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0003版:最新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参与“云江助学”12年2
见证学子从受助到反哺的爱心循环
■记者 林长凯
潘斌瑜(右)与受助学子

    采访对象:潘斌瑜

    职务:市慈善总会救助科科长

    我叫潘斌瑜,2013年进入市慈善总会工作,主要协助做“云江助学”的一些基础性工作,如入户走访、资料整理等。2020年,我正式负责“云江助学”市慈善总会相关事务。

    市慈善总会在2003年成立之初,便致力于帮扶困难大学生上学。当时资助的方式分两种:一种是一次性发放四年资助金,另一种是分年度发放,直至学生毕业。每年我们资助的学生超过70人次,其中新生约30名。同时,我们也积极对接爱心企业和社会爱心人士,共同助力更多学子圆梦大学。

    最初几年,我们在每年高考成绩出来之后,发布助学消息。由于信息与交通条件有限,助学申请途径较为分散,甚至出现与市红十字会资助对象重复的情况。后来,我们统一加入“云江助学”平台,与市红十字会、瑞安日报社等单位携手合作,大大提升了援助效率和覆盖面。2024年,经我们协助的助学对象已达140多人次,支出善款120余万元。

    参与“云江助学”项目以来,我亲眼见证了许多学生在大家的帮助下,一步步自强自立、改变命运,并心怀感恩回馈社会。这一切既让我深感欣慰,也让我更加坚定地认为,这份工作意义非凡。

    当时,我们的办公地点还在仓前街老市府大院,家住附近的一位受助女大学生,因家庭困难得到资助。她不仅自立自强,更始终心怀感激,上大学后每年暑假都会到我们单位来帮忙,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后来,她结婚了,还特意送来喜糖,感谢我们曾经的支持。那一刻的温暖与感动至今难忘。

    有一位女大学生,父亲因病去世,全家仅靠母亲打工的微薄收入维持生计。我们资助她上了大学,她在校期间非常努力,屡获国家奖学金和校级奖学金。然而去年,她的母亲不幸罹患癌症。得知消息后,我们第一时间联系她与家人,希望再次伸出援手。但她和母亲商量后,婉拒了我们的好意。她说:“你们已经帮我圆了大学梦,这次的资助我们不能要了。”这样的坚韧与骨气,令我们深受触动。

    参与“云江助学”活动这么多年,我发现大部分的受助者都比较自立自强,有韧性和骨气,他们在学校努力读书,用知识改变命运,更以实实在在的行动回应社会的善意。专科生通过努力获得本科文凭,甚至继续攻读硕士研究生;有些受助者在步入社会、具备经济能力之后,主动反哺,去帮助新的困难大学生,延续爱心。像当年的受助者金玉琼,参加工作后,便主动联系我们,希望慰问困难群众。我还陪她一同前往湖岭、林川等西部山区,走访合适的资助对象。

    每当看到这样的情景,我都不禁为“云江助学”所带来的正向循环而感到自豪。它不仅是物质上的支持,更是一种精神的延续和爱心的传承。“赠人玫瑰,手有余香”,我希望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推动“云江助学”帮助更多人,让温暖与希望持续照亮瑞城。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0001版:要闻
   第00002版:最新闻
   第00003版:最新闻
   第00004版:云江潮
见证学子从受助到反哺的爱心循环
10月,来云江码头品“宝岛”味道
聚焦城市规划、渔船报废、项目建设与疫苗接种等
在体验中感悟文化的力量
瑞安日报 最新闻 00003 见证学子从受助到反哺的爱心循环 ■记者 林长凯 2025-9-26 2