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戴娜 见习记者 陈小斌
在移动支付高度普及的当下,便捷的扫码支付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近日记者深入我市多家停车场及电动自行车充电点实地调查中发现,扫码支付背后却藏着诸多“套路”。这些公共服务场所为何会出现支付“陷阱”?消费者合法权益又该如何保障?让我们一同揭开这背后的真相。
“码”上藏陷阱 支付套路防不胜防
9月1日16时10分,正值上望街道雅儒菜市场的晚市高峰,停车场出口车辆排长队,鸣笛声不断。记者观察发现,造成拥堵的主要原因并非是车流量过大,而是车主扫码结算停车费时,被频繁弹出的广告拖慢了支付进度。
市民戴先生称,每次在此缴费都弹出广告,支付流程受阻,车辆出场效率受影响,向管理人员反映却遭冷漠回应。另一位市民也抱怨每次要等四五分钟。
停车场工作人员张先生证实,第三方停车收费平台广告过多,降低车辆放行速度,甚至“吃钱”。该停车场规定停车两小时内收费3元,超时每小时加收1元,但不少市民因错点广告多付1元,投诉几乎每天都有。
记者模拟车主扫码缴费,结算界面显示费用3元,但最显眼位置是“订移动会员领5元优惠券”广告的“确认按钮”,真正缴费按钮在下方。点击“领优惠券”确认键,页面跳转至会员办理页;返回重试支付,又弹出“1元安心出行保障服务”广告,“购买保障”按钮醒目,“放弃保障”按钮极不显眼,整个过程耗时1分多钟。
类似的“套路”在塘下镇金城广场停车场同样存在。记者扫码缴停车费,1个多小时费用5元,支付界面设置“本单立减3元”“8元停车券”等诱惑性按钮。点击“8元停车券”确认按钮,页面跳转至白金会员办理页,有极小字标注“1.99元三天试用会员,3天后扣款49.9元”;点击“本单立减3元”,实际支付价格从5元涨到9.9元。市民潘先生气愤表示,广告点进去钱就被平台扣掉,年纪大的人易中招。
除了停车场,电动自行车充电点也暗藏“支付陷阱”。在塘下镇臻润景苑小区外围的充电站点,记者扫码选择了“1元4小时” 的充电服务,点击“开始充电”后弹出“普通充电”和“安心充电”选项,选择“安心充电”,支付金额从1元变成1.1元。
小区业主黄女士无奈表示,充电费用偶尔多出少许,因金额小通常不追究。另一名业主陈女士也讲述在其他充电桩遇到类似情况,因怕麻烦选择不取消支付。
记者走访4处电动自行车充电站点,发现缴费页面默认勾选保险项,消费者易在不知情中购买非必要服务。走访的10家停车场中,有5家严重存在广告干扰缴费问题。
“利”字作祟 消费者权益岌岌可危
面对小额消费陷阱,多数消费者选择沉默,运营方正是抓住消费者怕麻烦心理设下陷阱。金城广场停车场工作人员卢先生透露,停车收费平台两头赚钱,一方面停车场购买服务需支付服务费,另一方面平台通过广告商接入卡点,每次点击弹窗广告链接都能获得广告提成。医院、火车站、高铁站等单位招标有硬性要求,界面相对“绿色”,而商业停车场会优先考虑成本更低的方案。
停车场收费平台强制弹出广告、支付页默认勾选保险等现象是否存在侵权隐患?侵犯了消费者的哪些权利?浙江安瑞律师事务所副主任周荣瑞表示,这种行为主要侵犯了消费者的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消费者享有自主选择商品或服务的权利,运营者利用弹窗广告强制提供内容,限制了消费者选择权;同时,运营者在支付过程中插入广告构成强制交易行为,利用技术优势迫使消费者被动接受广告信息,破坏了交易公平性。
“净”在必行 多方合力破局
面对可能产生的损失,消费者该如何保护自身权益?周荣瑞介绍,第一步收集证据,对广告弹窗界面截图或录屏,保护好支付记录;第二步向监管部门投诉,可拨打12315热线或向网信部门举报。
随后,记者联系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了解管理情况,该局价格监督检查与反不正当竞争分局局长潘虹回应,此类广告是否涉嫌违法需具体核查,当前已有城市开展专项行动。
9月5日,记者联合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前往上望街道雅儒菜市场停车场了解情况。菜市场负责人胡兰平称,广告由第三方停车收费平台推送,停车场多次投诉无果,正计划更换合作平台。关于停车费结算方式,消费者扫码支付费用先进入第三方平台账户,停车场经营者需通过平台提现,平台收取千分之六服务费,广告推送额外收入归平台,停车场无分成。
记者尝试联系该停车场合作的第三方停车收费平台——深圳泊链软件有限公司,但对方未透露任何信息。
市市场监督管理局价格监督检查与反不正当竞争分局副局长池波介绍,目前停车场停车收费系统一般由道闸系统安装方与第三方平台对接,费用由第三方平台代收,平台收取服务费且广告投放收益归其所有。不同停车场及电动自行车涉及的运营商和广告投放商多样,分散性和复杂性给调查工作带来较大难度。
对于消费者因误操作多付的费用,池波建议,先联系停车场经营方协调退回;若涉及误办会员等服务,可通过经营方向平台申请退费;若经营方处理未果,可向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投诉举报。
【编后语】
科技本该服务生活,而非设下重重陷阱。停车场与充电桩的“码上套路”,侵蚀的是消费者的信任,扰乱的是公平的市场秩序。净化扫码支付环境,需要平台严守底线、商户主动担责、监管亮出利剑。让便捷支付真正回归纯粹,这是技术进步应有的温度,也是我们共同期待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