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对象:陈桂芬
职务:市人民教育基金会理事
我是陈桂芬,今年62岁,作为瑞安市人民教育基金会发展的工作者、服务者和见证者,我与这份爱心事业相伴已有二十余载。
2002年8月,盛夏。时任瑞安市市长叶春江同志在市教育局资助贫困生会议上,宣布筹建瑞安市人民教育基金会。三年后,市教育局和基金会的领导找到我,说刚获批成立的教育基金会需要人手,希望我能加入教育基金会,具体负责《教育基金》的编辑与教育基金会宣传工作。那时,我在市教育局义务教育科负责学籍和特殊教育,虽然工作很忙,但想着是组织安排,便爽快地应下了。谁能想到,这份始于领导信任的工作,竟成了我半生的牵挂。
一切比想象中顺利。2006年教育基金会全面启动,各项流程按部就班,因教育基金会各项工作都是从零开始,我的宣传工作也是摸着石头过河。领导笑着说:“你只管安心开展工作,前期的事都理顺了。”就这样,我与教育基金会的故事有了最温暖的开始。
也正是在这个时期,教育基金会作为重要的专业力量,正式加入“云江助学”这个已经运行数年的爱心平台,与瑞安日报社、市红十字会、市慈善总会、市教育局、市农业农村局等单位共同编织起瑞安的“爱心网络”。
我的工作,说穿了就是为“云江助学”做“文字园丁”。编辑《教育基金》的工作基本上在周末完成,后来领导又推我做了理事,一直到现在。编辑报刊的日子,像精心培育一片花园。报刊里面藏着太多美丽的“花朵”:有孩子在信里写“助学金的信封上,还留着叔叔阿姨的体温”;有教师写“家访时,那盏昏黄的灯照着孩子贴满奖状的墙”;更有爱心人士说“就想让娃知道,有人在等他们出息”。
20多年来,我编辑过1500多篇这样的稿件,每每回忆起他们的故事,心里盛着滚烫的热意。如今,《教育基金》刊出共计115期,每期印发3000份,装在牛皮纸袋里寄往全省兄弟教育局、基金会及我市企事业单位、爱心人士,不少人因为看到报刊上的内容,才找到教育基金会来爱心捐资。
“云江助学”资助过不少贫困学生。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那些在困境中依然向阳生长的年轻人,尤其是一位叫金玉琼的姑娘。
1989年,她出生在湖岭镇的一个贫寒山区家庭。三姐弟中,她排行老大,由于父亲久卧病榻,母亲苦苦支撑,懂事的小玉琼6岁时,就开始跟着母亲做手工活,上山砍柴,下田务农,用稚嫩的小手为家里减轻重担。小小的身影在田埂上晃悠,成了山间一道质朴的风景。
这个名字里带个“琼”字的姑娘,颇有点像藏在粗砺石缝里的璞玉。
13岁时,她的父亲承受不住生活的压力,精神失常。那年他们家生活跌入谷底,三姐弟全部辍学在家。百般无奈下,金玉琼写下了人生第一封救助信。
天还没亮透,她攥着自己手写的助学申请书就摸黑出了门。为了省下13元从湖岭到瑞安的大巴费,这个瘦弱的姑娘徒步20公里走到碧山,坐上去往瑞安的公交,向慈善机构求助。
在爱心人士的资助下,金玉琼重新回到了校园,经过不断努力学习,她以优异成绩考入浙江财经大学,如今的她已是中国农业银行温州丽岙支行的行长。
助人就像撒种子,总有一天会发芽。金玉琼的故事,更是让我常常感念爱心传递的力量。她走过了曲折的路,也想为他人照亮夜行的灯。今天,她已完成从一名受助者到资助者的华丽转变。一次,金玉琼在瑞安市人民教育基金会结对助学会上,不仅现场结对了一名大学生,还为全体大学生作了《感恩 成长 希望》励志演讲,以身说教、以身示教,深深地触动了莘莘学子的内心,多位大学生感动地哭了。
教育基金会是堤岸,“云江助学”是河道。与其说我是在做编辑的工作,倒不如说我更像是在架设一座座桥梁。我总想着把字里行间的倔强与感恩,打磨得更亮些,让读到的人能看清田埂上的书包、油灯下的作业本,看清那些在困境里不肯低头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