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仙降的箱包去上大学,就像带着第二故乡的惦念!”9月初,陕西籍学子小陈,拉着在仙降街道教育大会上收到的礼物——定制的行李箱,走向大学生活。这位在仙降长大的姑娘,今年以优异的成绩被华东师范大学录取,与本地学子一同获得仙降街道教育基金的奖励。
如今在瑞安,这样的温暖场景随处可见——16个乡镇(街)的19个教育基金募集资金超亿元,目前已发放3000多万元,8000多名师生受益,不仅为山区教育“解渴”,更让新老瑞安人共享教育红利,让“耕可致富,读可荣身”的千年文脉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缩小差距促均衡
山区的教育基金捐赠额一波高过一波
9月7日,瑞安市高楼镇教育发展大会举行。150名师生及4所学校领到由瑞安市慈善总会高楼教育基金发放的123万元奖金,温州市级教坛新秀朱小燕拿到2万元奖励后说:“‘烛光导师奖’的设置,让大家看到了山区教育的新希望。”
该基金由高楼镇归国华侨、企业家、社会知名人士等共同发起,于今年4月5日正式成立。成立当天,现场认捐1429万元,创下瑞安山区教育基金捐赠新高。
成立教育基金的初衷,要从高楼镇的教育困境说起。“留不住老师,何谈育好学生?”高楼镇中学校长彭祖选无奈地说。这个距市区40多公里的西部山区镇,曾因生源流失、师资短缺陷入“空心化”循环。
怎么办?在镇党委、镇政府的指导下,瑞安市慈善总会高楼教育基金的成立成为突破口之一。
“要让好老师扎根山区!”该基金会长郑晓峰说。该基金不仅设立“烛光导师奖”“卓越学子奖”,更推出“名师引航计划”——省特级教师、正高职称教师可获80万元引进奖励,温州市“三名”教师分档可获10万至40万元补贴。
仅4天后,湖岭镇便刷新了这一捐赠纪录。4月9日成立的世界湖岭人教育发展基金,募集善款达2035.7万元,整合“七彩阳光”“陶岭风采”等11个冠名及村级基金。侨领杨志产捐资100万元,设立“星星之火教育基金”,将资助10位困难学子完成小学至高中的全部学业。今年,该基金已为100名优秀学子发奖、资助46名成绩优异的困难学生,实现从幼儿园到大学全覆盖。世界湖岭人教育发展基金理事长金邦京说:“我们要让每个湖岭镇的孩子都能安心读书,将来反哺家乡。”
瑞安山区的教育基金早在几年前就已蓬勃发展。2017年,瑞安市慈善总会曹村镇“梦想”慈善基金成立,已累计发放奖优奖教360.566万元,受益师生576人;2020年,芳庄乡知名人士联谊会5年来奖励优秀学生124名,结对资助困难学生15名,累计发放奖学金及助学金91.6万元;2022年,林川镇内外居民捐赠1300多万元成立教育基金,如今每年超60名学子考入国内外重点大学;2023年,瑞安市慈善总会平阳坑分会成立,已累计发放奖学助教与教学质量奖18.15万元,受益师生49人。这些教育基金的成立与运营,正让山区教育一步步走出困境,城乡教育差距有望逐步缩小。
各类教育基金不断拓面
新老瑞安人共享成果
“在仙降,我们和本地孩子一样受重视!”四川姑娘吴可4岁随父母来仙降,去年考入瑞安中学,成为街道首批获教育基金奖励的新瑞安人子女之一。
在仙降,外来人口占比超70%,是当地经济发展的“主力军”。2024年起,仙降街道打破传统,将新瑞安人子女纳入奖励范围,今年更有7名新瑞安人子女领到奖学金。
在今年8月18日仙降街道举行的2025年度教育大会上,浙江鸿一箱包皮件有限公司董事长许道溪为43名学子送上定制行李箱,这一“送家乡特产”环节已成为该街道教育大会的固定项目。
“新瑞安人为仙降发展流汗,街道也一直努力为其子女提供平等的教育条件。此次为新瑞安人子女安排奖学金,既是对他们贡献的认可与回馈,也彰显了仙降的人文关怀与社会担当。”仙降街道办事处相关负责人介绍。
塘下镇的做法同样暖心。作为瑞安经济重镇,汽摩配产业非常发达,外来工人撑起产业基石。近年来,当地相继成立鲍田圆梦、罗凤添翼、场桥双穗、海安松城四大教育基金会,累计募集超3200万元,目前已发放700多万元,近5000名师生受益,其中,新瑞安人就有数百名。例如,今年江西学子杨舒婷、安徽学子李科瑶等考入瑞安中学后,均与本地学子同获奖励。李科瑶家长说:“这里的老师比老家更负责,孩子能享同等奖励,我们特别感动。”
“支持教育就是投资未来,新瑞安人子女也是瑞安的未来。”海安松城爱心社社长钱成华说。
“希望能让新瑞安人在第二故乡更有归属感,也期待这些优秀的新瑞安人子女学成后能回到瑞安、回到塘下工作。”场桥双穗爱心教育基金会会长陈晓宇说。
此外,成立于2022年的瑞安市慈善总会飞云街道南滨江教育发展基金,当年募捐约1200万元,目前已累计发放奖学助教及支持学校建设资金547.66万元,受益师生585人,受益学校7所;汀田街道知名人士联谊会已累计发放奖学助教资金79.97万元,受益师生370人;玉海街道知名人士发展基金已累计发放奖学助教及支持学校建设资金27.1万元,受益师生82人,受益学校4所。
探究:瑞安各地的教育基金如何才能走得更远?
