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03版:百姓事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酒香”牵线
瑞安大企小店携手
重塑乡村共富产业链

    ■记者 苏盈盈 通讯员 林允芳

    “以前我们都是自己酿、自己卖,质量不稳定,销路也打不开。”近日,高楼镇大京村一位酿酒作坊负责人在采访中坦言,如今和白酒工厂结对,有了生产标准,产量稳定,销路也不愁了。

    曾经,这里虽有好酒,却散于村落,难以形成产业发展之路。如今,一场由市场监管部门推动、龙头企业带动的“大企帮小店”行动,成功打造了“市监引导+企业引领+农户参与”的共富产业链,让高楼白酒不仅酿出了醇香的美酒,更“酿”出了一条乡村振兴的共富之路。

    打破壁垒 小作坊融入大产业

    高楼镇大京村以白酒酿制闻名,但多年来,农户和小作坊大多单打独斗,受原料采购、生产工艺、销售渠道等因素影响,长期面临“有好酒无好价”的困境。

    为改变这一现状,今年,市市场监管局高楼所(以下简称“高楼市监所”)创新推出“链式帮扶”模式,整合全村白酒企业、专业合作社、农业大户等资源,鼓励白酒企业充分发挥榜样力,积极吸纳当地有酿酒技艺的工匠,与街边小作坊、乡村商铺、农业种植户结成“发展对子”。

    在市场监管部门的指导下,瑞安市龙湖酿酒厂等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链主”作用,与周边的农户、白酒小作坊签订《杨梅“兜底”供销合同》《基酒收购合同》等相关农产品及白酒半成品购买合同,集中收购本地大米、糯米、杨梅、基酒、酒曲等白酒制作原材料及半成品。今年上半年,共签订销售合同46份,通过合同带动本地杨梅销量约4500公斤,其余农副产品约7000公斤,基酒、酒曲1600公斤,实现经济增收98万元,为农户解决杨梅滞销和基酒、酒曲库存积压的燃眉之急。

    高楼市监所负责人介绍,这种“订单农业+标准引领”的模式,让小作坊有了稳定的销路,农户有了可靠的收入,企业也有了优质的原料供应,实现了从“单点输血”到“全链造血”的转变。

    质量提升 让酒香飘得更远

    质量是产业发展的生命线。针对小作坊生产条件简陋、工艺落后、检测能力弱等问题,高楼市监所多次组织召开白酒小作坊整治提升专题会议,出台《固态法白酒小作坊生产登记基本要求及风险隐患清单》《白酒生产作业指导书》等4份指导文件,明确白酒行业建设标准或准入条件、风险隐患清单、工艺流程和关键控制点,有效解决生产条件、工艺流程不规范现象,全面提升白酒品质。

    值得一提的是,高楼市监所推动在大京村挂牌成立瑞安市首家“白酒共享检测中心”,为小作坊提供过程检验和出厂检验服务,重点检测酒精度、甲醇等项目,彻底破解了小微作坊“检测无门”的困境。

    此外,该所还召开白酒企业、作坊相关负责人“共商共富”专题推动会,引导白酒龙头企业带头管理白酒行业队伍;组织当地白酒制作商考察知名酒企,参观生产环境与工艺流程;选取基础较好的小作坊进行重点培育,邀请专家现场指导布局改造,打造出白酒小作坊“样板间”,为后续新户提供实景参考。目前,一家标准化样板作坊已建成,成为当地小作坊改造的标杆。

    据统计,今年上半年以来,高楼白酒比上年同期增产20%,单价提升7%,撬动集体经济增收10万元。

    共赢效应 产业链韧性持续增强

    在这场“大企帮小店”行动中,高楼市监所深入践行“有感服务、无感监管”工作理念,在实地走访、专题会、培训中了解到白酒作坊、农户面临资金难题。为此,该所积极搭建“政银企”合作服务通道,推动金融机构针对白酒产业特色推出专项信贷产品,为白酒作坊集体授信1200万元。

    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这是自然界的生存规律。然而,“大企帮小店”模式下的高楼白酒产业重塑了产业发展新生态,他们不是单打独斗,而是共生共荣。这种模式既保留了小作坊的特色与活力,又融入了现代产业的标准化与规模化,让传统产业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

    “不同于简单的资金扶持或资源倾斜,这种帮扶更注重产业链的韧性建设和可持续发展,让大企与小店携手共进、传统产业与现代标准深度融合,共同编织出一张越来越密的‘共富网’。”市市场监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通过这种上下游产业链的帮扶模式,龙头企业稳定了供应链,提升了产品质量;小作坊获得了技术、资金、市场支持,实现了转型升级;农户扩大了销售渠道,增加了收入来源,大大增强了整个产业的韧性和抗风险能力,最终实现“一企带百户,一酒兴一村”。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要闻
   第00002版:最新闻
   第00003版:百姓事
   第00004版:聚焦点
瑞安大企小店携手
重塑乡村共富产业链
从“被看见”到“去照亮”
瑞安市刻字艺术作品展等你来
瑞安日报 百姓事 00003 瑞安大企小店携手
重塑乡村共富产业链
2025-9-16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