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豫州
“石墨烯薄膜能以一个铅笔尖的承受面,撑住一头大象的重量,而不会被戳破。”欧洲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碳中和讲席教授唐军旺曾以这一生动比喻,展示0.35纳米石墨烯薄膜的惊人强度。日前,唐军旺在我市东新科创园的浙江“澜沐浦”科研团队成功实现高导电石墨烯技术突破,量产后预期产能超15吨,已吸引正泰集团等龙头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可带动下游产值100亿元。
“小产品撬动大产业”,这是科技创新的魔力。我市正以科技创新为引擎,突破传统产业结构的桎梏,推动产业布局的华丽蝶变。2024年,我市交出亮眼成绩单: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增长11.3%,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达308.8亿元,同比增长11.1%。
平台赋能
打造产学研“创新磁场”
在我市科技创新版图上,一批高能级创新平台正拔地而起。2025年6月3日,由温州大学牵头,联合瑞立集团、浙江金风科技、温州大学激光院共建的“全省极端工况装备状态监控与智能运维重点实验室”正式获批。该实验室聚焦高铁制动、风电装备等在高速、高压、高冲击极端工况下健康运行共性问题,致力于突破运维领域“卡脖子”的关键技术,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支撑浙江世界级高端装备产业集群发展。
作为中国车辆制动系统领军企业、浙江省“链主”企业,瑞立集团在实验室建设中发挥核心作用:提供高铁气制动系统真实应用场景,投入3000平方米科研用房及86台大中型设备,并派出“大国工匠”王鲜艳、省“万人计划”专家李传武领衔的研究团队。“实验室将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与协同创新,为瑞安汽摩配企业提供技术开发、咨询、转让与服务,全面带动产业链升级。”瑞立集团有关负责人介绍。
与此同时,新材料产业作为瑞我市重点培育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也迎来了关键布局和落子。2024年3月12日,温州大学碳材料与氢能产业技术研究院(下称“碳氢研究院”)及浙江省新能源材料现代产业学院在我市同步揭牌。为何选择我市作为落户之地?“瑞安不仅产业基础扎实,拥有众多化工新材料龙头骨干企业,政府和企业对人才引进的重视度也极高,这为前沿科学的转化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温州大学化材学院院长、碳氢研究院院长杨植教授这样说道。
多家企业反响积极,期待与碳氢研究院合作推动产品研发、产业升级。浙江华峰热塑性聚氨酯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认为,碳氢研究院的落户将显著提升企业研发能力、降低创新成本。据市科技局透露,我市正致力于打造国内领先、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计划在2026年前实现集群产值突破500亿元。
整链协同
构筑高能级“孵化矩阵”
我市被誉为“中国汽摩配之都”,是全国汽车零部件品类最全、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完整的产业基地之一。面对汽车产业智能化转型浪潮,如何让传统优势产业焕发新生?2021年,我市在浙南地区率先共建温州(瑞安)智能汽车关键零部件产业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该中心主任张国祥介绍:“我们构建了工程师对接云平台、供应链寻源平台、智能汽车零部件企业调研系统等五大平台,加速智能汽车关键零部件创新资源在瑞安集聚。”
该中心链接2889名共享工程师、近2400家汽车供应链企业,促成我市近百家企业与21家整车厂达成超10亿元订单,解决企业技术难题150多项。“我们携手江苏大学李祎承教授团队,将汽车机油滤清器总成材料由塑料件换成铝制件,并对密封结构进行了改进,彻底解决了焊接工艺技术难题。”浙江荣际汽车零部件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陈荣旺介绍,企业年产值从200多万元跃升至1000万元。2024年,瑞安汽车传感器产业集群入选浙江省特色名单,带动6000多家配套企业协同升级,推动传统产业“老树发新芽”。
创新生态的繁荣,离不开全链条孵化体系的支撑。眼下,总投资10亿元的省“千项万亿”项目滨海青创中心,正在进行设备安装等施工,投用后可容纳140个创业团队,成为辐射浙南的青年“双创”孵化基地。
“我们既有国企主导的东新科创园等综合性平台,也有民营主导的星矢部落等专业型孵化器,更有全省首个地方性孵化器服务指南和温州首个县级孵化器协会提供标准化支撑。”市科技局科技创业中心副主任丁朝华介绍,今年1月至7月,全市新增孵化空间27.93万平方米,入孵企业(项目)378个。
依托协会、科创和金融等多方资源,孵化器为在孵企业提供全链条“陪跑”支持。以研发智能锁具的温州锁凰家居为例,该企业孵化成形后,在星矢部落孵化器帮助下,顺利获得生产场地推介、产业资源对接和资本运作支持,有效破解了转型期的厂房、市场与融资难题。目前,我市已形成105万平方米孵化空间、43家孵化载体的规模,构建起“苗圃—孵化—加速—产业转化”的全链条体系。
主体突围
培育“隐形冠军”创新生态
企业是科技创新的主体。近年来,我市出台一系列政策,引导“专精特新”企业持续打造核心竞争力,培育更多中小企业担当细分领域研发创新主力军。今年上半年,我市高新技术产业投资达69.65亿元,增速25.5%。“公司近些年能快速发展,就是抓住了科技创新这条赛道持续深耕,在细分领域建立起核心竞争力。”浙江名瑞智能装备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陈文华说,2021年至今,企业累计投入研发费用超过8000万元。
在2024年浙江省“隐形冠军”企业榜单中,我市5家企业上榜,入选企业数居全省榜首。目前,全市已培育“隐形冠军”企业14家,其中6家为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家为省级“隐形冠军”企业。这些“小巨人”企业在各自细分领域书写着传奇:华岳包装机械的智能切纸机全球市场占有率超25%,凯瑞特阀业国内市场占有率达18%,瑞大集团产品全球市场占有率高达35%。
2025年,我市持续推动创新载体提质增效,制定实施大孵化器集群新三年行动计划,培育高新技术企业120家以上,实施市本级科技计划项目100项以上,加快培育汽摩配等垂直行业大模型。从传统制造到智能装备,从集群优势到创新引领,瑞安正因地制宜布局新质生产力产业赛道,探索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创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