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02版:聚焦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放大 缩小 默认   
跨越四分之一世纪的爱心接力
“云江助学”25载点亮17408名学子的求学梦
受助学子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
2024年“云江助学”活动
扫一扫,看详情
李永琳(第一排右二)与受助学子
金玉琼(左二)与受助学子

    ■记者 黄丽云 通讯员 孙晓波

    “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在瑞安,“云江助学”活动就是这样一种摇动希望之树的力量源泉。历经25年,它累计发放9390多万元助学金,助力17408人次困难大学生开启知识大门。

    据悉,“云江助学”活动由瑞安日报社和瑞安市红十字会于2001年发起,随后,市教育局、市农业农村局(扶贫办)、市慈善总会、市人民教育基金会等单位加入,社会各界热心人士和团体更是踊跃参与。从最初的“资助贫困生上大学”,到“资助清寒学子上大学”,再到如今的“云江助学”,活动的名称在变,但初心不改。25年来,这项活动如同一束束温暖的光,照亮清寒大学生的求学之路。

    8月29日,新一年的“云江助学”活动再度启程,续写这段延续了四分之一个世纪的爱心传奇。这一次,又将温暖多少渴望知识的心灵?

【缘起】

    一名困难生,牵动瑞城善心

    时光回溯至2001年的盛夏,瑞安日报社负责教育线的记者林少波得到消息,瑞安中学毕业生毛晓宇以684分的高分考上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却因家境清寒而交不起大学学费。她将这一情况报给时任瑞安日报社新闻部副主任的华小波。

    “这是一个援助类新闻报道,作为媒体,可以呼吁社会爱心人士帮助解决。”华小波回忆,“同时,我们也不禁追问:考上清华的优秀学生交不起学费,这只是个案吗?会不会还有更多学生也遭遇这样的困境?”于是,他接手了这个助学活动的新闻策划工作。

    一边,林少波前往毛晓宇家里深入采访,了解情况;一边,瑞安日报社迅速联动相关部门摸排。结果令人揪心:2001年瑞安高考上线考生中,成绩优异却家境清寒的学生,共有40多人,其中上重点线的有10多人,他们的录取通知书都同毛晓宇的一样,“沉甸甸”的。

    当年8月1日,一篇题为《684的高分 沉甸甸的学费》的文章在《瑞安日报》二版头条刊发,并配发编者按,向社会寻求帮助。报纸传播效果非常好,优秀学子的困难引起热心人士的广泛关注。

    见报当天,很多市民打来电话说愿意帮助,甚至有的市民直接拿着现金找到报社,让报社转交给学生,他们都希望助力优秀学生圆梦,都想为这些孩子的未来搭把手。远在北京的瑞安籍中科院院士戴金星看到家乡寄给他的《瑞安日报》后,特地拨通报社电话,鼓励毛晓宇要化压力为前进的动力,为祖国的富强而努力读书,还特意嘱咐,毛晓宇在京求学遇到困难都可以去找他。

    “那些天的感动,现在想起来还很暖。”多年后,林少波仍清晰记得当时的场景,她从未想过自己笔下的文字竟能拥有如此巨大的力量。

    随后,她还循着这些爱心线索深入采访,短时间里,9篇连续报道密集见报。每一篇文字里,都藏着陌生人的善意。

    在新闻报道不断推进的同时,报社还走访对接相关部门,希望有更大范围、更多的组织和个人,能够参与到这场爱心活动中来。功夫不负有心人,市红十字会与报社联系,提出集两家单位之力,把帮助困难学生上大学这个事情做起来。

    2001年8月10日,在瑞安日报社大楼的会议室里,瑞安日报社与瑞安市红十字会共同举办了“资助贫困生上大学”活动见面会。企业家余碎斌一口气资助了包括毛晓宇在内的9名困难学生,在场的其他24名困难学生也分别得到了爱心人士的资助。