瑞安各地的教育基金的长久生命力,往往始于一地深厚的文化基因。在瑞安,“耕可致富,读可荣身”的理念早已融入城市血脉,成为助学公益的“源头活水”。
在日前举行的南滨街道奖教助学暨2025年优秀学子大会上,学子陈涵的发言,正是这份文化传承的缩影。他说:“老家在高则诚纪念堂对面,先贤的故事一直激励我努力学习。”
瑞安自古便是一座书香氤氲、文风鼎盛的城市。晚清大儒孙诒让积极创办多所学校,给普通人家的孩子提供读书学习的机会;瑞安士绅许启畴、陈虬等20多人倡议合资聚书,在大沙堤建立全国最早的公共图书馆——心兰书社,布衣学子可自由检阅图书……先贤们“启智惠民”的义举,不仅为教育事业筑基,更成为如今瑞安教育基金遍地开花的精神根基。
作为全国知名侨乡,瑞安18万华侨,尤其是2100余位侨领更是基层助学的主力军。他们早年远渡重洋,赴海外打拼创业,如今积极报效桑梓,助力家乡教育事业、公益事业等,据市委统战部统计,2000年至2024年,瑞籍海外华人华侨资助家乡教育事业金额达4000万元,结对助学超1000人。
一份份“反哺家乡”的侨情,让分散的爱心拧成一股绳,成为瑞安各地的教育基金持续运转的重要力量。“我当过11年老师,对教育事业有特殊情感。”知名侨领郑贤领就是其中之一。在出国之前,他曾是一名山区教师,“自己淋过雨,总想给别人撑把伞”,山区儿童渴望上学的眼神,他一直记在心底。他牵头募集资金,帮助数十名山区孩子圆了读书梦。在瑞安市慈善总会高楼镇教育基金会成立时,他亦捐赠20万元。
当瑞安各地的教育基金从“自发萌芽”走向“规模发展”,专业化管理成为必然选择。瑞安多个乡镇已迈出探索步伐,让基金从“粗放运营”转向“精细深耕”。比如,世界湖岭人教育发展基金委托瑞安市红十字会进行专款管理,并设“华章奖”“高考启明奖”等奖励优秀老师及援助重病教师,收到侨界留守儿童夏令营、星星之火、镇中扶持项目等多类捐赠,用于帮助学校提升基础设施和强健湖岭学子体魄。塘下镇正筹划在各工作片基金会基础上建立教育基金工作领导协调机制,整合资源、形成合力。
如何让教育基金可持续发展,也许能从一些“先例”身上取经。
2007年成立的“华峰诚志助学基金”,打破传统助学“单向给予”的模式,以“诚信协议”为核心:受助学生无需抵押、无需利息,每学年可申请5000元助学金,待有经济能力后再分批返还本金。这种“平等约定”,既解决了学子困境,又避免了“受助者自卑”的尴尬。如今,该基金已经收到上百名学生回赠,捐赠金额超百万元,让“帮扶”成为双向的尊重。
2006年成立的瑞安市人民教育基金会,在社会历年捐资1亿多元的前提下,将1亿元作为基础金,用基础金每年产生的利息和当年的社会捐资作为资金来源,开展助学活动。“确保了每年都会有收入,又不影响基础金,这样助学才能走得长远。”基金会相关负责人说。如今,该基金会已运行20年,累计资助困难学生2800多人次,发放助学金超1600万元。
如今的瑞安,已形成一张覆盖“乡镇—街道”、联动“华侨—企业家”、囊括“奖学—奖教—助困”的基层教育公益网络。这笔笔爱心捐款、次次激励,不仅缓解了当下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更在潜移默化中塑造着“教育改变命运”的集体信念——它让每个瑞安人相信,无论出身何处,只要努力,就能通过教育走向更远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