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丹丹 徐心星
在瑞安塘下,有一位“爱心妈妈”林东苹。作为“云江助学”助学人,她二十年如一日,用爱与行动为困境儿童撑起了一片温暖的天空,先后荣获“瑞安市首届十大感动人物”“瑞安市最美妈妈”等称号。在她看来,做慈善,行动就是最好的开始。
林东苹的爱心之路始于2005年。当时,她和丈夫的生意逐渐稳定,经济条件好转后,两人便萌生了帮助贫困孩子的想法。2006年,她通过QQ群“瑞安市爱心阳光群”找到了3名西部山区的贫困生。丈夫得知后,让她再多结对几个孩子。就这样,她第一次就资助了来自文成的10名小学生,每学期给每人一定的生活费,并不定期送去学习和生活用品。之后,她了解到由瑞安日报社、市红十字会等单位发起的“资助贫困大学生”(现更名为“云江助学”)活动后,先后资助了来自高楼、马屿、湖岭等地的30多名学生。“我丈夫从小家庭困难,吃着百家饭长大,他比谁都懂这些孩子的苦。”谈及助学的初衷,林东苹很是感慨。
“资助了一段时间后,我发现单纯地给他们物质上的帮助远远不够。”林东苹告诉记者,她资助的部分孩子性格内向甚至自卑,他们需要的不仅是金钱,还有精神上的关爱与陪伴。于是,她和丈夫决定,不仅要资助这些孩子,还要把他们接到家里,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照顾他们。为了更好地与孩子们交流,林东苹还特地攻读了心理学,获得心理学色彩分析师证书。
每年正月初五,林东苹的家里总是格外热闹。这一天,她资助的孩子们会从各地赶来,和他们一家一起过年。暑假则是孩子们最期待的时光。林东苹和丈夫会分批接10多个孩子到家里住上一个月,带他们去温州乐园、动物园、沙滩游玩。对于那些孩子来说,这些经历不仅开阔了他们的眼界,更让他们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不仅如此,林东苹还特意安排年长一些的孩子去北京、上海、杭州等地旅游,让他们看看外面的世界。“我希望他们知道,人生有很多可能,不要因为眼前的困难而放弃梦想。”她说。
在林东苹资助的孩子中,有不少人因为家庭变故而性格孤僻。有一个男孩,父母离异后跟着年迈的爷爷奶奶生活,父亲去世后,他变得更加沉默寡言。刚来林东苹家时,他几乎不和任何人交流。林东苹没有急于逼他开口,而是带他去唱歌、去沙滩玩耍,耐心地陪在他身边。一次游玩回来后,男孩终于主动找她谈心,倾诉了自己的心事。他说:“你给我的感觉比我妈妈还亲。”这句话让林东苹既心酸又欣慰。
如今,林东苹的“爱心大家庭”仍在不断扩大。她先后牵头成立浙江里特慈善义工服务队、浙江里特工疗车间残疾人之家,用自己的行动感染着身边的人,激励着更多人加入到传递爱与希望的行列中。她资助的孩子们也已渐渐长大,最小的即将初中毕业,最大的已结婚生子。令她欣慰的是,许多受助孩子如今也投身公益,主动帮助他人。
“孩子们常说,要把这份爱心传递下去,帮助更多人,这就是公益助学的意义。”林东苹感慨道。从受助到助人,这份爱的循环,正是她20年“爱心长跑”的最好回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