    至此,一颗因“毛晓宇事件”而种下的爱心种子,正式破土发芽。“云江助学”的星星之火,就此点燃。

    【受助】

    一项助学事,照亮万名学子路

    25年时光流转,17408名清寒学子因“云江助学”活动改写人生轨迹——这串数字背后,是无数个从“被照亮”到“成为光”的动人故事。

    “在我快被学费压垮时,‘云江助学’是照进黑暗的光。”说起20多年前的困境,金玉琼仍难掩感激。

    1989年,金玉琼出生在湖岭镇的四谷山村,是家里的老大,下面还有小她2岁和4岁的妹妹和弟弟。父亲以务农为生,母亲除了操持家务、照顾孩子外,闲暇时也会做些零工补贴家用。在金玉琼的记忆里,家里的经济状况一直捉襟见肘。在社会爱心人士的帮助下,她才得以完成学业。后来她通过自身努力,考上了浙江财经大学,但学费像一座大山,压得她和家人喘不过气来。她心急如焚,却又无能为力。

    幸运的是,“云江助学”项目组了解到金玉琼的困境后,随即向她伸出了援手。“得知学费能解决的那一刻,我第一次觉得‘大学梦’是真的能实现的。”4年的助学资助,让金玉琼心无旁骛地完成学业。毕业后,她顺利入职中国农业银行温州丽岙支行,生活逐渐步入正轨。可当年那份“被托举”的温暖,始终在她心底发烫。当了解到“云江助学”活动仍在帮助困境学子时,她立刻加入资助行列,如今已累计帮扶9名学生圆了大学梦,“把别人给我的光传出去,才是对这份善意最好的回应”。

    在“云江助学”的受助者中,“00后”易彬彬的故事,让“爱”有了更鲜活的注脚。2018年,因母亲和弟弟常年患病,她家经济陷入困境,是爱心人士郑品海及社会各界的帮扶,让她得以顺利走进大学校园。也是这一年,怀着感恩之心的易彬彬,主动申请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想用另一种方式回馈这份温暖”。2023年8月,一通特殊的电话打来——她与一名血液病患者造血干细胞完全相合。没有丝毫犹豫,易彬彬给出了肯定答复:“我愿意!”为了达到捐献标准,她每天坚持跑步、调整作息,面对旁人“怕不怕”的疑问,她笑着说:“当年别人帮我的时候没犹豫,现在我也不能退缩。爱是传递,更是延续啊!”

    “华峰诚志助学基金给了我人生第一份‘尊严’。”现就职于华峰集团的谢玉俊,提起“云江助学”时满是感念。2007年,华峰诚志助学基金加入“云江助学”活动,刚考上大学的谢玉俊成了首批受助者之一。“那时候家里穷,连申请资助都怕被人看不起,可基金的工作人员不仅帮我准备材料,还一直鼓励我‘读书能改变命运’。”这份尊重,比经济资助更让他铭记。毕业后,他凭借努力入职华峰集团,如今已累计向华峰诚志助学基金捐赠1万元,“当年基金圆了我的大学梦,现在我也要帮更多像我一样的孩子,让他们不用在自卑里挣扎”。

    而“励志哥”林国敬的逆袭之路,更是“云江助学”精神滋养的生动写照。初中毕业后便踏入社会的他,靠着7年自学的韧劲,一路通过自考拿下本科文凭、考上上海大学硕士,最终叩开中国人民大学博士大门。这期间,他连续4年获得“云江助学”活动1万元奖励与5000元助学金,“那些钱不仅解了我生活的燃眉之急,更让我知道‘有人在盼着我变好’”。如今已是温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特聘教授的林国敬,常会提起这段经历:“对寒门学子来说,‘云江助学’活动不只是经济上的支持,更是精神上的‘暖炉’——它让我们相信,再难的路,也有人陪着走。”他还呼吁更多人关注助学事业,“我盼着‘云江助学’活动能有更多个25年,让更多像我一样的学子,能借着这份光,走到更远的地方。”

