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对象:朱宝存
职务:原市扶贫办副主任(现已退休)
我叫朱宝存,2002年4月,我赴任市扶贫办副主任,主持日常工作。那时,我心里总琢磨着怎么让低收入农户快点富起来。次年,我们推出了“一十百千致富奔小康阳光行动计划”,其中“千”的目标是助力一千户低收入农户致富奔小康。当时,我们帮扶的方法简单直接,就是给家家户户发猪崽、果树苗,鼓励大家发展种养业。
看着乡亲们领走猪崽、果树苗时那满脸的喜悦,我们心里也乐开了花。可到了2005年,我再次回访低收入农户时发现,每当谁家遇上家人生病、孩子升学,家庭又困难了起来。那一刻,我的心里像压了块石头——发再多的种苗,也填不满这个窟窿,更无法满足困难家庭对教育的渴望。也是从那时起,我意识到这种“短、平、快”的项目,虽然投资少、见效快、风险低,但始终无法从根本上改变本质。
后来,我了解到“云江助学”项目,深刻领悟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道理,只有教育才能真正改变这些家庭的未来。2005年,我们首次投入专项助学资金55万元,资助欠发达乡镇110名困难家庭学生圆大学梦。
在入户调查困难大学生家庭时,我目睹了太多令人心酸的场景。芳庄乡的一对姐弟至今让我难以忘怀。他们家住的是破旧的老式房子,瓦片残缺不全,屋里连一件像样的家具都没有。全家的重担都压在了一位单亲母亲身上,日子过得十分清贫艰苦。但两个孩子品学兼优,我们当即决定资助他们上学。受到资助后,姐弟俩也很争气,姐姐研究生毕业后成为了一名教师,弟弟则当了医生,整个家庭的命运从此被改写。
还有一年,一对母女手捧录取通知书来到我的办公室。女孩考上了大学,可每年1.2万元的高昂学费,让这个月收入仅1000多元、勉强维持生计的家庭一筹莫展。她们希望能申请“云江助学”,如果没有这笔助学金,孩子只能放弃学业。说到动情处,母女俩潸然泪下。可当时报名日期已截止,我们立刻组织人员重新调查、商议,最终还是在名单上加上了女孩的名字。后来,她毕业后成为了一名教师,用自己的力量帮助更多孩子获取知识。这大概就是教育的意义吧,它能把温暖和希望一直传承下去。
当时,也有人对我说,给低收入农户发种苗,立刻能见到效益,可助学要多少年才能看到成效?但我坚信“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不能让孩子穷在教育上,穷在没有知识和技能上。通过四到八年的困难大学生跟踪助学,可以改变一个家庭、一个学生的前途和命运。助学是一种长效扶贫机制,是助力实现共同富裕的有力措施,何乐而不为。
此后数年间,助学资金逐年递增,从105万、155万到200万。最高时期,我们每年资助的困难大学生达到400名。这些数字背后,是一个个被照亮的人生,是一代代人“授人以渔”的坚守。如今,当年播下的“种子”真正长成了一片“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