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对象:周锦文
职务:瑞安市红十字会副会长(已退休)
我是周锦文,1998年底至2005年任瑞安市红十字会秘书长,2005年至2007年任副会长,2007年退至二线。红十字事业承载着人道关怀的神圣使命,核心就是向身处困境的人们伸出援手,是一份无比崇高的事业。而“云江助学”,正是将这份红十字精神诠释得最为深刻、最为动人的实践之一。
2000年盛夏,19岁的周同学攥着大学录取通知书站在市红十字会门口,怀揣着希望也满心忐忑。父亲残疾,母亲靠打零工维持生计,几千元的学费对这个家庭犹如天堑。
我至今难忘周同学当时的眼神,比喜悦更多的是忐忑与不安。彼时,我们红十字会的力量单薄,人道救助工作面广量大,实在难以挤出额外的资金来资助她。见我们为难,这个懂事的姑娘低声恳求:“能不能……只资助一学期?剩下的我自己挣。”她眼中那份近乎绝望的恳切,让我实在无法拒绝。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我拨通了一位与我们常有往来的李姓企业家的电话。万幸!他没有丝毫犹豫,当即应允。第二天,我们与李先生一道去了周同学家了解情况,第三天,李先生就领着周同学来红十字会,办理了资助手续,并承诺:全程资助她完成四年大学学业!
我了解到,每年找到我们的困难学子很多,尽管我们竭尽所能,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给予帮助,但更多时候却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这样的局面让我内心复杂:难道这些孩子的人生,就要因为学费而停滞不前?这么多优秀的瑞安学子若因此失去升学机会,岂不也是家乡人才的无形流失?
我们摸了个底:每年有多少困难学子?多少能上一本和二本?他们自身是否愿意接受资助?带着这些问题,我们联合瑞安日报社、市教育局,首先来到瑞安中学做调研,选了10名困难优秀学子作为代表。
“如果有人愿意资助你们上大学,你们怎么想?”青春期正是自尊心强烈的时候,我们小心翼翼地询问。出乎意料的是,孩子们的回应非常正面积极,这让大家的动力更足了。
2001年,瑞安高考上线的考生中有40多名成绩优秀的困难学子,其中上重点线的有10多人,考上清华大学的毛晓宇同学经过《瑞安日报》报道引起很大的反响,企业家、市民都纷纷致电咨询捐资事宜。
2001年8月10日,临近秋季开学,市红十字会跟瑞安日报社共同举办了“资助百名困难学子上大学”活动见面会,爱心企业家和困难学子首次聚在了一起。那感人的场景至今历历在目:企业家余碎斌一口气资助了包括毛晓宇在内的9名困难学子,其他24名困难学子也得到了爱心人士的资助,对于尚未找到结对者的同学,则由市红十字会爱心基金兜底资助。
第一年的活动效果很好,也得到了社会的好评。此后,主动要求加入助学行列的爱心力量也越来越多——2002年,市教育局加入助学队伍,多项教育基金成立;2003年,市农办成为“云江助学”成员;2007年,华峰集团出资1000万元,成立“华峰诚志助学基金”,作为民间资助力量加入“云江助学”……“云江助学”队伍越来越壮大,我们也终于践行了“人道救助”的初心。
习近平总书记对红十字精神作出过重要指示:红十字不仅是一种精神,更是一面旗帜。如今,国家设立了许多奖学金,大学里也有提供助学贷款,而且瑞安每个镇街都有了自己的教育基金,红十字精神蔚然成风,绝不会让任何一个有志求学的孩子,因经济困难而折翼。最后,我想对所有受助学生说:请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机会,努力学习,以优异的成绩和赤诚的感恩之心,回馈家乡的厚爱,回报社会的期许,让这份爱的火种永远传递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