    类似的受助者还有很多很多。2017年的受助者姚成帆,把助学志愿服务队组建到内蒙古,大学四年为当地200多名困难中小学生送公益课、生活物资,服务队规模超100人;2023年暑期,拿到助学金的金佳琪加入爱心阳光社会工作服务中心,成为了一名社工;600多名“云江助学”活动受助者作为志愿者加入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者资料库……

    【奉献】

    一缕温暖光,改变百家命运

    25载助学路,总捐款金额达9390多万元——这串数据的背后是政府、企业、机构和社会爱心人士等共同传递的善心。

    自2001年点燃第一簇爱心火苗后,每年盛夏,“资助贫困生上大学”便成了瑞安日报社雷打不动的重要社会行动。随着“云江助学”品牌越擦越亮,善意的“朋友圈”也不断扩容:市教育局、市农业农村局(扶贫办)、市慈善总会、市人民教育基金会加入,温州大学校友会等社会团体、华峰诚志助学基金等企业力量纷纷响应,离休干部李永琳、退休干部陈明道、瑞籍华侨蔡建霞等爱心人士更是以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为“德善瑞安”的城市名片添上了温暖底色。

    “没想到‘云江助学’活动都25岁了,看着孩子们靠读书改变命运,我这心里比啥都甜。”日前,96岁的李永琳坐在轮椅上,为“云江助学”活动送上祝福。这位头发花白的离休教师,用32年的坚持、超百万元的捐款,在瑞安助学史上写下了动人的一笔。他是“浙江好人”“长三角慈善之星”,他家里的“全国最美家庭”牌匾,映照着一家四代人的慈善传承。

    李永琳的助学之路,早在“云江助学”活动诞生前就已启程。1993年,他偶然得知湖岭、桐浦两名学生因家庭困难濒临辍学,当即决定资助。2001年“云江助学”活动启动,他第一时间报名成为首批资助人,从此与这个活动结下不解之缘。25年来,他每年固定资助七八名学生,仅2025年就已支出五六万元。

    累计捐款超百万元的背后,是老人对自己“抠到极致”的生活:每餐伙食费控制在8元,一天饮食开销不超过20元,出门只坐免费公交车,身上的衣服洗得发白仍舍不得换。“省下来的钱,多帮一个孩子就多一份希望。”老人的话朴实得像泥土,却蕴含着最动人的力量。他总说:“助学不只是帮孩子,更是为国家培养人才。”

    更令人动容的是,李永琳的善举早已融入家族血脉。他家三代20多人投身教育行业,四代人不约而同做起公益。2015年,他牵头成立瑞祥爱心慈善基金,资助200多名学子圆了大学梦。他的外孙女,瑞安市瑞祥教育集团党支部书记、校长温暖接过“接力棒”,成为基金负责人,带着师生们开展公益活动,让这份助学初心在年轻一代中继续生长。

    “看到孩子从迷茫走向自信,从破屋走进大学校园,再到回馈社会,这就是我坚持的意义。”每次提起受助学生,洪晓丽眼里满是光亮。这位本土咖啡店经营者,10年间累计资助30名学生、支出数十万元,却把自己的生活过得格外节俭——“少买一件衣服、少聚一次餐,就能帮孩子多走一段求学路”。

    洪晓丽第一次参与“云江助学”活动,是2015年一次在湖岭的家访中。那户人家的墙面斑驳墙皮脱落,餐桌上只有简单的咸菜和米饭,唯一的“书桌”是钉在墙上的木板,可那个腼腆的男孩,成绩单却很亮眼。“知识能改变命运,我不能让他被钱拦住。”洪晓丽当场决定资助男孩大学四年学费。如今,男孩已成长为深圳航空公司的飞行员,还主动捐献造血干细胞挽救他人生命。“他不仅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还救了别人的命,这就是爱心的连锁反应。”洪晓丽说起这事,语气里满是骄傲。

    在洪晓丽眼里,助学从来不是“给钱就完了”,而是“一场走心的陪伴”。她除了给孩子们助学金,逢年过节会送去新衣、文具,甚至帮他们规划职业方向。10年过去,她资助的30个孩子大多已走上工作岗位:有人硕博连读,每月能拿万元奖金;有人进入大企业成为技术骨干;还有人成功考上公务员……“每次收到他们的报喜短信,我都觉得,自己省下来的那些钱,花得比什么都值。”洪晓丽说。

