李永林:“把公益做到我走的那一天” ■记者 钱枫枫/文 蔡伟/图 2025-8-11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