    “最美妈妈”林东苹凭一己之力温暖了30多名学生。在资助过程中,林东苹发现,单纯给他们物质上的帮助远远不够。她资助的部分孩子性格内向甚至自卑,他们需要的不仅是金钱,还有精神上的关爱与陪伴。于是,她和丈夫决定常把他们接到家里,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照顾他们。为了更好地与孩子们交流,林东苹还特地攻读了心理学,获得心理学色彩分析师证书。

    每年农历正月初五,林东苹的家里总是格外热闹。这一天,她资助的孩子们会从各地赶来,和他们一家一起过年。暑假则是孩子们最期待的时光。林东苹和丈夫会分批接10多个孩子到家里住上一个月,带他们去温州乐园、动物园、沙滩游玩。对于那些孩子来说,这些经历不仅开阔了他们的眼界,更让他们感受到了家庭的温暖。不仅如此,林东苹还特意安排年长一些的孩子去北京、上海、杭州等地旅游,让他们看看外面的世界。“我希望他们知道,人生有很多可能,不要因为眼前的困难而放弃梦想。”她说。

    25年来,“云江助学”活动涌现了很多类似李永琳、洪晓丽、林东苹这样的身影。戴先生把自己购买的店铺和租金都捐了出来,开展长达十几年的捐资助学活动;华侨项志坚因自己曾“淋过雨”,决心为别人“撑把伞”,坚持13年定向资助困难学生,累计资助44人次……

    25年来,社会团队的支持成为“云江助学”活动前行的重要力量。从2009年成立之初,瑞安市心馨公益俱乐部便作为“云江助学”活动资助公益团队之一,将目光聚焦于困难学生。来自各行各业的会员热心公益,带动亲友形成庞大爱心网络,通过长期结对资助,陪伴受助学生从校园走向社会。目前,心馨公益已经帮助255名瑞安学子圆梦。如今,受助者纷纷以志愿者的身份回到“心馨公益大家庭”,让善意有了更鲜活的模样。瑞安市一心公益服务中心自2016年成立以来,就一直坚持参与“云江助学”,累计资助56名学生。

    从政府部门的协同发力,到社会团体的积极响应,再到普通市民的默默坚守,“云江助学”活动早已不是单一的公益项目,而是瑞安这座城市“崇德向善”精神的生动缩影。正是这些力量,用一缕微光,照亮寒门学子的路;用一份坚持,改变成百上千个家庭的命运。正如洪晓丽所说:“我们点燃的不只是一个求学梦,更是让整个社会向上生长的希望之火。”

    【守护】

    一个温暖城,撑起千重保护伞

    在瑞安,助学从不是单一力量的“独角戏”,而是形成了以“精准帮扶、尊重尊严、协同发力”为核心的多元格局。从“云江助学”活动的寒门学子主线帮扶,到乡镇街教育发展基金的奖学奖教,再到企业基金的创新探索、慈善组织的专项行动,叠加国家助学金的政策保障,共同筑牢了学子求学路上的“温暖防线”。

    作为瑞安助学的“标杆项目”,“云江助学”活动25年来始终以“不让一个优秀学子因困失学”为初心,帮扶寒门学子叩开大学之门。它不仅是寒门学子的“救命钱”,更通过“受助者反哺”的良性循环,成为瑞安爱心传承的“精神纽带”。

    现已任职浙江省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的林少波评价,瑞安日报社坚持“云江助学”活动25年,不仅彰显了媒体的社会责任和社会担当,更是激发了广大热心人士参与公益事业的热情,同时为新闻媒体如何发挥自身优势推进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探索了路径。

    新形势新变化。在助学人数减少的背景下,“云江助学”活动依托“浙里办”学生资助“一窗受理”平台,学生、家长可以在地方村社、乡镇(街道)通过线上发起申请,资助流程更加透明和高效;平台的数据治理能力可以建立数据提取、分析模型,主动挖掘资助对象和潜在需求,今年受助学生数量达到601名,让每一分善款都用在“刀刃上”。接下来,“云江助学”活动还将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探索企业社会责任项目,鼓励企业为学生提供实习和就业岗位,让学生们学有所成、回报桑梓。

    而乡镇(街道)层面的教育发展基金,则为助学注入了“基层活力”。目前瑞安已建成9个乡镇(街道)教育发展基金,募捐总额超8000万元。这里面有企业主动发力,如金地集团认捐1500万元设立南滨江教育发展基金;也有政府主动作为,如塘下镇发动633名在外瑞商,成立4个教育基金会,去年单年支出360万元奖励优秀师生。乡镇(街道)教育发展基金的运行,既推动了区域教育均衡,也助力助学从“输血”向“造血”深度延伸。

    企业力量的创新参与,更让瑞安助学多了“尊严温度”。华峰集团出资1000万元成立的“华峰诚志助学基金”,打破传统助学“单向给予”的模式,以“诚信协议”为核心:受助学生无需抵押、无需利息,每学年可申请5000元助学金,待有经济能力后再分批返还本金。这种“平等约定”,既解决了学子困境,又避免了“受助者自卑”的尴尬。如今,该基金已经有上百名学生回赠,捐赠金额超百万元,让“帮扶”成为双向的尊重。

    此外,慈善组织的“专项深耕”也对助学事业做了重要补充。自2013年成立以来,浙江省和平慈善基金会通过“无忧助学”等品牌项目,12年间点亮1569名寒门学子的求学路,更培育出“受助者回馈社会”的良性生态——许多学子成长为社会中坚后,主动加入慈善行列,让爱心形成“闭环循环”。

    “再叠加国家助学金的政策托底,瑞安助学已形成‘主线突出、多点支撑、上下联动’的立体格局。”市红十字会相关负责人介绍,这个“保护伞”既覆盖经济困难学子,也激励优秀师生,更兼顾受助者的精神需求,真正温暖守护每一个求学梦想。

    【专家解读】

    “云江助学”要如何保持生命力?

    全国青联委员、中国青年志愿者协会理事、温州市社工协会副会长梁锋

    25年的坚守,让“云江助学”活动从单纯的经济帮扶项目,成长为瑞安人心中的“精神符号”。它不仅承载着“不让一个学子因困失学”的初心,更见证了“受助者反哺”的爱心传承。若要在新时代更好释放生命力,可尝试推动“传统助学”模式向更综合的“公益生态平台”。

    首先要紧扣“学子需求”的变化。如今受助学生不仅需要经济支持,更渴望学习指导、职业规划、心理关怀等成长型帮助,“云江助学”活动可进一步细化需求分层,比如针对不同学段、不同专业学生设计差异化帮扶方案,让支持更精准。

    其次可强化“资源整合”能力。既要深化与乡镇(街道)教育基金、企业的联动,比如将企业实习岗位、职业导师资源纳入帮扶体系,也要链接高校、社工机构等专业力量,为学子提供更立体的支持。

    更关键的是“模式创新”的延续。过去“受助者反哺”形成了良性循环,未来可在此基础上探索“公益+”模式,鼓励受助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公益活动,将“被动受助”转化为“主动参与”。最终目标是培育“自我造血”的公益生态,让“云江助学”活动成为整合瑞安慈善资源的“纽带”,一边连接不断涌现的爱心力量,一边精准匹配学子动态需求,让每一份善意都能高效传递,也让每一位受助者都能成为爱心链条的“传递者”。相信这缕“云江之光”,必将跨越时间的长河,为更多追梦者点亮前路。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要闻
   第00002版:聚焦点
   第00004版:云江潮
“云江助学”25载点亮17408名学子的求学梦
瑞安日报 聚焦点 00002 “云江助学”25载点亮17408名学子的求学梦 2025-8-29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